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芝涵:改革開放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一招

2024-08-14     大河網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改革開放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一招,也是決定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關鍵一招。」40多年的改革開放大體可以劃分為四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改革開放的啟動和目標探索階段(從1978年到1991年)。從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到黨的十四大以前,從農村開始,逐步向城市推進,國有企業開始進行擴大自主權的試點,個體經濟逐步得到恢復和發展。第二階段: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框架初步建立的階段(從1992年到2002年)。黨的十四大確定了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目標,黨的十五大確立了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這是我國改革的一個重大進展。到2002年,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基本框架初步確定。第三階段:進一步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階段(從2003年到2011年)。黨的十六大提出,到2020年建成完善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我國取消了農業稅、牧業稅、特產稅等等。第四個階段:全面深化改革的新階段(從2012年到今天)。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通過了《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明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目標是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回顧40多年的改革開放歷程,我們要把握三個基本事實:一是從十一屆三中全會開始,我們黨每一屆三中全會都會專門研究改革開放問題。二是改革開放因為是前無古人而且是牽一髮而動全身的大事,因而無論是在認識上還是在實踐方面,我們都是在探索前進,逐步深入、逐步擴大的。三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們黨全部理論和實踐的主題。

一、改革開放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選擇

改革開放是中國共產黨在新的時代條件下帶領人民進行的新的偉大革命。這場偉大革命,從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到現在,走過了40多年極不平凡的歷程。40多年來,我們黨靠什麼來振奮民心、統一思想、凝聚力量?靠什麼來激發全體人民的創造精神和創造活力?靠什麼來實現我國經濟社會快速發展?靠的就是改革開放。

(一)解放思想不停步。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改革開放是我們黨的一次偉大覺醒,正是這個偉大覺醒孕育了我們黨從理論到實踐的偉大創造。這個覺醒就是指我們黨的思想解放,沒有思想解放,就沒有改革開放。例如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報》發表了特約評論員文章《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這篇文章從根本上否定了「兩個凡是」,衝破了「文革」錯誤理論的藩籬。在強調「實踐標準」的同時,我們黨也強調人民滿意這條標準。這就是要看人民擁護不擁護、贊成不贊成、高興不高興、答應不答應,這是衡量一切工作得失的根本標準。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強調的,黨的一切工作必須以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為最高標準。比如,中國處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文革」之後,國內出現幾件大事:第一件事就是安徽鳳陽縣小崗村18戶農民冒著坐牢的危險把集體的耕地分給了農民各家各戶耕地;第二件事是大批知識青年開始從農村返回他們的城市,為了解決吃飯問題,他們就在街頭擺地攤、賣鞋帽、包餃子、賣餛飩,從而產生了大量的個體戶;第三件事情是,安徽有一個叫年廣久的生產了「傻子瓜子」,最多的時候,僱工達到140人。面對農民分田到戶,大量的個體戶和民營經濟的出現,一個尖銳的問題擺在我們面前——中國還叫社會主義嗎?帶著這個問題,我們重溫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恍然大悟,以往我們的理解沒有到位。馬克思、恩格斯設想的社會主義是資本主義之後的一個階段,它比資本主義發展更高,在資本主義基礎之上。然而,中國沒有進入到資本主義,我們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廢墟上建立了社會主義。改革開放以後,我們發現我國處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也就是社會主義的不發達階段,這個階段要長達一百年。於是我們黨根據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個最大的國情,制定了黨在整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路線,這就是「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改革開放。

改革開放40多年來,我們黨解放思想不停步,產生了重大的理論成果。我們回答了什麼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從而創立了鄧小平理論。我們黨正確回答了建設什麼樣的黨以及怎樣建設黨,從而形成了「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我們黨正確回答了「實現什麼樣的發展、怎樣發展」,從而形成科學發展觀。我們黨正確回答了「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什麼樣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怎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從而形成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以上這些重大理論成果統稱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正是由於思想解放、理論創新,我們黨不斷賦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鮮明的實踐特色、理論特色、民族特色、時代特色,彰顯了科學社會主義的鮮活生命力,社會主義的偉大旗幟始終在中國大地上高高飄揚。這是我國改革開放大獲成功奧秘的第一點——思想解放不停步。

(二)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不動搖。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中指出:「改革開放是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發展史上一次偉大革命,正是這個偉大革命推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偉大飛躍!」這個偉大革命首推從以階級鬥爭為綱轉變為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就是我們黨和國家各項工作都必須服從和服務於這個中心而不能離開這個中心,更不能干擾這個中心。要實現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就要大力發展生產力。如何發展生產力呢?1978年,在全國科學大會上,鄧小平同志第一次提出「科學技術是生產力」的嶄新觀點。為了引進科技、引進先進的管理,我們就要同各國發展平等互利的經濟合作關係。21世紀以來,我國緊緊抓住以信息技術帶頭的科技革命,發展網際網路、物聯網、大數據、移動終端、人工智慧,從而實現生產力發展、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巨大變革。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呼喚制度創新。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開展了各種制度創新,包括實現經營目標責任制、人員聘用制、獎金制、股份制、混合所有制、土地使用權轉讓、市場配置資源、城鎮化……負面清單制、行政審批制度改革、戶籍制度改革、所有制改革等,這些改革大大調動了人們的積極性,從而促進了生產力的發展,加快了經濟建設的步伐。發展是硬道理,一心一意謀發展、聚精會神搞建設,已經成為我黨堅定不移的共識。

40多年來,正是由於我們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不斷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我國國內生產總值由3679億元增長到2023年的126萬億元,我國國內生產總值占世界生產總值的比重由改革開放之初的1.8%上升到15.2%,多年來對世界經濟增長貢獻率超過30%。我國已經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製造業第一大國,貨物貿易第一大國,商品消費第二大國,外資流入第二大國,外匯儲備連續多年位居世界第一,中國人民在富起來、強起來的征程上邁出了決定性的步伐。

(三)讓人民過上好日子不含糊。1978年,鄧小平同志發表「北方談話」指出,外國人議論中國人究竟能夠忍耐多久,我們要注意這句話,我們要想一想,我們給人民究竟做了多少事情呢?我們一定要根據現在的有利條件加速發展生產力,使人民的物質生活好一些,使人民的文化生活、精神面貌好一些。

40多年改革開放,我們始終是以人民為中心而展開的。例如「一網通辦」,通過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和各項管理體制改革,我們更加注重人性化、便利化、高效率。人民群眾辦理護照、戶口、執照、駕照、產權過戶、婚姻登記,不知比以前方便了多少倍,老百姓可以通過微信匯款轉帳、網上購物,可以異地繳費看病,享受社保。我們取消了各種各樣的證明,都是為了讓人民更加便利。為了讓人民獲得公平正義,實現共享而改革。我們基本建成了覆蓋全民、城鄉統籌、權責清晰、保障適度、可持續的社會保障制度。完善了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制度、大病保險制度、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為了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而改革。40多年來,脫貧攻堅目標任務如期完成,現行標準下9899萬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832個貧困縣全部摘帽,12.8萬個貧困村全部出列,困擾中華民族幾千年的絕對貧困問題得到歷史性解決,創造了人類減貧史上的偉大奇蹟。糧票、布票、魚票、油票、豆腐票、副食本、工業券等票證已經進了歷史博物館,忍飢挨餓、缺吃少穿、生活困頓這些幾千年來困擾中國人民的問題一去不復返了。

(四)黨的強大領導力是關鍵。正因為我們始終堅持黨的集中統一領導,我們才能夠實現偉大的歷史轉折。我們黨強大的領導力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理念先行。很長時間內,一些「左」的思想觀念束縛著我們的手腳,窒息了我們的創造活力。因此,改革一切不合時宜的做法和體制,就要理念先行。二是超常的膽略和氣魄。改革開放不光需要先進的理念,還需要超常的膽略,敢想敢幹、敢闖敢試。否則,再好的理論和藍圖也是空的。比如從創辦經濟特區開始,一步一步地實現對外開放,直到我們一步一步地融入經濟全球化浪潮。三是組織和動員群眾的能力。改革只有成為大眾的行動才能成功。而我國幅員遼闊、人口眾多、利益主體多元,推進改革的難度極大。從實現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鄉鎮企業異軍突起,打贏脫貧攻堅戰,到鄉村振興戰略;從搞好國營大中小企業,發展個體私營經濟到深化國企改革,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從傳統的計劃經濟體制到前無古人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再到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的作用;從以經濟體制改革為主,到全面深化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體制和黨的建設制度改革,黨和國家機構改革,所有這一切,我們黨引領人民繪就了一幅波瀾壯闊、氣勢恢宏的歷史畫卷,譜寫了一曲感天動地、氣壯山河的奮鬥讚歌。

二、將改革開放進行到底

改革開放極大改變了中國的面貌、中華民族的面貌、中國人民的面貌、中國共產黨的面貌。我們要緊密團結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周圍,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將改革開放進行到底,不斷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在新時代創造中華民族新的更大奇蹟,創造讓世界刮目相看的新的更大奇蹟。

要將改革開放進行到底,第一,我們要牢記「順應」兩個字。「順應」就是順應時代潮流,順應歷史邏輯,順應人心民意。而這三個「順應」,正是我們黨讓改革開放成為當代中國最顯著的特徵、最壯麗的氣象的深層邏輯。在博鰲亞洲論壇2018年年會開幕式上,習近平主席指出:「中國40年改革開放給人們提供了許多彌足珍貴的啟示,其中最重要的一條就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要振興,就必須在歷史前進的邏輯中前進、在時代發展的潮流中發展。」我們只要把握歷史發展的大勢,抓住歷史變革時機,奮發有為,銳意進取,人類社會就能更好前進。第二,要始終保持「定力」。無論過去、現在還是將來,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信念,對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信心,都是指引和支撐中國人民站起來、富起來、強起來的強大精神力量。第三,要學習「接力」。我們建設社會主義偉大強國,實現社會主義偉大復興,是一項接力跑,我們要一棒接著一棒跑下去,每一代人都要為下一代人跑出一個好成績。

【作者:張芝涵 單位:中共焦作市委黨校】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c5ab2937dfeaa5898ad009beb51a86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