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沂市人民政府辦公室通知!

2023-03-16     琅琊新聞網

原標題:臨沂市人民政府辦公室通知!

日前

臨沂市人民政府辦公室發布了

關於轉發市發展改革委

臨沂市2023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

的通知

通知提出,2023年

全市經濟社會發展主要目標是

地區生產總值增長5.5%左右

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增長6%左右

……

臨沂市人民政府辦公室

關於轉發市發展改革委

臨沂市2023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

的通知

臨政辦字〔2023〕12號

各縣區人民政府(管委會),市政府各部門(單位):

市發展改革委《臨沂市2023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已經市二十屆人大二次會議審議通過,現轉發給你們,請認真組織實施。

臨沂市人民政府辦公室

2023年3月10日

劃重點

2023年,全市經濟社會發展主要目標是:地區生產總值增長5.5%左右,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增長6%左右,固定資產投資增長7%以上,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5.5%左右,進出口促穩提質,城鎮新增就業9萬人以上,居民收入增長與經濟增長基本同步,居民消費價格漲幅控制在3%左右,全面完成省政府下達的節能減排降碳約束性指標和環境質量改善目標。

臨沂市2023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

市發展改革委

一、2022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執行情況

過去一年,面對複雜多變的外部環境和新冠疫情帶來的嚴峻考驗,全市上下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認真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堅決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和省委、省政府工作要求,統籌抓好「疫情要防住、經濟要穩住、發展要安全」三件大事,聚焦「在魯南經濟圈發展中當引領、作示範」戰略定位,錨定「走在前、進位次、提水平」奮鬥目標,大力實施「八大戰略」,經濟發展韌性增強,新興動能加快成長,社會民生持續改善,安全底板更加牢固,現代化強市建設邁出堅實步伐。

(一)經濟運行穩中有進。切實扛起經濟大市責任擔當,全面落實國務院穩經濟一攬子政策和省四批政策清單,堅持以自身發展的確定性應對外部環境的不確定性,主要經濟指標保持穩定增長,高質量發展取得積極成效。全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5778.5億元、增長4.2%,高於全國、全省1.2個、0.3個百分點,總量穩居全省第一方陣。 三次產業協調發展。農林牧漁及服務業實現總產值971.4億元、增長5.4%;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7%;服務業增加值2973.2億元、增長3.4%,本外幣存貸款餘額分別達到9797.1億元、9013.6億元,總量居全省第5位、第4位。 內外需求穩步恢復。固定資產投資增長12.3%,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下降0.4%,進出口總額增長6.7%,實際利用外資13.9億美元。 收入水平穩定增長。一般公共預算收入420.2億元、同口徑增長9.6%,稅收占比78.7%,連續5年全省第一;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5.4%。

(二)動能轉換實現突破。大力實施先進工業強市戰略,持續抓好工業振興「十個一批」,堅持引入變量、做大增量、提升質量,「五年取得突破」目標順利實現。 產業規模日趨壯大。市級領導挂帥十一個工作專班,統籌產業全鏈條發展,出台工業融資服務17條、融資擔保12條、多投快投投准15條等政策,強化領導幫包,精準助企紓困,八大傳統產業完成產值5497億元、增長10%,冶金產業產值突破千億元大關。 產業層次提檔升級。實施「千企千項」技改工程和「專精特新」企業培育「六項行動」,設立1.5億元工業高質量發展專項資金,產業鏈整體水平得到快速提升。新認定重點支持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1家,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23家、省級「專精特新」企業258家、山東省瞪羚企業27家。入選省「十強」產業「雁陣形」集群2個、領軍企業4家,獲評省級服務業集聚示範區2個。工業技改投資增長18.8%,「四新」產業投資增長12.7%,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占比達到43.4%。 綠色低碳賦能發展。堅決遏制「兩高」項目盲目發展,認真落實節能審查和能源煤炭消費減量替代制度,成功爭取山鋼永鋒先進優特鋼項目使用省級收儲能耗指標129萬噸,單位GDP能耗較2020年下降7.4%,超額完成省下達的任務目標。紮實推進6個整縣分布式光伏試點,新能源及可再生能源發電裝機735萬千瓦、同比增長25.6%,占全市電力裝機比重達到54.7%。分布式光伏電站總數、發電裝機位居全國地級市首位,生物質發電裝機穩居全省第一。

(三)商城優勢加快放大。大力實施商貿物流首善戰略,加快建設「四個商城」,統籌推動「商倉流園」一體化發展,被中國商業聯合會授予「臨沂商城 中國大集」稱號,順利通過「中國物流之都」複審。市場交易額、物流總額分別達到5710.1億元、8609.2億元。 數字商城提速蝶變。建成全國首個國際工程物資採購平台,商城雲計算數據中心建成投用。新增標準倉儲143.9萬平方米,5個網絡貨運信息平台、6個物流信息平台常態化運行。新建改建直播電商園區5處,新增國家電子商務示範基地1處、網絡零售店鋪3.2萬家,快遞業務量全省第一,快手農產品帶貨量全國第一。 國際商城全面起勢。建成跨境電商綜合服務平台,實現進出口業務門類全覆蓋,實現市場採購貿易方式出口676億元,全市跨境電商進出口增長65.3%。海外商城、海外倉增至15處,巴基斯坦瓜達爾港中國臨沂商城入選省級境外經貿合作區。首開省內至蒙古國班列、魯疆班列、臨沂至日照海鐵聯運班列,全年歐亞班列到發335列、增長65%。 綠色商城加速崛起。國際陸港片區、商谷片區加快建設,8處專業市場完成改造,魯南高新物流產業園獲評「中國一級綠色倉庫」「中國五星級倉庫」稱號。新能源貨運車輛保有量達1300餘輛,山東順和物聯、山東高速林產供應鏈入選省級多式聯運「一單制」試點工程,我市入選國家首批綜合貨運樞紐補鏈強鏈城市。 鏈式商城強力構建。開展「園區+N」發展擂台賽,規劃建設鑫城體育智造產業園、沂河財金眾創城等9個地產品園區,培育商城地產品加工龍頭企業15家,地產品率達到40.5%,形成「商城+縣區」貿工聯動合作發展新格局。

(四)沂蒙鄉村煥發活力。大力實施鄉村振興先行戰略,抓實特色產業、四雁工程、百千工程、文旅融合、要素保障「五項重點工作」,鄉村振興繪出多姿多彩新畫卷。 扛穩扛牢糧食安全責任。嚴格落實糧食安全戰略,建設高標準農田63.6萬畝,糧食播種面積和總產量分別達到969.1萬畝、418.3萬噸,省級區域性糧食安全應急保障基地落戶臨沂。 做大做強特色鄉村產業。重點抓集群、抓特色、抓科技、抓品牌、抓農民組織化程度,以產業振興帶動全面振興。新增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3個、規模以上農產品加工企業180家。累計創建省級以上農業產業強鎮50個、鄉土產業名品村342個。新培育市級農民合作社161家、市級家庭農場112家。蘭陵縣創建國家鄉村振興示範縣,沂水縣入選省級現代農業強縣,費縣入選省級農業綠色發展先行縣,莒南縣入選省級農產品加工業高質量發展先行縣。 建美建好宜居宜游鄉村。紮實推進2個首批鄉村振興齊魯樣板省級示範區、24個市級鄉村振興(美麗鄉村)示範片區、92個省級美麗鄉村示範村建設,完成1341戶農村危房、15.9萬戶農村清潔取暖改造,新改建農村公路1961公里,縣級以上文明達標村覆蓋率超過80%,費縣入選「四好農村路」全國示範縣。全省鄉村旅遊助力鄉村振興工作推進會在我市召開,接待國內外遊客4833.1萬人次,莒南成功爭創全國水系連通及水美鄉村建設縣,沂水、沂南分別入選中國縣域旅遊綜合競爭力百強縣、發展潛力百強縣,沂水縣入選首批山東省文旅康養強縣。

(五)內需潛力持續釋放。蹄疾步穩擴大有效需求,積極暢通經濟循環,不斷增強經濟發展內生動力。 重點項目加力提速。創新建立「1+1+6」項目全生命周期服務機制,抓實領導幹部幫包、項目問題會商、「十快十慢」評價,全力推動重點項目建設,省市縣三級實施類重點項目投資完成率均超過150%,全年完成投資1100億元,項目數、完成投資分別較去年增長26%、51%,其中104個項目竣工投產,當年實現產值約240億元,創歷史新高。 招商引資成效顯著。突出「實、好、多、快」,瞄準500強和央企,聚焦戰新產業、總部經濟,產業鏈招商、以商招商取得新突破。全年簽約項目986個、總投資4526.6億元,同比分別增長96%和30.9%,其中投資過10億元項目98個,世界500強、央企投資項目35個。格力智造、甘李藥業、沂興新材料、萬華禾香板業等一批標誌性項目落地投產。 要素保障支撐有力。供應土地1391宗、面積6.9萬畝,出讓「標準地」198宗、面積7621畝,處置閒置土地1.3萬畝,盤活低效土地8547畝。普惠金融服務鄉村振興改革試驗區建設圓滿完成中期評估,獲評「2021年山東省改革試點成果」。費縣成立全省首家基於「兩山」理念的生態資源價值轉換平台,省內首單森林碳匯價值保險落地蒙陰縣。 消費模式不斷升級。共籌措省市資金1.5億元發放汽車、家電、文旅消費券,帶動消費100億元以上,實現網絡零售額547.7億元、增長24.4%。舉辦RCEP(山東)區域進博會等各類會展活動71場,3個展會通過全球展覽業協會認證,蘭山區獲評2021年度省現代流通強縣。「夜遊沂河」全面啟動,「激活蒙山」起步成勢,「沂蒙鄉愁」民宿建設興起高潮,打造紅色研學精品線路5條,「紅綠藍古」旅遊體系加快構建。

(六)戰略空間深化拓展。充分發揮重大戰略疊加賦能優勢,不斷強化區域合作,高質量發展戰略空間得到新拓展。 革命老區政策落實有力。成功舉辦「傳承紅色基因 推進融合發展」高峰論壇暨2022山東先進技術轉化應用對接大會,簽約項目62個、總投資318億元。印發實施《臨沂革命老區振興發展「十四五」規劃》,聯合濟南市編制《濟南—臨沂對口合作實施方案》,謀劃建設濟臨經濟協作區,推進協作項目66個、總投資超1700億元。 黃河重大戰略縱深推進。加快推動41項重點任務、32項重要政策、15項重大工程落實落地。圍繞水資源保護利用、防洪減災、產業發展等領域,爭取55個項目納入省級黃河重點項目庫,完成投資89億元,投資完成率超過110%。 區域協調發展全面加強。鋼投特鋼、太鋼鑫海等項目陸續投產,臨港精鋼基地一期建設基本完成。制定出台推進新區高質量發展意見,構建「8+8」體制創新和政策支持體系,沂河新區正式掛牌運行。明確縣區發展定位,堅持市縣一體、整體策劃、因需施策,加快推進縣域崛起。加強與長三角等重點區域城市對接交流,城市影響力持續擴大。深化各類幫扶措施,紮實做好對口支援和東西部協作。

(七)城市品質全面提升。大力實施城鎮擴能提質戰略,聚焦「大格局、大水面、大空間、大綠化」,統籌中心城區和縣城建設,我市獲評首屆「中國美麗城市典範」。城市規劃更加科學。「三區三線」劃定成果正式啟用,劃定永久基本農田826萬畝、生態保護紅線面積1317平方公里、城鎮開發邊界1511平方公里,有力保障了未來15年發展空間和用地需求。市級國土空間規劃編制加快推進,形成《臨沂市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1-2035年)》成果。 基礎配套更加強化。實施中心城區城建項目390個、重點水利項目79個、重大交通項目40個,北京路沂河大橋、通達路祊河橋、沂河路和陶然路高架路建成通車,快速路通車裡程達到70公里、居全省第3位;臨臨高速、臨滕高速、啟陽機場航站樓建設紮實推進,雙堠水庫開工建設。 建綠管綠更加精緻。開展城市增綠補綠行動,構建「綜合公園—社區公園—口袋公園」三級城市公園體系,中心城區新增口袋公園170處、綜合公園5處,新增綠地76.5萬平方米,完成濱河兩岸綠帶透景疏密67.4公里,城市綠色空間明顯提升。 城市功能更加完備。紮實推進「兩清零、一提標」,中心城區24段黑臭水體保持「長制久清」,完成雨污管網分流改造241公里。新增供水管網100公里、燃氣管網226公里、供熱面積578萬平方米,入選全國公共供水管網漏損治理試點城市。改造老舊小區36261戶,建設棚改安置房14177套,新增公共停車位10000個,城市形象、內涵功能實現「雙提升」。蘭山區列全國綜合實力百強區第42位,沂水縣列全國綠色發展百強縣第62位。

(九)民生建設更加有力。大力實施共建共享共惠戰略,全力解決群眾急難愁盼問題,20項民生實事年度任務全面完成,民生支出占一般公共預算支出比重達到81.3%。 就業保障更高質量。實施城鄉公益性崗位擴容提質行動,推行小微企業「創貸+商貸」服務模式,實施創業培訓「馬蘭花」計劃,做好高校畢業生指導服務。創設城鄉公益性崗位安置上崗7.6萬人,實現城鎮新增就業10.2萬人。 教育體系更趨完備。實施強校擴優梯次提升行動,在全省率先開展市域內中小學教師資源統籌配置。新建改擴建中小學、幼兒園50處,實施義務教育薄弱環節改造與能力提升項目154個。承辦全國職業院校技能大賽,全省高水平中職學校建設項目入圍數量最多,蘭陵縣入選全省首批改革成效明顯縣區。臨沂技師學院被工信部認定為首批產教融合專業合作建設試點,臨沂大學獲評全國品牌影響力本科高校。 健康服務更加周到。公立醫院績效考核名列全省前茅,縣域就診率達到91.5%。省級區域中醫醫療中心推進成效居全省首位,成功舉辦「2022全國智慧婦幼健康論壇」。年內新增3歲以下嬰幼兒托位數1.87萬個,推動三孩政策平穩實施。170家鄉鎮衛生院(社區服務中心)達到省提升標準。開展「萬名醫生下基層」活動,省級衛生鄉鎮全覆蓋,臨沭縣成功創建國家健康促進示範縣。 社會保障更大力度。穩步提升救助保障標準,九類困難群眾救助保障標準再提高10%,發放救助保障資金約20.5億元,低保標準實現「13連增」。城鄉居民養老保險養老金最低標準提高到每人每月160元,新建改擴建特困人員供養機構(敬老院)15處,新增護理型床位2150張,為11.2萬名經濟困難老年人發放補貼約1.2億元。為10.2萬名退役軍人優撫對象發放撫恤定補金8.8億元。資助37.6萬人參加醫保,醫療救助支出2.56億元。 精神文明建設更富成效。理論武裝走深走實,開展「學理論、悟思想、見行動、創一流」活動2.5萬餘次,1個案例入選全國黨史學習教育優秀案例選編,打響「『沂』起學理論」品牌。召開全省弘揚沂蒙精神座談會,舉辦山東社科論壇2022新時代沂蒙精神學術研討會,沂蒙精神持續弘揚,我市被列為全國10個紅色旅遊融合發展試點之一。紮實做好國防動員、雙擁工作,臨沭縣連續61年徵集高質量兵員經驗全省推廣,蒙陰縣成為全國退役軍人村支書培育工作試點縣。實施「山東手造·產自臨沂」工程,認定手造特色鄉村33個,打造非遺工坊186個;舉辦第18屆書聖文化節、中國書法臨書大會,民族歌劇《沂蒙山》獲「文華大獎」,京劇《燕翼堂》入選全國「五個一工程」獎,情景器樂曲《沂蒙那段情》榮獲第19屆群星獎。提升村(社區)文化服務中心、文化小廣場各1000個,建成城鄉書房23個。成功舉辦全省第十一屆少數民族體育運動會,參加第25屆省運會創歷史最好成績,成功申辦第26屆省運會。人民防空、民族宗教、婦女兒童、檔案史志、外事僑務、港澳台、紅十字會、防震減災等工作取得新成效。

(十)安全底線夯實鞏固。始終把安全發展貫穿經濟社會發展各領域、全過程,堅決守牢「一排底線」,經濟社會大局保持平穩。 疫情防控總體平穩。動態清零階段,堅決落實總策略、總方針,完善市縣一體指揮體系,加強能力建設,統籌保通保暢,最大限度減少疫情對經濟社會發展的影響。防控措施調整優化後,認真落實「二十條」「新十條」,及時把工作重心轉到保健康、防重症上來,加強疫情監測,提升醫療救治水平,突出抓好農村防控,強化重點人群健康管理,落實幹部包保責任,確保調整轉段平穩有序。 生態環境持續改善。污染防治攻堅戰向縱深推進,新一輪「四減四增」行動取得積極進展,空氣、水環境質量指數同比改善6.3%、2.5%,國省控斷面水質達標率、重點建設用地安全利用率均100%,治理水土流失面積211平方公里。我市入選全國「三線一單」減污降碳協同試點城市和全國第一批區域再生水循環利用試點城市。 風險防範穩妥推進。「一企一策一專班」紮實做好重點企業風險化解工作,不良貸款率1.23%,低於全省0.04個百分點。嚴格貫徹落實國務院安委會十五條硬措施和省委、省政府「八抓20條」創新措施,深入開展重點領域專項整治,生產安全事故起數、死亡人數分別下降31.1%、18.4%,未發生較大及以上生產安全事故。 社會環境和諧穩定。加強矛盾糾紛排查化解,調處矛盾糾紛近6.5萬件,調解成功率99.7%,化解信訪積案3186件,沂水縣獲評全國信訪工作示範縣。圓滿完成黨的二十大維穩安保任務,市公安局安保維穩指揮部被公安部記集體一等功。刑事警情、刑事立案同比分別下降19.2%、3.5%,社會治安形勢持續向好。

在回顧總結成績的同時,我們也清醒地看到,經濟社會發展面臨的挑戰和風險依然不少。 一是經濟穩定恢復的基礎還不牢固。當前,外部環境仍然複雜嚴峻,全球經濟面臨衰退風險,導致外需走弱,國內疫情防控政策優化後,需要一段調整期,將對生產、生活造成一定影響,部分行業企業面臨外需不振、內需乏力的雙重壓力,存在成本上漲、訂單不足、回款周期長等諸多困難。 二是發展新動能仍需加速壯大。新興產業和未來前沿產業需要優化布局、提速發展,高耗能行業占比依然較高,「四新」經濟比重不高,科技創新生態不優,創新資源吸引力和集聚力不強,創新型頭部企業和領軍型人才團隊不多,戰略性、前瞻性創新成果較少,創新鏈產業鏈深度融合任重道遠。 三是部分領域風險隱患不容忽視。房地產市場持續低迷,傳導至家具、建材、工程裝備等關聯行業,下拉效應明顯。債務違約、非法集資等金融風險防範處置壓力依然較大。地緣政治、國際貿易壁壘等對產業鏈供應鏈帶來一定影響,部分行業可能存在斷鏈斷供風險。生態環保、安全生產等領域工作任務還相當繁重。 四是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依然突出。統籌協調發展的能力還不夠強,縣域經濟與先進地區相比還有很大差距,「市強縣弱」的格局沒有得到根本改變。農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仍然較為薄弱,集體經濟發展水平不均衡,西部鄉鎮亟需加力突破。 五是社會民生領域還有短板。城鄉居民收入差距依然較大,促進居民收入持續增長,特別是提高農村居民收入需進一步加大工作力度。教育、醫療、就業、養老等基本公共服務供給與滿足群眾高品質生活需要仍有較大差距。針對以上問題,要堅持穩字當頭、穩中求進,堅持實事求是、尊重規律、系統觀念、底線思維,採取切實有效措施,努力加以解決。

二、2023年經濟社會發展主要目標及重點任務

2023年,是全面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的開局之年,是全省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先行區建設的起步之年,是「十四五」規劃承上啟下的關鍵之年,也是習近平總書記視察臨沂十周年,做好經濟社會發展工作意義重大。總體思路是: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認真貫徹中央和省委、市委經濟工作會議精神,深入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對山東工作重要指示要求,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主動融入和服務新發展格局,著力推動高質量發展,錨定「走在前、進位次、提水平」,傳承踐行沂蒙精神,深入實施「八大戰略」,全力突破招商引資,大力提振市場信心,更好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更好統籌發展和安全,突出做好穩增長、穩就業、穩物價工作,有效防範化解重大風險,促進經濟穩進提質,提升人民生活品質,保持社會和諧穩定,推動中國式現代化「臨沂實踐」邁出堅實步伐。

綜合考慮各方面因素,確定全市經濟社會發展主要預期目標為:地區生產總值增長5.5%左右,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增長6%左右,固定資產投資增長7%以上,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5.5%左右,進出口促穩提質,城鎮新增就業9萬人以上,居民收入增長與經濟增長基本同步,居民消費價格漲幅控制在3%左右,全面完成省政府下達的節能減排降碳約束性指標和環境質量改善目標。為確保上述目標順利完成,重點做好以下八個方面工作:

(一)更加突出新舊動能轉換,凝聚高質量跨越發展的強勁勢能。錨定工業「量質齊升、兩年萬億」,堅持把招商引資作為跨越發展的核心動能,做優做強傳統產業,大力突破戰新產業,緊抓創新關鍵變量,加快推動工業經濟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奮力構建「百億企業、千億產業、萬億工業」現代產業體系。 更大力度推進招商引資。樹牢「誰英雄誰好漢、招商引資項目見」的鮮明導向,聚焦「實、好、多、快」,實行全年招商、全員招商,推動招商引資由初級階段向中級階段轉變。開展「招商引資服務年」活動,制定出台考核辦法,每月晾曬排名、每季專題調度、每半年評選十佳項目。運用「會展+招商」等方式,舉辦央企推介會等活動,力爭新引進500強、央企投資項目30個以上,過10億元項目60個以上,新簽約項目總投資超過4800億元。招引新增總部企業(機構)突破40家,推動總部經濟集聚增勢,打造「京滬走廊高端商務總部生態圈」。 更強決心突破戰新產業。集聚資源、政策、要素,加速布局新經濟,加緊搶占新賽道,著力做強現代生物、高端裝備製造、新材料、節能環保四大支柱產業,緊盯新能源、新能源汽車發展方向,聚力突破動力電池、高效光伏、氫能、儲能,力爭新簽約戰新產業項目占比25%以上,戰新產業產值占比提高2個百分點。充分發揮資源、市場、產業等優勢,大力招引動力電池、新能源汽車製造、高效光伏裝備製造、氫能裝備製造、儲能電池、綠氫製備等領域頭部企業,產業鏈兩端協同發力,培育壯大一批「雁陣形」產業集群和行業領軍企業,建設新能源汽車製造、智能光伏裝備製造和氫能裝備製造基地,推動新能源產業率先崛起、蓬勃發展,打造「綠色低碳之城」。 更實舉措推動產業升級。實施先行區建設三年行動計劃和2023年重點工作任務,推動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出台碳達峰工作方案,制定碳達峰碳中和工作要點,打造先行區建設「臨沂樣板」。充分發揮市級領導「鏈長」統籌指導作用,持續加大精準跟蹤服務力度,夯實八大傳統產業「壓艙石」,狠抓標誌性產業鏈建設,壯大食品、冶金、木業3個千億級產業和機械、化工、建材3個五百億級產業,培育「鏈主」型企業20家,產值過100億元、過50億元、過億元企業分別達到10家、15家、1200家,力爭八大傳統產業產值增長10%以上。加強上市後備企業「梯隊」建設,力爭新增上市公司或「新三板」掛牌企業3家以上。實施「千企千項」技改工程,組織實施1000個以上工業技改項目,確定100個市級重點技改項目,技改投資增長12%。謀劃推進臨港精鋼基地二期,打造「全國高端不鏽鋼全產業鏈綠色低碳發展示範區」。推進「四減四增」三年行動,嚴格落實節能審查和能耗替代制度,加快推動「兩高」行業能效提升,用足用好省級能耗指標收儲交易制度,全力保障重點項目用能用煤需求。 更高標準強化創新驅動。堅持以教育、科技、人才創新引領全方位創新,聚力打造科創高地,力爭全社會研發投入增長10%、超過120億元。大力實施科技型中小企業創新能力提升工程,新增國家高新技術企業200家以上、國家科技型中小企業200家以上、省級以上「專精特新」企業150家、「瞪羚」企業30家、「單項冠軍」企業20家。高起點打造山東省大學科技園,推動科創走廊建設,全力突破高新區。加快上海技術交易所魯南科創服務中心建設,新增全國重點實驗室1家、國家級科技孵化載體1家,新建各類科創平台100家以上,加快構建以沂蒙山實驗室為引領的「1213」實驗室體系。抓好「1+N」人才新政落實,推廣「揭榜制」「賽馬制」,柔性引進一批科技創新創業領軍人才。全面落實臨沂「職教十條」,加快青島理工大學、臨沂職業學院和臨沂技師學院新校區、魯南技師學院二期、臨沂大學醫學院建設,推動臨沂科技職業學院通過省教育廳設學驗收,做好臨沂科技學院、臨沂城市職業學院等新增高校籌建工作。力爭省級高水平中職學校達到9所,新培育市級產教融合型企業20家以上,年度培養技術人才7萬人、技能培訓15萬人次以上。 更好成效加快數字轉型。著力提升製造業數字化、智能化水平,培育壯大數字新業態、新模式。組織開展智能製造進企業活動,推動規上工業企業「上雲用數賦智」,指導骨幹企業創建「晨星工廠」。依託省級工業網際網路平台,圍繞機械、木業、冶金等特色產業集群,培育3—5個面向行業的特色型、專業型平台,形成以應用為紐帶的推廣模式。新建5G基站4000個,實現鄉鎮駐地以上區域和重點行政村5G信號連續覆蓋。加快「城市大腦」和新型智慧城市建設,打造數字化、智能化解決方案和應用場景。

(二)更加突出釋放內需潛力,夯實穩定經濟增長的核心支撐。充分發揮消費的基礎作用和投資的關鍵作用,搶抓政策機遇爭取優質增量項目落地,緊扣重點領域促進消費加快復甦,持續推動擴需求穩增長。 著力推動消費提質升級。把恢復和擴大消費擺在優先位置,充分發揮人口大市、商貿物流等優勢,改善消費條件、創新消費場景,積極推動重點消費暖流、文旅消費引流、高端消費回流、新興消費強流。持續增強消費供給,實施「臨沂消費提振年」行動,著力促進新能源汽車、智能家電等消費,大力發展夜間經濟、市集經濟,推進沂蒙「十大名吃」「產自臨沂」直播季(節)等特色鮮明的促消費活動,推動批零住餐行業恢復向好,助燃城市「煙火氣」。聚焦「紅綠藍古」,加快推進「水韻琅琊」城市文旅綜合體、「激活蒙山」、「沂蒙鄉愁」民宿、城市書房、文化「兩創」五大項目,接待遊客突破5700萬人次,旅遊總收入達到510億元。強化消費載體建設,推進國家級服務業標準化試點工作,重點培育蘭山沂州里、河東沂州古城等15處特色商圈街區,引導大型商貿流通企業在鄉鎮布局商業網點。加快培育新興消費,放大臨沂直播經濟優勢和「生態沂蒙山、優質農產品」品牌優勢,「一縣一品」打造網際網路「百萬級」區域公共品牌特色品類,新建或改建提升電商直播(供應鏈)基地5處以上,網絡零售額增長12%以上。大力促進會展消費,叫響「會聚臨沂·展放精彩」品牌,舉辦會展活動150場、展覽面積突破150萬平方米。 著力擴大有效投資。樹牢「項目為王」理念,用實用好項目全生命周期服務、「十快十慢」評價等機制,以更大決心更強力度抓項目促投資穩增長。突出抓好重大產業項目。實施2023年省市縣三級重點項目1100個、完成投資1200億元以上。加快推進投資158.8億元的山鋼永鋒二期及精品薄板、投資100億元的太鋼鑫海年產300萬噸不鏽鋼合金材料、投資55.2億元的國華金泰光伏玻璃、投資53.1億元的潤益矽基新材料等一批重大項目,形成引領帶動效應。加快重大基礎設施項目建設。交通方面,打造交通強國山東示範區臨沂模式,加快總投資323億元的京滬高鐵輔助通道臨沂段、31億元的啟陽機場航站樓改擴建及附屬工程、212.8億元的臨沂至滕州高速臨沂段、100.4億元的臨淄至臨沂高速公路臨沂段、147億元的董家口至梁山高速臨沂段等45個項目建設,完成投資283億元。加快萊臨高鐵、日蘭高速改擴建、臨沂至東海高速、臨沂至日照高速、蒙陰至邳州高速等項目前期手續辦理工作,力爭2024年開工建設。水利方面,加快蒙河雙堠水庫、蘭陵會寶嶺水庫等74個項目建設,完成投資90億元以上。推動陶溝河、繡針河內河通航工程規劃研究和前期工作,力爭完成黃山水利樞紐工程可研、初設批覆。全方位落實要素保障。創新完善「要素跟著好項目走」機制,加強資源的市級統籌和分級配置。緊抓中央財政優化組合赤字、專項債、貼息等工具重大機遇,繼續做好專項債券、中央預算內投資項目謀劃爭取,力爭項目數量、資金規模保持全省前列。創新基金市場化方式,力爭在項目運作、基金投量、產出效應上明顯突破。全面落實用地指標提前預支、餘缺有償調劑、供應分類調控等機制,深化土地要素「一對一」對接,加快批而未供和閒置土地處置,提高土地集約節約利用水平。

(三)更加突出加快商城轉型,做強服務融入新發展格局的戰略支點。牢記習近平總書記「向現代物流邁進」的殷切囑託,以「建設現代物流城」為牽引,做優做實四個商城,打造服務國內國際雙循環「商貿服務型國家物流樞紐城市」,力爭市場交易額、物流總額分別達到6100億元、9200億元。 以「數」融商。提升新明輝「商倉流園展」多業態融合發展商業模式,圍繞板材、五金等優勢地產品,力爭培育年交易額過5億元、過20億元平台型企業各3家。改造新建一批特色鮮明的電商產業園區,做大做強直播基地,建設東方商都智慧電商產城示範園、中通快遞智能電商產業園等項目,電商園區、基地、專營區達到55處。新增標準倉儲面積195萬平方米,新增智能倉儲占比達到35%。 以「外」促商。深化市場採購貿易方式試點,推廣「市場採購+跨境電商+海外倉」模式,打造跨境電商保稅展示交易平台。支持企業在境外開展商品展示、品牌推廣、倉儲物流、批發零售、售後服務等境外營銷業務。提升臨沂進口商品城等進口貿易平台,打造區域性進口商品集散地。加快建設國際快件監管中心,恢復臨沂至韓國全貨機航線,增開日本、東南亞國際貨運航線2條。提升歐亞班列運行質效,力爭到發400列以上。 以「綠」強商。緊抓物流園區西遷,開工建設圓通、蘭華、金蘭等10個現代物流園區。高標準建設國際陸港、商谷片區核心區、濱水宜居城、產業轉型提升區等片區,力爭現代物流城「一年成形成勢成城」。抓好國家綜合貨運樞紐補鏈強鏈城市建設,布局國際陸港、臨沂空港、臨沂疏港、臨沂東綜合貨運樞紐和山東港匯物流園「四樞紐一園區」,推動多式聯運綠色低碳發展,打造高能級物流樞紐經濟先行區。廣泛應用新能源、新技術、新設備,新能源貨運車輛保有量達到1400輛。 以「鏈」興商。按照「十個一」地產品製造業發展思路,推行「政府+商協會+國企」模式,加快建設地產品製造業園區,培育形成產銷一體、布局合理、鏈條完整、園區專業、生態優良的全域地產品製造業發展新格局。建設一批地產品展示中心,培育商城「鏈主」企業15家,地產品率達到42%,爭創省級以上高端品牌15個。

(四)更加突出推進鄉村振興,創建新時代共同富裕的沂蒙好例。大力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加快打造鄉村振興樣板、創建共同富裕沂蒙好例。 堅決扛牢糧食安全責任。落實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新建和提升改造高標準農田54.2萬畝,確保糧食播種面積、總產穩定在969萬畝以上、83億斤以上。堅持增產與減損兩端發力,提升產購儲加銷協同保障糧食安全能力。持續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嚴格落實「四個不摘」要求,進一步健全完善防返貧動態監測幫扶機制,紮實推進第二批銜接鄉村振興集中推進區建設,穩定發揮4404個產業項目作用,堅決防止返貧和新致貧。 積極推動農業全產業鏈發展。瞄準「全國一流、全省領先」目標,堅持「一縣一品」,持續推進農產品加工業突破行動,搶抓預製菜產業發展機遇,完善冷鏈物流設施網絡,做強農產品精深加工,在全國打響蒼山蔬菜、蒙陰蜜桃、沂南黃瓜、平邑金銀花、莒南花生等一批「土特產」品牌,特色產業集群產值突破1300億元。積極爭創省級農產品加工業高質量發展先行縣,新增國家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1-2家。提高山東(臨沂)食博會、蘭陵菜博會層次,加快提升「產自臨沂」知名度和影響力。加快普惠金融服務鄉村振興改革試驗區建設,開展美德積分金融轉化機制試點,促進金融全鏈條服務鄉村振興。加快「鄉振通」平台應用,力爭年底授信突破300億元。 深入實施「四雁工程」。把深化「四雁工程」作為落實鄉村振興先行戰略的重要抓手,放大蘭陵「四雁工程」效應,做大臨沂「四雁工程」優勢,優化鄉村生產關係,釋放農村發展活力,加快建設「五個鄉村」。完善農村帶頭人「選育管用」機制,吸引歸雁人才1000名以上,培養鴻雁人才3000名,市級以上黨組織領辦合作社、示範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分別達到100家、700家、1300家,爭取70%的行政村收入達到20萬元。 加快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深入實施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戰略,提升智慧化、綠色化、均衡化、雙向化水平,聚焦工業、宜居、農業、商貿、文旅、科創、開放等領域,紮實開展「十強鄉鎮」評選,強化培育提升,充分發揮示範引領作用,推動形成多極引領、多點支撐、協調聯動的鎮域高質量發展格局。紮實推進73個省級城鎮化重點項目建設,積極落實省小城鎮創新提升行動,爭取更多項目納入省縣城城鎮化補短板強弱項重點項目清單。實施「百村示範、千村整治」工程,統籌推進農村廁所革命、農村污水治理、農村生活垃圾治理等各項重點任務,新建改建農村公路1000公里以上。突出抓好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鞏固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成果。

(五)更加突出提升城市能級,塑造契合現代化區域中心城市的顏值氣質。堅定實施城鎮擴能提質戰略,優化完善功能配套,不斷提升城市形象品味,讓臨沂人自豪、讓外地人嚮往,打造「魯南蘇北地區中心城市」。 聚力推進精緻城市建設。用好「三區三線」劃定成果,開展新一輪詳細規劃編制,完成市縣兩級國土空間總體規劃編制審批。按照「老城為主、拆舊布綠、完善功能、均衡布局、便民利民」的思路,精雕細琢提升城市品質,不斷提高群眾居住的舒適度、便利度。提速解放路西段拓寬改造和通達南路取直、創業路等工程,確保溫泉高架快速路、機場周邊路網、汶河路等工程開工。新增公共機動車泊位4000個,實施中心城區16條道路、30.5公里市政管網雨污分流改造,加強道路橋樑、排水照明等運行維護。深入實施中心城區公園綠地和環境衛生「雙提升」行動,啟動第二批5個綜合公園建設,新建「口袋公園」240處,加快推進生活垃圾分類工作,爭創「國家海綿城市建設示範市」。 聚力加速沂河新區起勢。聚焦「五個定位」,建設「六大片區」,主攻「七條賽道」,統籌資源、整合要素、集成政策,加快實施總投資745億元的「八縱九橫」路網提升及綜合管廊建設等「十大工程」,推動產業規模倍增、質量躍升。以「沂蒙光谷」「沂蒙藥谷」「沂蒙氫谷」等專業園區為載體,聚焦雷射、智能製造、生物醫藥、氫能等戰略性新興產業,積極承接長三角、粵港澳等地區產業轉移,推進臨工智能機器人、華工雷射、醫藥健康產業園、諾頓教育等項目建設,加快建設「未來產業先導區」,打造「山東向南拓展的戰略橋頭堡」。 聚力提升高鐵新城活力。圍繞建設全國高鐵客貨捷運新樞紐,配合做好京滬高鐵輔助通道建設,全力保障按期通車需求。加快推進沭河路、茶山七路等8條道路建設,新開工4個還建社區,市中醫醫院高鐵院區、市公共衛生應急處置中心等建成啟用,市婦幼保健院兒童醫學中心、沂州實驗學校高鐵片區等重點工程完成主體施工,天河產業園建設完成並分期投入使用,做強「以樞紐活躍城市」的發展新名片,打造臨沂城市現代服務新門戶。 聚力落實重大區域戰略。深入推進區域協調、內外統籌,加速融入區域發展新格局。推進落實革命老區振興發展「十四五」規劃,統籌實施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重點任務、重要政策、重大工程。深化濟南—臨沂對口合作,制定濟臨經濟協作區建設實施方案,著力打造產業合作、基礎設施、鄉村振興、文化旅遊「四個升級版」。加強青島—臨沂區域合作,規劃建設青臨(沂水)經濟合作區。強化與長三角、魯南經濟圈、淮河生態經濟帶、淮海經濟區城市交流合作,提升區域影響力。支持推動沂水縣、平邑縣市域副中心建設,加強蘭陵、沂南等7個縣和重點發展鎮與中心城區的聯繫。深化對口支援和東西部協作,為全國共同富裕進程貢獻臨沂力量。

(六)更加突出優化營商環境,形成尊商重商親商愛商的最佳比較優勢。全面提升政務服務水平,優化發展環境、提振企業信心,努力讓一流營商環境成為新時代臨沂的鮮明標識。 切實落實「兩個毫不動搖」。堅持公有制經濟和非公有制經濟協調發展、一體推進,充分激發民營經濟活力動力,推動有效市場與有為政府更好結合。全面落實國家各類宏觀政策和省「穩中向好、進中提質」政策清單,讓政策直達企業、讓企業無感即享。 深化細化「放管服」改革。圍繞「營商環境邁向國內一流」目標,繼續開展營商環境創新提升行動,打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一流營商環境。全面實行行政許可事項清單管理,深入推進跨部門綜合監管,健全協調監管機制,持續提升「一網通辦」水平,深化「一件事一次辦」改革,健全完善「跨域通辦」異地協同辦理機制,打造市縣兩級政務服務中心現代「政務綜合體」。全面推行項目全生命周期服務綜合改革。 建好用好為企服務平台。升級改造「沂i企」企業綜合服務平台,優化企業全生命周期服務。用好「12345·臨沂首發」平台,提升「政策發布、訴求收集、督察督辦、問計問策」功能,走好網絡群眾路線。持續開展「企業評部門」,糾治涉企服務問題,切實提高企業獲得感、滿意度。定期召開企業家座談會,積極傾聽企業家心聲,為企業發展創造良好環境,助力企業做大做優做強。 弘揚讚揚企業家精神。大力弘揚新時代企業家精神和沂蒙精神,建設高素質企業家隊伍,策劃舉辦對標考察、沂蒙商學堂等培訓活動,實現規上企業負責人輪訓全覆蓋。持續深化優秀企業家褒揚活動,高規格表彰「功勳企業家」「行業領軍企業家」「優秀企業家」,廣泛宣傳創業故事和先進事跡,營造尊重企業家、愛護企業家、服務企業家的良好氛圍。

(七)更加突出增進民生福祉,提升老區群眾高品質生活的真實體感。堅持在踐行沂蒙精神中走好群眾路線,以黨心換民心,用心用情多做惠民生、暖民心、聽民意、聚民力的實事好事,讓老區群眾的幸福感「看得見、摸得著」。 著力穩定就業。實施高校畢業生就業「啟航揚帆」計劃,深化城鄉公益性崗位擴容提質行動,統籌做好高校畢業生、退役軍人、農民工、就業困難群體等重點群體就業創業,發放創業擔保貸款16億元,新增城鎮就業9萬人以上。 著力優化教育。積極推進強校擴優和強鎮築基行動,規劃建設中小學幼兒園50處、新增學位3萬個,強化優質師資培育保障,持續完善「雙減」工作機制,不斷增加優質教育服務供給。 著力強化保障。全面實行異地就醫醫保直接結算,開展居民長期護理保險試點工作。落實大病保險和醫療救助制度,城鄉居民高血壓、糖尿病門診用藥報銷比例穩步提高,城鄉低保標準提高5%。大力發展婦女、兒童、老齡、殘疾人、紅十字等事業,提升民生工作溫度。 著力促進健康。依託市婦幼保健院爭創國家兒童區域醫療中心,建設2—3個市級區域醫療中心。加快推進市公共衛生應急處置中心等項目建設,市中醫醫院高鐵院區和蘭陵縣人民醫院新院區、沂水縣人民醫院新院區開診。持續推進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辦好第七屆中醫藥文化節。 著力保障住房。持續改善居住環境,建設籌集租賃型人才公寓2300套,開工老舊小區改造項目366個,新開工棚改安置房11934套,建設籌集保障性租賃住房1650套,紮實推進農村危房改造。有效落實房地產領域若干政策措施,紮實做好保交樓、保民生、保穩定相關工作。 著力完善養老。探索助餐食堂、家庭照護床位等新模式,推動社區居家養老服務提質增能。加大護理型床位建設力度,護理型養老床位占比達到70%以上。拓展農村幸福院服務功能,規範運營率超過60%。 著力繁榮文體。大力實施基層公共文化設施提檔升級「兩個一千」工程,新建城市書房15家以上。策劃舉辦「同源」中國畫作品展、「書聖故里·中國臨沂」中國書法臨書大會等文化展,豐富城市文化內涵。啟動第26屆省運會、第12屆省殘運會籌備工作,加快市體校二期工程等場館建設。持續實施縣鄉級「雙四一」工程,新增全民健身場地設施500處以上,舉辦臨沂馬拉松、沂河體育節等品牌活動,帶動全民健身廣泛開展。

(八)更加突出統籌發展和安全,築牢經濟社會和諧穩定的一排底線。堅持以大機率思維應對小機率事件,用好「一排底線」聯席會議制度,有效防範化解重大風險,牢牢掌握安全發展主動權。確保疫情防控平穩轉段。落實「乙類乙管」措施,強化疫苗接種、就醫用藥保障、醫療救治服務,做好重點人群防護,推動藥品、設備、人員等醫療資源下沉,確保平穩順利度過流行期。 改善生態環境質量。樹牢「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深入打好三大攻堅戰,開展重污染天氣消除、臭氧污染防治和柴油貨車污染治理攻堅行動,推進全國區域再生水循環利用試點和「無廢城市」建設。開展林地占補平衡試點,加強歷史遺留廢棄礦山治理,高質量完成沂蒙山區域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修復工程。 防範化解財政金融風險。深入推進「金安工程」,加強對大型企業流動性、非法集資等領域動態監測,確保不良率保持在合理水平。加大財政各類資源整合力度,深入推進財政體制改革,持續推動財力下沉。堅持過緊日子,堅決壓減非急需、非剛性支出,切實兜牢基層「三保」底線。分類推進政府融資平台市場化轉型,嚴禁變相舉債、化債不實,堅決遏制增量、化解存量,切實防範化解地方政府債務風險。 做好重點商品保供穩價。紮實做好能源電力保供工作,確保電煤庫存可用天數維持在20天以上,政府儲氣能力達到2060萬立方米,滿足經濟社會發展和群眾生產生活用能用電需求。密切監測主要民生商品和重要生產原材料價格,保障市場價格平穩。 抓實社會安全治理。縱深推進平安臨沂、法治臨沂建設,爭創法治政府建設示範市。全面落實重大行政決策程序規定、行政執法「三項制度」,加強重點領域行政執法監督。開展「楓橋式社區」創建,加大村居幹部經濟責任審計力度,完善社會治安防控體系和網格化服務管理模式,加強物業領域突出問題綜合整治。搞好文明創建、雙擁建設、慈善救助、優良家風傳承等活動。 強化重點領域安全整治。加強安全生產標準化建設,嚴格執行企業責任事故「四項制度」,堅決防範遏制較大及以上事故發生。強化食品藥品全鏈條風險管控,保障群眾「舌尖上的安全」。統籌做好防汛抗旱、氣象、地震、人防、消防等工作,加快提高防災減災和應急處突水平。

做好2023年經濟社會發展各項工作任務艱巨、意義重大,要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堅定信心、迎難而上,搶抓機遇、主動作為,不斷開拓高質量發展新局面,奮力推動臨沂「走在前、進位次、提水平」,為現代化強市建設作出更大貢獻。

附件:

臨沂市2023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主要計劃指標

「琅琊新 聞網視頻號」上新

來源:琅琊新聞網微信

編輯:小C

領導說了

1個=1個雞腿!

1個工資就漲五毛錢!!

小琅這個月全靠你們點+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c5f3a28106a775e2d8c6de4c322abd6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