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史特邀作者:一粒粟
漢光武帝,最有學問、最會打仗、最會用人的皇帝
第三章 耕讀生活
劉欽去世後,作為家中的長子,劉演「不事家人居業,傾身破產,交結天下雄俊」,常常自比為劉邦;而對於愛種田的小兄弟劉秀,則有點「恨鐵不成鋼」,把他比作劉邦二哥劉仲,批評其胸無大志。
劉演把劉秀比作愛種田的劉仲,他小看了劉秀。如果說劉演是「烈火」,那麼劉秀就是「弱水」,他能根據環境的不同而變換出不同的形狀,其適應環境的能力是「變態」級別的。在學校,他是彬彬有禮的書生;在戰場他是能征善戰的勇士和統帥;在鄉間,他立馬又變成了種田能手。
在劉秀的心裡,從來沒有懷才不遇的苦惱,從來沒有是先掃一屋還是先掃天下的困擾,干一行愛一行,隨遇而安,行行都能做成狀元!如果被他嗅到一絲的機會,便藉此一飛沖天!
這時的劉秀,應該還不允許自己考慮「復高祖之業」的遠大志向,他當下要解決的首要問題是生存:母親年邁,妹妹年幼,哥哥不靠譜,要填飽肚子,只能努力種田了!
劉演可是一個有「責任心」的好家長,「吃飯問題」從來不在他的考慮範圍之內。一個大男人怎能整天忙於柴米油鹽,他絕不允許自己的弟弟再這麼「墮落」下去!
在和母親及叔叔「商量」之後,決定讓劉秀去長安求學。
公元十四年,劉秀進入長安太學。太學設立於漢武帝時期,最初只有五十名學生,是全國最高學府。漢成帝時期,效仿孔子門徒三千,學員增加至三千人。
王莽主政時期,為了籠絡天下士子之心,對太學進行大規模擴招,太學生猛增至一萬餘人。
劉秀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進入了太學的。
劉秀高才好學,興趣廣泛,博覽群書,在知識的海洋里恣意遨遊。有人說劉秀運氣特別好,哪有什麼好運,運氣從來不會垂青毫無準備之人,這一切都是他努力學習、厚積而薄發的結果!
他讀書時從不皓首窮經,尋章摘句,每篇文章只是略其大意,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像諸葛亮、陶淵明一樣,好像歷史上名人讀書都是這樣:不求甚解。
作為當時世界最大的城市,長安從來不缺娛樂的地方。鬥雞場與賽馬場就是長安人最主要的娛樂場所。
劉秀愛學習,但也經常出入於此類場所。
有些人就因為劉秀喜愛「鬥雞走馬」,說他是「學渣」、「小混混」,我認為這是不客觀的。真正優秀的學生都是多才多藝、興趣廣泛的。
「鬥雞走馬」這種場所人員非常複雜:達官貴人、平民百姓、士人遊俠、地痞無賴,甚至亡命之徒充斥其間。但它也是各種「消息」的集散地。
劉秀來這裡的主要目的並不是賭,他喜歡與遊俠等「三教九流」們交往,並打探各種「閭里姦邪,吏治得失」的消息。
史書讀到這裡,我甚至不敢相信在這個世界上竟有如此多重性格、角色轉換如此之快的人:
在家鄉,他是一個仁厚柔弱的莊稼漢,甚至稱帝之後,那些「叔叔阿姨們」還不拿他當回事;
在學校,他是一個彬彬有禮的書生,尊敬老師,團結同學;
而在這裡,他又成了與那些遊俠們大碗喝酒、大口吃肉的「社會人」!
不過這也正好能夠解釋劉秀創業團隊的特點:
第一,文人最多。劉秀的手下大將大部分是高級知識分子,這在中國封建社會歷史上是絕無僅有的。而劉邦、朱元璋等團隊的將領大多出身草莽。
第二,狠人最多。如吳漢、來歙等。
第三,亦文亦狠的人最多。如賈復、李忠、耿純等。
這些人有的個性十足,有的好勇鬥狠,而且經常發生矛盾,而劉秀卻能夠從容駕馭,並讓他們都得到了善終,應該與劉秀這種多重且多變的性格有很大關係!
可以說,劉秀在太學有很多朋友,大家都喜歡與劉秀交往,這與劉秀的品德和性格有很大關係。
劉秀的這些同學都是什麼樣的人?劉秀與他們關係如何?
有些「朋友」在你面前總有一種高高在上的感覺,使得我們不敢「多說一句話、多行一步路」,唯恐引起人家的反感與嘲笑,感覺手腳都沒地方放,渾身不自在,就像漢宣帝見到大將軍霍光時那樣:如芒刺在背!
有些「朋友」沒有讓你產生這種壓抑甚至窒息的感覺,但他們又太精明,讓你不得不「步步留心、時時在意」,唯恐掉入他們的圈套:「今天他讓我參加聚會是不是又想讓我付帳啊?」「他今天是不是又想讓我辦事啊?」「我剛才說的話他會說給別人嗎?」口蜜腹劍的李林甫就是這類人的典型代表!
還有些「朋友」人品很好,性格也不強勢,但就是太嚴肅、不苟言笑,顯得有些無趣。按現在的說法就是能把天聊死的那種人!比如北宋理學家程頤。
劉秀則不一樣,他沒有霍光的強勢,沒有李林甫的精明,也沒有程頤的無趣,你與他交往的最大感受就是放鬆。他不僅好玩,而且會玩:調侃吹牛、嬉笑打鬧、鬥雞走馬無所不通。在他面前,你可以摘下虛偽的面具,卻不會擔心被嘲笑、被出賣。與劉秀在一起,你從來不會產生拘束和心累的感覺。
鄧禹,南陽新野人,十三歲入長安太學。相當於現在一個十三歲的孩子考入了中國科技大學少年班!對少年鄧禹來說,「考大學」只是無心插柳柳成蔭,「識人」才是他的絕活。我認為鄧禹的「識人」能力在中國歷史上,除了那個為自己的三個女兒分別找了周、隋、唐三個朝代三個皇帝女婿的獨孤信之外,無人能出其右!
如果把東漢比作一個上市的股份有限公司,鄧禹就是一個頂級的股市玩家!
一般的股市高手投資股票,他們能從數千股票當中迅速辨別出「優質股」或「潛力股」;超級高手投資企業,他們在「潛力股」上市之前就進行投資,從而獲得「原始股」;頂級高手投資人,他只需要與「潛力股」創始人搞好關係,付出感情,就能獲得贈送的「原始股」。這種投資回報率高得驚人,而且穩賺不賠,因為股票是贈送的!
鄧禹就是這種頂級高手,他在太學的時候就看出劉秀非「池中之物」,就有意的、主動的與之交往,也獲得了劉秀的高度信任。鄧禹這種「感情投資」的回報率高得簡直逆天:後來他在損失百萬大軍、身犯數起欺君之罪的情況下竟然毫髮無損,甚至劉秀連一句批評之言都沒說!
嚴光,字子陵,一位真正的垂釣愛好者。與其他古人相比,姜尚釣的是名利,借釣魚博得一個隱士的名聲,以引起達官貴人的注意;韓信釣的是寂寞,藉此打發無聊的時間,運氣好的話還能解決溫飽。
嚴光釣的則是快樂,釣魚就是他的存在方式、是其生活的一部分:在不知名的江邊,白鷺翻飛,魚翔淺底,青箬笠,綠蓑衣,一楫春風,一葉扁舟,一根輕絲,一彎輕鉤,美酒盈樽,桃花滿懷,拋卻名利,忘記煩惱,逍遙於青山萬重,自在於碧波萬頃!此乃真隱士也!
嚴光是劉秀在太學時期最好的朋友之一。在生命的旅途中,大部分朋友只不過是匆匆的過客,隨著時間的流失,生活環境的改變,將淡出我們的世界。但總有一些人,不管時光如何匆匆,當你志得意滿、百無聊賴之時,經常會不經意間想到他,併到處打聽他的電話號碼,當再次相見的時候,立馬就會放下身份和地位,重溫過去的青蔥歲月!在劉秀的心裏面,嚴光就是這樣的一位朋友!
劉秀交友真是廣泛,在他準備的宴席上,有遊俠、神童,還有隱士,現在還缺一個最好的朋友:好人朱祐。
朱祐是一個好人,他不僅對自己人好,對敵人也好,甚至好得敵人都不忍心傷害他!
朱祐是劉秀最忠誠的粉絲!當劉秀處於人生低谷的時候,他的那些朋友或同事,深切哀悼者有之、冷眼旁觀者有之、避而遠之者有之、落井下石者也有之,只有朱祐等極少數人冒著生命危險追隨劉秀,至死不渝!
朱祐是劉秀在太學時期最好的朋友。好朋友的最高境界是:你可以完全把朋友當「空氣」,「不考慮」對方的感受,而且不擔心他會生氣,事實上對方也真的不會生氣。就像請真正的好朋友吃飯,不用找「陪客」,不用去高檔飯店,也不用「勸飯」,吃不飽拉倒,想吃什麼自己點。劉秀與朱祐之間就是這種關係!
朱祐,字仲先,南陽宛人,少年喪父,隨母親到南陽郡復陽劉氏外祖父家生活,經常往來舂陵,與劉演、劉秀兄弟關係極善,是劉秀的髮小兼遠房表親。
朱祐在太學求學的時候,有一次劉秀去找他,見面之後,第一件事不是接待劉秀,而是把「客人」晾在一邊,獨自去經堂聽先生講課。多年以後,當了皇帝的劉秀又一次去看望朱祐,朱祐不敢怠慢皇帝,早早地佇立在門前迎駕,劉秀跟他開玩笑說:「主人今天不會又丟下我去上課吧?」
朱祐敢「慢待」劉秀,劉秀則損朱祐沒商量:有一次,劉秀代表舂陵侯、朱祐代表舅父一同去大司馬府「造訪」,兩人剛好在門口碰到正要乘車外出的大司馬嚴尤。嚴尤在車上見劉秀儀表堂堂、口齒伶俐,於是與他交談不止,而對貌不驚人、忠厚老實的朱祐則不予理會。
「造訪」結束後,劉秀歪著頭、笑眯眯地對朱祐說:「大司馬沒看到你吧?」這裡一個普通的鄰家大男孩形象躍然紙上:活潑、調皮,有點「壞」,還有點「損」,受到「老師」的表揚就有點得意忘形,給一片陽光立馬就燦爛。
太學時期的劉秀「胸無大志」。舉例來說,如果我們有幸看到某個首富的車隊出行,大部分人肯定會像劉邦那樣想:「男人就應該這樣」,然後該搬磚的繼續搬磚,該敲鍵盤的繼續敲鍵盤;極少部分會像項羽那樣說:「我要取而代之」;但很少有人會像劉秀這樣說:「首富的保鏢隊長好帥啊,我要成為那樣的人。」
劉秀有一次在長安看到王莽的車隊出行,只見執金吾鮮衣怒馬、威風凜凜,頓時心潮澎湃,豪言壯語脫口而出:「仕宦當作執金吾。」執金吾負責保衛皇帝和京城的安全。與項羽和劉邦相比,還是劉秀「志向遠大」:人家根本沒把皇上放在眼裡,他看上的可是執金吾!
由於父親早逝,家道中落,劉秀在太學時期的經濟狀況不太好。像現在很多家庭不富裕的大學生一樣,劉秀也做起了小生意。他與同寢室的韓子合錢買驢,搞起了運輸。就像現在買了一輛二手的五菱宏光,有人的時候當計程車用,有物的時候當小貨車用。
有人認為劉秀是一個「學渣」,不務正業;還有人認為他很有商業頭腦,如果晚生兩千年,很可能成為共享單車或物流公司的創始人。但我在這裡看到的卻是無奈,如果不是生活所迫,一個「名牌大學」的學生,在大好的青春年華,誰願意像感動中國人物洪戰輝那樣,冒著別人的冷嘲熱諷向同學推銷商品或服務,出賣自己的廉價勞動力!
由於是兼職,劉秀的生意做的並不太好。一段時間後,劉秀的生活陷入了困境。一次生病,劉秀竟然連「藥引子」蜂蜜都買不起!這時好朋友朱祐伸出了援手,他自己出錢給劉秀買了一罐蜂蜜。
朱祐的雪中送炭讓劉秀終生難忘,稱帝後,他曾專門給朱祐送了幾罐上好的蜂蜜,並打趣道:「我的蜂蜜和當年你送我的蜂蜜相比,哪個味道更好?」
在太學待了三年左右時間,由於經濟原因,劉秀「畢業」了。畢業也意味著失業,他沒有得到任何一官半職。之所以出現這種結果,與劉秀的身份有關。有些人認為劉秀出身豪強地主,因為他在太學喜歡鬥雞走馬、交結遊俠,花銷太大,最後不得已退學。
我認為這種觀點不合邏輯,花銷再大,一個豪強地主也不可能供應不起一個大學生的日常生活開支。也有人認為劉秀失業的主要原因是學業不精,我也不同意這種觀點,精通學業並不是做官的必要條件。
漢代的選官制度主要是察舉制:由三公九卿、州郡長官等高級官吏,根據個人考察情況,向朝廷推薦品德優秀、才能出眾的人才。但針對品德、才能這種大而化之的東西卻沒有制定一個可量化的客觀標準(比如考試、評議等)。你孝敬長輩,我也沒有打罵父母;你名牌大學畢業,我也有函授的本科甚至研究生學歷。
關於這種選官制度,東漢末期流傳著一首童謠:舉秀才,不知書。舉孝廉,父別居。寒素清白濁如泥,高第良將怯如雞。
被推薦的「秀才」竟然不識字,被薦舉的「孝廉」竟然不贍養父母;選拔的清白正直之士像污泥一樣骯髒;被稱為幹吏良將的人像雞一樣膽小。
察舉制的初衷是要在社會底層選拔人才,結果卻成了官二代、富二代入仕最堂而皇之的理由。階層固化、人才無法流動,賣官鬻爵之風屢禁不止,再加上王莽厭惡劉氏,劉秀這種無錢無勢的平民百姓很難入察舉者們的法眼。
劉秀被迫退學後,當時天下形勢如何?劉秀又該何去何從?請看下一章:風起雲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