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桌會 | 讓科研人才晉升「獨木橋」變「雙通道」

2022-03-05     廣州日報

原標題:雲桌會 | 讓科研人才晉升「獨木橋」變「雙通道」

開篇語:

春始萬象新,中國進入「兩會時間」。今年是進入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向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進軍新征程的重要一年,中國共產黨將召開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新時代呼喚新作為,新征程期待好聲音。廣州日報今起推出「雲桌會」系列報道,聚焦兩會主題,立足廣東廣州,邀請代表委員、專家學者「雲」上論道,在集思廣益中明確方向、擘畫未來。

抓創新就是抓發展,謀創新就是謀未來。今年,科技創新再成兩會熱話題。如何讓科技體制改革政策落地落細落實?如何激活企業「創新潮」?如何讓大灣區國際科創中心向更高水平邁進?首期「雲桌會」,邀請全國人大代表、政協委員,聚焦科技創新,分享真知灼見。

強化創新系統工程

探索多方共建實驗室

主持人:去年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了「科技政策要紮實落地」,成為2022年七項重要政策之一。目前科技政策不可謂不多、科技體制改革力度不可謂不大。請各位就自己感受最深的科技政策談談落地率如何?接下來還可以通過哪些改革釋放科技創新活力?

廣州日報·新花城記者 龍錕

吳清平: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創新是一個系統工程,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鍊、政策鏈相互交織、相互支撐,改革只在一個環節或幾個環節搞是不夠的,必須全面部署,並堅定不移推進。

我認為,打造系統性的創新能力非常重要,實現系統性的創新研究,需要打造系統性的創新平台,如此才能實現創新鏈支撐產業鏈,實現1+1>2的效果。就我所研究的微生物領域而言,我們提出加快推進國際化微生物科學與工程大科學裝置建設,目前也正在推進建設粵港澳大灣區微生物安全與健康國際科技創新中心。

全國人大代表、中國工程院院士、廣東省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名譽所長吳清平

劉若鵬:真正有意義、有價值的創新,是產業鏈從底層到頂層全部打通後,進行整體的協同和創新。我非常關注國家重點實驗室的重組和改革。結合大灣區的科技資源和科研機構業態特點,我認為,對於前沿技術類的國家重點實驗室,可以試點圍繞科技行業或者創新鏈條,融合上下游企業實現多方共建。

全國人大代表、深圳光啟高等理工研究院院長劉若鵬

劉昕:近年來,中國科技成果轉化呈現「量質齊升」的良好局面,但繁榮的背後也有隱憂。就我所關注的種業創新領域而言,我認為,應該進一步推動種業科技人員分類評價制度、績效工資與職稱評定製度等改革。還要實施優良品種成果轉化獎勵政策,探索重大品種研發與推廣後補助和獎勵政策,對突破性綠色新品種和推廣效益突出的品種給予一次性獎勵。

全國政協委員、中山大學食品與健康工程研究院院長劉昕

蘇權科:在改革釋放科技創新活力方面,我建議接下來可聚焦科研人才的晉升機制,開闢專業技術崗位序列,把側重於行政職務的「獨木橋」,變成行政、科研「雙通道」,讓科研人員不需要非得走上管理崗位也能實現價值、調配資源。同時,要讓薪酬結構向科研成果傾斜,使科研崗位更具含金量。

全國政協委員、港珠澳大橋管理局總工程師蘇權科

激發企業創新活力有資金支持也要開放場景

主持人: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二十四次會議提出,要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促進各類創新要素向企業集聚。如何才能激發企業的創新積極性、主動性,提升創新能力?

劉偉:我認為,對於科技企業來說,相比資金支持,更重要的是開放場景,給優勢企業更大的應用場景,支持其做大做強。要發揮國內超大規模市場的潛力和優勢,在科技創新場景應用領域進一步擴大內需。加速人工智慧、5G、大數據等新技術在社會治理、交通服務、醫療、教育等領域的場景落地,促進創新應用的疊代升級和複製推廣。

此外,還需要在人才、觀念、機制等各個方面進行政策支持,包括健全科研要素共享和流動機制,打造和培養創新科研平台,激發企業的活力和創造力。

全國政協委員、佳都科技集團董事長劉偉

陳海佳:我建議從兩方面入手:一是加大對龍頭企業的培育力度,以示範效應帶動「補鏈」「強鏈」,形成產業上下游協同創新的良好生態。二是出台專項政策,支持產學研合作及企業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成果轉化。

全國政協委員、廣東省賽萊拉幹細胞研究院院長陳海佳

蘇權科:企業在研發上有以問題為導向的優勢。政府應和企業一起提高科研資金的使用效能,聚焦共性關鍵技術,形成可複製方案,有計劃地每兩三年解決一批技術難點。

自主培養頂尖人才構建世界一流人才發展環境

主持人:未來我國明確要「走好人才自主培養之路」。粵港澳大灣區正是要建設高水平人才高地,該如何讓自主培養的頂尖人才持續湧現?

劉若鵬:目前國際形勢錯綜複雜,自主培養人才顯得更加重要。另一方面,隨著中國科技實力的飛速發展,國家對人才的質量和數量的需求都在大幅增加。以電磁波為例,該領域我國每年畢業的博士只有150餘個,但是計算、智能裝備等領域都非常渴求這類人才,數量上總體來說是不夠用的。工程師缺口同樣嚴重。以材料學為例,現在我們正進行大規模的自主創新,材料學工程師的供應就出現了缺口。

我認為,要加大對工程碩士和工程博士的培養力度。這需要依靠科研院所、科技企業和新型研發機構等單位的力量,因為這些單位已經積累一批具有工程經驗的高素質人才。所以我們需要通過給名額、給指標、給相應補貼的方式,支持這些單位大規模地去培養國家和社會急需的高端工程技術專業人才。

劉偉:形成人才自主培養的核心競爭力,我認為可以做好以下幾個方面工作:第一,要為科創人才成長搭建高水平平台,加強產學研合作和產業鏈融合創新;第二,發揮大灣區教育資源優勢,加快形成科研素養培養和潛在人才選拔機制,挖掘具有創新潛力的科創人才和創新團隊;第三,構建世界一流的人才成長和發展的環境,這既包括交通、教育、醫療等城市「硬體」,也包括社會「鼓勵創新、寬容失敗」的成長「軟環境」。

推進灣區科創協同重大項目引領先行先試

主持人:今年2月國新辦發布會特別為大灣區國際科創中心建設成效「點贊」。各位對大灣區國際科創中心向更高水平邁進有何建議?

蘇權科:我想以港珠澳大橋為例子來說明。港珠澳大橋是粵、港、澳三地首次合作共建共管的大型跨海交通工程,推動粵港澳三地科研機構協同創新是我日常工作的重點內容。

2019年,港珠澳大橋管理局聯合香港理工大學、澳門大學等多家機構共同成立了粵港澳大灣區交通建設智能維養與安全運營工程技術研究中心,聚焦建設「數字化港珠澳大橋」,由三地科研機構共同承擔。

這個項目為粵港澳工程技術界協同創新探索經驗。三地科技體制不一樣,對智慧財產權確權、成果評價、科研人員職稱評定都不一樣。在實際工作中,一些科研設備過關需要先繳納關稅,用完回來再退關稅。科研經費跨境撥付也存在難點。此外,內地對港澳科研人才的激勵機制相對完善,但當他們回到港澳後,激勵機制還沒有形成聯動,他們的成果還需要再次獲得認可。以這個項目作為切入口,可以一步步探索突破粵港澳三地科創協同的難點。

陳海佳:大灣區國際科創中心建設,在產業領域需要在多個領域形成各自的產業龍頭企業。建議三地政策緊跟企業創新,資源多向創新能力強、處於產品轉化階段的企業傾斜,培育和壯大龍頭企業,發揮他們在產業創新中的引領作用。同時,建立健全粵港澳大灣區與國際科技合作創新的長效機制,加大對大灣區高校、科研院所以及企業研發機構等科研主體的研發投入,並加速推進創新成果轉化,形成創新與產業化相互促進的良性循環。

劉昕:粵港澳大灣區國際科創中心的建設,利用香港區位優勢可發揮事半功倍的效果。我認為,可以結合粵港澳大灣區已建和在建的大科學裝置,在香港布局建設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集群、重大創新平台等,開展戰略性、基礎性、前沿性的跨學科研究。香港可以進一步吸引和集聚海外頂尖創新人才。

資助基礎研究項目

鼓勵領先企業參與

主持人:去年和前年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均提出制定實施基礎研究十年規劃。如何持續加強基礎研究的深度和廣度?

劉偉:我國的科技創新發展很快,但是客觀說,基礎研究仍然是短板。

首先,建議加大原始積累和基礎研究投入,通過項目示範和資金引導聚焦產業基礎層薄弱環節。一方面,建議加大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在非定向基礎研究投入力度。非定向基礎研究主要依賴政府投入,將為長期的國家科技和產業發展奠定基礎,鼓勵和資助不同研究路線的發展和競爭。另一方面,進一步鼓勵科技領先企業參與基礎研究。定向基礎研究與科技成果轉化緊密相連,由企業聯合相關領域專家進行項目研究規劃並進行聯合投入,提升產學研合作水平和科技成果轉化效率。更重要的一點是,要保持耐心和定力。基礎研究突破需要長時間的積累、投入和培育,而且可能短期內不會有回報,要以更加包容的態度看待基礎研究的發展。

吳清平:國家「十四五」規劃綱要提出,加大基礎研究財政投入力度、優化支出結構,對企業投入基礎研究實行稅收優惠,鼓勵社會以捐贈和建立基金等方式多渠道投入。

政府設立的基礎研究類基金是引導企業和社會投入基礎研究的窗口。目前,北京、上海、廣東等地均設立了自然科學基金或基礎與應用基礎研究基金。但根據相關法律,企業對政府設立基礎研究基金的公益捐贈無法享受稅前扣除。

我建議通過補充立法或出台相關政策,支持企業向政府設立的基礎與應用基礎研究基金、自然科學基金的公益捐贈,其捐贈額度可享受公益性捐贈稅前扣除政策優惠。

科技創新

聲音

實現系統性的創新研究,需要打造系統性的創新平台,如此才能實現創新鏈支撐產業鏈,實現1+1>2的效果。

——全國人大代表、中國工程院院士、廣東省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名譽所長吳清平

對於前沿技術類的國家重點實驗室,可以試點圍繞科技行業或者創新鏈條,融合上下游企業實現多方共建。

——全國人大代表、深圳光啟高等理工研究院院長劉若鵬

建議接下來可聚焦科研人才的晉升機制,開闢專業技術崗位序列,把側重於行政職務的「獨木橋」,變成行政、科研「雙通道」,讓科研人員不需要非得走上管理崗位也能實現價值、調配資源。

——全國政協委員、港珠澳大橋管理局總工程師蘇權科

對於科技企業來說,相比資金支持,更重要的是開放場景,給優勢企業更大的應用場景,支持其做大做強。要發揮國內超大規模市場的潛力和優勢,在科技創新場景應用領域進一步擴大內需。

——全國政協委員、佳都科技集團董事長劉偉

大灣區國際科創中心建設,在產業領域需要在多個領域形成各自的產業龍頭企業。建議三地政府政策緊跟企業創新,資源多向創新能力強、處於產品轉化階段的企業傾斜,培育和壯大龍頭企業,發揮他們在產業創新中的引領作用。

——全國政協委員、廣東省賽萊拉幹細胞研究院院長陳海佳

粵港澳大灣區國際科創中心建設,利用香港區位優勢可發揮事半功倍的效果。

——全國政協委員、中山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劉昕

統籌/廣州日報·新花城記者:龍錕、方晴

文/廣州日報·新花城記者:龍錕、方晴、何道嵐、王納

圖/廣州日報·新花城記者:蘇俊傑、楊耀燁、受訪者供圖

廣州日報·新花城編輯:葉碧君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c6740d8c3259d9f238fa89ad7d182702.html








字畫兩會|路

2022-0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