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72歲,去獨生女兒家養老7年,看透這幾個扎心真相,給你提個醒」

2023-07-14     十點讀書

原標題:「我72歲,去獨生女兒家養老7年,看透這幾個扎心真相,給你提個醒」

我72歲,去獨生女兒家養老7年,看透這幾個扎心真相,給你提個醒進度條10:1800:00/10:18

網上看到一個故事:

「72歲老人哭訴,退休後到女兒家養老,是這輩子做的最錯誤的決定。」

圖片來源:抖音@冷雪不冷

老顧今年72歲,60歲那年從事業單位退休,每個月可以拿到6000元的退休金。

在他65歲那年,女兒生了二胎,照顧不過來,便請他過來幫忙帶孩子。

說起來,老顧身體有點殘疾,結婚比較晚,30多歲才結的婚。

女兒6歲時,妻子離開了這個家庭。

他一個人又是當爸又是當媽,辛辛苦苦把女兒拉扯大。

女兒也很爭氣,一路讀到大學,畢業後留在省城,並結婚生子。

考慮到自己一個人在家有些孤獨,再加上他就這麼一個女兒,所以女兒讓他過去幫忙時,他想都沒想就答應了。

在女兒家,雖然帶娃做飯很辛苦,但每天都能看到女兒、外孫女,又覺得一切都是值得的。

圖片來源:抖音@冷雪不冷

因為買菜做飯帶娃什麼的需要花錢,女婿每個月會給他3000塊錢,作為伙食費。

剛開始的時候,還算準時,後來慢慢就不對勁了,不是忘了,就是少給。

老顧也不敢向女婿多要,於是就把自己的退休金,拿來補貼家用。

這之後,外孫女的學費、培訓班等各項費用,都成了他在掏錢。

這還沒完,女婿看到別人換了新車,他也想換,不夠的錢讓他來付。

換完車還不到一年,女婿又覺得房子太擠了,想買個大一點的房子,讓他贊助20萬。

買完房子搞裝修,也要他出錢。

老顧實在受不了女兒女婿的一再「啃老」,一氣之下回了老家。

雖然這個故事是一個個例,相信大部分子女對老人是孝順有加的。

但養老是每個人都會面臨的話題,關乎我們晚年的體面和幸福。

所以,還是想說下這個故事所引發的幾點思考,希望能給你提個醒。

作家三毛曾說:

「世上的喜劇不需要金錢就能產生,世上的悲劇大半和金錢脫不了關係。」

錢是人性的照妖鏡,也是感情的試金石。

有時候,在金錢面前,親情也會變得現實,變得不堪一擊。

「我現在真是苦不堪言,一輩子的積蓄被打了水漂,這讓我如何養老吶?」

圖片來源:極目新聞

官女士向記者說道。

69歲的官女士至今未婚,家中共有8個子女,她排行老七。

年輕時,她在國外留學讀博。

其間,她的母親身患重病,本著盡孝的想法,她向家人承諾會承擔一半的贍養費用。

因為,自己不擅長理財,再加上三姐剛好是數學老師,所以家中兄弟姐妹都很信任三姐,都將用於母親的贍養費交給三姐支配打理。

從母親生病到去世這段時間,官女士大概往家中寄了20萬元人民幣。

從2000年開始,出於對三姐的信任,她把自己的個人存款也交給三姐保管,作為未來的養老資金。

2015年,三姐查出腸癌晚期,不久後離世。

官女士孤身一人,就想著為自己購買一份醫療保險,便向三姐夫索要養老存款,卻被對方拒絕了。

後來回國後,她才發現,三姐一家多次挪用自己的存款。

本來她的存款除去各項開支,應該還剩幾百萬元,但現在這些錢全都不翼而飛了。

圖片來源:微博@搜狐新聞

在採訪中,官女士不止一次落淚:

「這真的是我始料未及的事情,幾十年的姐妹情就這樣沒了。」

以前總覺得,親情是牢不可破、無堅不摧的。

可後來,看過了太多親人反目的故事才明白:

人性是複雜的,在金錢面前,親情也可能會變質。

人生的一個鐵律,錢一定要握在自己手裡。

而手中的存款,就是我們最大的安全感,也是我們晚年生活的底氣。

刷到一個心酸的視頻:

88歲的老人,晚上突然頭暈摔倒在地。

因為身邊沒有家人,老人忍住了疼痛,覺得可能睡一覺就好了。

可第二天醒來,他發現腰出血了,這才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趕緊叫了救護車去醫院。

圖片來源:抖音@小方影史

醫生見到老人的第一句話是,您的家人呢?

老人說,孩子們在國外。

聽完老人的病情,醫生第一感覺是腦部出了問題,讓他去內科拍個片看看情況。

老人卻說,「湊合著活吧」,他只想把腰傷治好。

圖片來源:抖音@小方影史

醫生不再勉強,安排他先去做腰部檢查。

這時,一個小伙走過來,對老人說,自己剛做完檢查,沒什麼事做,可以陪著他去。

老人連連擺手說,沒事,自己能行。

但他太需要身邊人的陪伴和攙扶了,在對方的堅持下,他抓著小伙的手作為支撐,顫顫巍巍地走著。

小伙一路上陪著老人,做檢查,去繳費。

坐在醫院的座位上,老人終於說出了心裡話:

「我有3個女兒,有什麼用,都走了,都去國外了。」

圖片來源:抖音@小方影史

老人不想給女兒添麻煩,自己一個人在北京生活。

十幾年來,他都是一個人做飯,一個人吃飯,一個人過節……

電視劇《人世間》中有一段台詞:

「孝分兩種:養口體,養心智。

伺候在父母身邊,照顧衣食住行,是養口體;

遠走高飛有所成就,讓父母以此為榮,是養心智。」

身為父母,我們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有出息,變得優秀。

於是,用盡全力供他們讀書,去見識更寬、更廣的天地。

可孩子的天地大了,回家也成了一種奢望。

有的是畢業留在大城市工作結婚生子,有的是出國留學定居很少回來。

而能夠永遠陪在自己身邊的,可能只有伴侶和自己。

誠然,大部分子女都是想好好孝順老人的。

只是,在工作和生活、父母和子女之間,有太多的不得已。

想好好盡孝,卻又不能丟了工作;想照顧老人,但小家也不能不管。

而老人呢,也不想讓子女太為難,能自己處理的,儘量不打擾子女。

於是,把自己活成了自己永遠的靠山。

你會發現:

人到晚年,我們真正能依靠的,或許不是子女,不是伴侶,而是我們自己。

有人說,晚年不可怕,失去了健康的晚年才可怕。

健康,是我們安享晚年的重要指標。

而健康的身體,就是我們最大的財富。

有個短片叫《人生最後十年》,看完你就會明白:

對於晚年的你來說,擁有一個健康的身體,是多麼重要。

視頻來源:公益短片《人生最後十年》

有的人每天清晨,可以穿著運動鞋去公園遛彎;

而有的人只能坐在病床上,手上插著輸液管;

圖片來源:公益短片《人生最後十年》

有的人,可以騎著自行車到處看風景;

而有的人只能坐著輪椅,被人推著走;

圖片來源:公益短片《人生最後十年》

有的人可以和家人一起用餐,享受天倫之樂;

而有的人只能靠別人喂飯,連喝口水都費勁……

圖片來源:公益短片《人生最後十年》

人生,歸根結底,拼的就是健康,失去了健康,也就失去了一切。

所以,不妨從現在開始,投資自己的健康。

每天早睡早起,堅持運動,合理飲食,保持好心情。

最重要的是,要照顧好自己,照顧好自己的身體,以及自己的情緒。

因為,健康,並不僅僅指身體健康,還有情緒健康。

培養一個長期的愛好,結交志同道合的朋友,養養花、種種草、旅旅遊。

如果說,誰的晚年,都是一場血雨腥風。

那麼,我希望,在那一天到來之前,我們都可以未雨綢繆,提前做好準備。

文末點亮【在看】,願我們都能有一個體面的晚年,健康地活著,安穩地老去。

作者 | 嘉莉妹妹,一生不舍愛與自由。

編輯 | 張敬,兩眼帶刀混帳到老。

主播 | 亞楠,電台主播。

圖片 | 視覺中國,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c734843a9618307500f9297b550c47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