抱怨現狀是本能,解決問題是本事

2023-08-03   筆記俠

原標題:抱怨現狀是本能,解決問題是本事

內容來源:筆記俠(ID:Notesman)

責編 | 香油

第 7596 篇深度好文:4405 字 | 11 分鐘閱讀

內容來源:筆記俠(ID:Notesman)

責編 | 香油

第 7596 篇深度好文:4405 字 | 11 分鐘閱讀

組織管理

你有沒有見過這種現象?

一個自身業務能力特別優秀的人,升到了管理崗位後,就啥都整不明白了。要麼成了奶爸,要麼成了救火隊員;要麼乾脆躺平,要麼開始自我懷疑。這是為什麼?

其實,專業能力和管理能力是涇渭分明的兩條線。

如果你不想被眼前的職位限制住,如果你想獲得更大更好的職業發展,管理是繞不過去的一件事。

想做大事的人,必須要學會通過別人拿結果。在職場層級上,從一線員工往上走,管理就是第一道坎。

但做好管理,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兒。不管你願不願意,各種意想不到的問題都會發生。

直面它,解決它。抱怨現狀是本能,解決問題才是本事。

一、為什麼下屬總是

理解不了老闆的意思?

很多管理者都會有這樣的煩惱,「我英明神武的決策,為什麼下屬總是理解不了?」

上級把事情說了一遍,就認為下級已經聽明白了,只等著驗收成果。

等結果出來了,發現完全不是想的那樣。就開始批評下級,「我不是說過了嗎?這件事怎麼還辦成這樣?我說話你聽沒聽?」

言外之意就是:我說一遍,你就得聽懂我的意思,並且能記住。我一個眼神,你就能把我想的事辦好。我說一句,你就能讀懂背後的100句。

你有沒有想過,下級真的聽懂你說的了嗎?他理解了嗎?他抓到要點了嗎?

這些問題,作為上級不去解決,下級再怎麼絞盡腦汁也解決不了。

一個模糊不清的任務,稀里糊塗地傳達下去,結果自然是一地雞毛。

我們不得不承認的是,上級和下級有著天然的信息差,你能看一眼就理解的事,下級不一定能站在你的立場去理解。

沒弄明白,他就只能按照自己的理解去做,或者找別人求證,或者在任務過程中再找你確認。不僅耽誤進度,結果也無法預期。

所以,你沒把事說清楚,就不能怪下級理解不了你的意思。

有時候,我們會想當然地認為「別人聽懂了」,認為自己說得足夠清楚,是別人的理解能力有問題。但是,事是交給下級去辦的,責任人沒理解到位,怎麼把事辦到位?

單方面片面的想法,一定會導致無效溝通。

因此,為了確保溝通有效,你最好再確認一下。

1.把任務的目的、目標講清楚,這比告訴他怎麼執行更重要。

2.來回確認幾次,讓下級複述一下,或講一下要點。

1.把任務的目的、目標講清楚,這比告訴他怎麼執行更重要。

2.來回確認幾次,讓下級複述一下,或講一下要點。

比如,問下級,「你是怎麼理解這件事的?」「你認為最後要達成哪種效果?」「你認為這個項目的重點是做好哪些?」

從下級那裡得到反饋,很關鍵。哪怕他說「我明白了」,也不能就此結束,一定要讓他講,確認他真的明白了。

有時候一個人嘴裡明白了,但腦子不一定明白。腦子明白了,但講不出來,那就是還沒整明白。

通過反覆的確認,讓彼此的想法逐漸接近。

對下級難以理解上級意圖這件事,脫不花談過另一種方法。 向下級寫周報。

剛才談的反覆確認,是解決具體事項的方法,比如要開展一次活動,執行一個項目。而寫周報,是為了解決日常的問題。

「向下一級寫周報」,老闆帶頭就能幹,成本為0,但是效果極好。

基本上所有公司都有周報制度,或者定時彙報制度。但現在的很多周報已經變成了團隊的「闌尾炎」。

沒啥用,還一周疼一次。變成了一級哄一級,所有人最後的工作重點,都變成了怎麼把周報寫得好,寫得別出心裁。

那怎麼讓它有用?讓它能產生價值?

倒過來就行了。

如果你真的需要通過周報來了解團隊的工作,那你作為上級,大機率是不合格的。一旦顛倒過來,你會發現下級確實不知道你在幹什麼,因為他是局部的,你是整體的。

怎麼向下一級寫周報?

第一個,自上而下地寫。從高層管理者開始。

第二個,周報必須公示。

規定公示時間。如果個別部門工作保密,不能公示,可以請求赦免。但只是不對全公司開放,對部門下屬還是要寫周報。

嚴格按照格式來寫。

首先,這周乾了什麼?

其次,下周的計劃是什麼?

接著,這周的工作當中,有什麼心得和思考?有什麼反思?

然後,視野和情報。這一周外界發生了什麼?

首先,這周乾了什麼?

其次,下周的計劃是什麼?

接著,這周的工作當中,有什麼心得和思考?有什麼反思?

然後,視野和情報。這一周外界發生了什麼?

第三個,周報的對象必須是自己的下級。這樣的話,下級就能看到上級的介面,對自己工作的理解更通透。

第四個,鼓勵在更大範圍內公開。只要沒有保密信息的周報,都面向全公司公開。

第五個,使用在線工具。使用在線工具的好處,是你可以直接@某某。

比如下周的工作,我要跟誰一起做,可以直接@出來。或者我的想法,@誰跟我一起抓落實。這樣,你其實完成了工作分工。

第六個,必須提供增量信息,必須要有視野和情報。

比如,行業在發生什麼?友商在發生什麼?用戶發生了什麼變化?只要有助於團隊做好工作,有參考意義的信息資料,都可以講一下。

作為上級,如果你不能看得比下級多,無法成為下級的信息來源,何來權威?

在組織行為學中,組織的權威就來自一件事情——信息的流動。誰是信息的節點,誰就擁有領導的權威。

如果一名領導無法成為信息節點,憑什麼讓別人聽你的?哪怕職位很高,也是被架空的領導。

下屬玻璃心,是讓很多管理者頭疼的問題。

很多人認為,玻璃心是脆弱、自卑、敏感。

比如,事兒又沒辦好。相同的錯誤,你已經說了好幾遍。這次沒忍住,說了他幾句。結果他的心態就崩了,要麼無法自拔,要麼鬧情緒。

又比如,你事事總想談結果,可是不聊感受、心態,工作壓根沒法展開。

還有更糟糕的。員工覺得你不夠體諒他的情緒,每次找你彙報工作,都好像得了一場大病,壓力特別大。

說到這兒,你可能會說:我也沒辦法啊,不能總是哄著他們吧,並且我也對事不對人啊。難道,做事看結果,不對嗎?對事不對人,錯了嗎?

沒有,這些都沒錯。但是想要激發人的善意,就不僅要關注事,也要關注人,這才是有溫度的管理者。

做有溫度的管理者,就要想辦法照顧到「玻璃心」這類人。

對於玻璃心的人,你最好醜話在前。

比如,安排工作的時候,提前告訴別人,這次工作非常重要,如果達不到預期的效果,那整個團隊都會面臨很大的壓力,那責任人就必須要承擔後果。

突如其來的批評,對心理脆弱的人傷害最大。醜話在前,既可以把壓力先給到位,也可以讓人做好一定的思想準備。

對於玻璃心的人,你最好預先表明立場。

比如,在某次會議上,你對事情有不同的看法,你可以先說一句「我有一些建議,但我的建議不是為了說誰不好、挑誰的刺,而是出於群策群力,我們一起把工作做得更好」。或者類似的話。

二三十個字,鋪墊一下,就能消除別人 「你在針對我」這種看法。通過表明立場,也能和別人統一立場,消除很多不必要的誤會。

玻璃心的人,往往很敏感。而敏感的人,又會很關注細節。應對玻璃心的方法,就藏在細節之中。

對於玻璃心的人,你還要耐心傾聽。

有的人可能會說:「我有傾聽啊,每次跟他們溝通,我都是先聽完,也不打斷。」

是的,你確實看起來像在傾聽。但你想想,每次是不是別人話還沒有說完,你就已經打好腹稿,想好怎麼駁斥他了?

真正的傾聽,是從對方說的話里找解決辦法,而不是預設語言。

凡是預設好的,都是假傾聽。你會給對方傳遞一種信息:你沒有在聽我說話,也沒有理解我講的什麼意思。

這樣的溝通,變成了「走流程」,每人各說一段話。而那種不耐煩、優越感是藏不住的。

所以,我們需要真正的耐心傾聽。

還有, 注意表達方式。

很多時候,你的出發點是好的,但表達方式錯了,結果也很難好。

特別是對玻璃心的人,本就敏感,雖然忠言逆耳利於行,但情緒、心態壞了,忠言就沒什麼意義了。

每個人小時候都打過疫苗,爸媽好說歹說就是不願意打針,當護士拿出了一顆糖丸後,小孩就不哭不鬧了。而這個糖丸本身就是疫苗。

所以,要想別人好吸收,你的「逆耳忠言」最好裹點糖。

比如,你這方案怎麼回事啊,注意細節!

是不是可以換成:這個方案很完整,如果能把這幾個細節處理好的話,就更完美了。

再比如,你的目標感太差了,怎麼就能偏離目標了呢?

是不是可以換成:你工作挺有勁頭,也有成果,但只有瞄著目標幹事,才不會白費功夫,要不然從整體公司來講,你的很多精力其實都白費了。

在當下,我們越來越強調坦誠溝通。坦誠,可以提高效率,減少內耗。

坦誠,絕不意味著不考慮別人的感受。自說自話、以自我為中心的坦誠,反而會增大團隊內部摩擦力,破壞凝聚力。

老一輩人常說,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但現在的年輕人,更希望遵從自己的內心,快樂地工作。

想要管好他們,就要用他們能接受的方法來管,而不是摁著頭讓別人聽你的。

三、警惕那些「報喜鳥」

劉潤老師曾說,在管理中,他對於一類現象特別警惕,報喜鳥現象。什麼意思?

有一些人,總是在向上級報告好消息。又談來一個客戶,用戶又感謝我們了,這個項目終於做成了……

這些都是好事,都值得讓每個人知道,激勵團隊的士氣。但問題在於, 無論這事是不是他乾的,他都要首先說出來。

這就是典型的「報喜鳥現象」。

這種現象為什麼會存在?因為「關聯性吸引力」。

在心理學中,它指的是 人們傾向於與正面或成功的人、事件、事物關聯,以提升自己的吸引力或形象。這是人性。

在出問題時,那些報喜鳥從不吭聲,儘量往後躲,最好大家都忘了我的存在。在發生好事時,他們會立即出現,爭取成為第一個向上級、向老闆彙報的人。

這事跟他沒有關係。但是,他就是要第一個報告。這樣他會獲得「關聯性吸引力」。

久而久之,不明事理的管理者,就會覺得「這是一員福將啊」。

對於真正幹事的人,這是極不公平的。但是,你還沒辦法說他。

畢竟,他沒有說成績是自己乾的,他第一個彙報了好結果。 報喜鳥沒有想「搶功」,只想「搶喜」。

隨著報喜鳥越來越多,管理者會對人對事會產生誤判,甚至被架空,成為「昏君」。

某種意義上,喜歡報喜鳥的人,是組織中最可憐、最孤獨的人。 實際上什麼都不知道,卻以為自己什麼都知道。

那麼,如何應對「報喜鳥現象」?

首先是保持警惕。

在完成目標的過程中,很多管理者會被紛雜的事物遮蔽雙眼,陷在了一個個具體事務中。

但越是沒有時間精力去思考團隊里的現象,就越容易被「報喜鳥」趁虛而入。

要隨時提醒自己,防止這種現象的發生和擴散。

還要做好人才盤點。

把人盤明白了,就能區分出誰是「報喜鳥」了。怎麼盤呢?

前阿里人力資源副總裁黃旭老師說,要關注組織里的3種人。

第一種人,是你的直接下級。

直接下級,一般5-10人。對他們,每一個在你心中都要有清晰的畫像。性格如何?工作態度?工作能力?擅長什麼?要像了解你自己的掌紋一樣了解你的下級。

第二種人,是你下級的下級。

下級的下級,只看兩頭。最前面的20%,和最後面的10%,大約有10-20人。抓住兩頭,組織人才能力的上下限,分布情況,就大致心中有數了。

第三種人,是業務骨幹。

在專業能力上最拔尖的那幾個人。比如銷售冠軍,程式設計師大神,產品大牛等。大致也找10-20人。

3種人,共計數十個,已經囊括了組織體系中最關鍵的人。

你看,這些人你都心中有數了,那些「報喜鳥」還能輕易蒙蔽你嗎?

除了這些搶喜的,那些搶功的更不能容忍。

有些人,什麼活兒都不幹,每天摸魚,還要搶功。

團隊里,某個踏實肯乾的成員,挖空心思做了一個非常好的idea,或為團隊目標做出了大的貢獻時,卻有人試圖把成果據為己有。

明明是這個人付出了汗水,最後卻是另一個人來收穫果實。

你想想,這對幹活的人來說,造成的傷害有多大?以後,他還會努力工作嗎?

搶喜、搶功,可能一時半會兒對組織的傷害不強,但後勁很大。

能幹事的人會越來越心寒,玩嘴皮子的人會越來越吃香。優秀的人陸續離開,假把式、紙上談兵、腹中空空的人繼續「報喜」。團隊,就完了。

想幹事的管理者,會堅決杜絕這些現象。

結語

做好管理,不容易。

除了你在計劃中要做的事,各種無法預料的新問題每天都會不斷出現。 比如下屬無法領悟你的意圖、玻璃心的員工、搶功搶喜,等等。

逃避不是辦法,解決才有出路。

解決問題的能力,恰好暴露了你的管理水平。

更高一級的,是能把問題解決在萌芽狀態。

而最頂級的,是提前做好規劃,防止問題的發生。

換句話說, 弱者逃避問題,強者解決問題,智者消除問題。

祝願你成為強者,追趕智者。

分享、點贊、在看,3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