摺疊屏迎來「iPhone4時刻」,榮耀Magic V2改變了什麼

2023-07-12     財經無忌

原標題:摺疊屏迎來「iPhone4時刻」,榮耀Magic V2改變了什麼

文 | 無銹缽

摺疊屏,正在迎來最好的時代。

Counterpoint的預測顯示,全球摺疊屏市場將從去年的900萬部增長73%至1600萬部,而到2025年,這一品類將占高端市場40%-50%。

市場的火熱反饋背後,摺疊屏也已成為當下手機廠商們角力的焦點。

但另一個關鍵問題也逐步浮出水面,當摺疊屏成為廠商的「香餑餑」,手機品牌如何講出新故事?又如何直面在高端手機市場上與蘋果的競爭?

7月12日,榮耀攜Magic V2給出了上述問題的答案。

關於Magic V2的信息,在發布會前榮耀官方就已爆料不少:「摺疊屏中的直板旗艦,直板機中的摺疊旗艦。」

有業內人士指出:「Magic V2有望將當前國內手機市場,特別是高端手機市場帶入一個新的周期。」

在發布會上正式揭曉這款產品之時,榮耀CEO趙明也難掩激動:

「以前摺疊屏厚度是按照厘米來計算,榮耀Magic V2第一次把行業帶入了『毫米時代』」。

接連的產品驚喜之外,市場更好奇的是,摺疊屏的未來究竟會向何處發展?

「最強摺疊屏」是如何煉成的?

如果要問國產手機發布會上出現頻率最高的詞彙,答案一定是「友商」。和友商對比參數、功能,這似乎是每個品牌發布會上的「保留節目」。

但儘管友商和產品層出不窮,但消費者面臨的選擇,又是相對單一的。

以至於在品牌力最強的高端手機市場,出現了一個奇怪的現象:iPhone新機發布會年年被「罵」,但依然幫助蘋果市值上了3萬億美元。

對於iPhone用戶來說,他們即使想拋棄蘋果,但可選擇的手機太少了。

遺憾的是,並不是所有的品牌都能及時意識到這一點。

許多國產品牌甚至陷入了技術參數的盲目堆疊與價格內卷之中,從加碼像素、充電功率,再到變著花樣「折騰」攝像頭,大創新沒有,無效的小創新不斷,不關注用戶體驗,只管是否比「友商先進」。

這背後或許是與手機品牌整體焦慮有關,但焦慮無助於創新。

反觀榮耀Magic V2,則走了一條「用iPhone的魔法打敗iPhone」的路。iPhone的出現,不是沿著諾基亞的路線「進步」,而是手機的「進化」。同樣,榮耀Magic V2不是摺疊屏的「進步」,而是「進化」——底層邏輯在於,榮耀Magic V2從「用戶」的角度,重新架構了摺疊屏的設計。

具體來說,所謂的「進化」有兩個層面,一個是「標杆」,另一個是「高維」。

首先是「標杆」。儘管摺疊屏在過去被賦予了極高的期待,但在演進的過程中,重量,厚度,應用體驗、價格等問題用戶端的核心痛點,一直困擾其無法更好地邁向大眾化。

而在性能上,榮耀Magic V2留給市場的第一印象,就是性能維度的「全能之作」。

在這款產品問世之前,摺疊屏領域公認的旗艦,一直是華為的Mate X3。而榮耀Magic V2的震撼之處就在於,它幾乎是在重量、輕薄、螢幕、續航、智能化等諸多維度全面超越了前者。

在重量上,區別於其他手機品牌圍繞系統或功能模塊的單點「壓縮」,榮耀Magic V2打破規則,從底層技術結構設計出發,將各零部件定製化到極限輕薄,大到電池,小到螺母,實現了整體的輕量化。

據了解,榮耀Magic V2達成了最輕231克的重量表現(榮耀Magic V2 PU版),這個數據,不僅全面領先於華為Mate X3(羽砂版)的241克,是一個比直板旗艦——240克的iPhone14 Pro MAX更輕的重量。

在減薄減重的過程中,「續航」是另一個不可忽視的矛盾,這方面,榮耀Magic V2並沒有選擇「非此即彼」的設計思路,藉助新的架構設計方案,他們將5000mAh的大容量青海湖電池放入了極薄的機身空間內,並最終實現了輕薄和續航體驗的統一,對比之下,質量更重的Mate X3,電池容量卻反而顯得遜色(4800mAh)。

一系列的技術升級,也詮釋了為何趙明很少提及「友商」的產品——單從性能層面看,榮耀Magic V2已經堪稱是超越Mate X3的「最強摺疊屏」,它不需要對比別的產品,而是榮耀留給智慧型手機市場今後對比的「標杆」。

這樣的底氣背後,源於榮耀Magic V2和友商摺疊屏在底層邏輯上的差異——榮耀始終是從「用戶角度」做產品。

無論是鈦合金的鉸鏈材料,還是3840Hz超高頻PWM調光的螢幕,亦或是蟬翼仿生散熱系統等技術的「升維」,都讓榮耀Magic V2成為了行業內為數不多能帶來「顛覆性體驗」的產品。

而榮耀在這款產品上諸多研發思路重構,也有望為當下的摺疊屏市場注入創新動能,並為整個摺疊品品類從小眾邁向大眾化,創造新的契機。

如果說過去,安卓旗艦發布會的意義是「決出一個冠軍,然後挑戰蘋果」,那麼榮耀Magic V2的意義,或許就像趙明所說的那樣:

「看完這部手機,你甚至已經不再期待iPhone 15。」

對標蘋果華為,思維躍遷助力摺疊屏告別「小眾玩具」

和iPhone對決,這似乎是每一代安卓旗艦逃不過的宿命。

回首過去,蘋果在智能化、交互體驗和產品生態維度,的確開了行業先河,其優異的創新表現,也為自己構築了深厚的「競爭壁壘」。

但蘋果並非「無法被挑戰」,一個客觀的事實是,從iPhone 4的「跨時代領先」,到近幾代產品,蘋果在諸多細分技術環節的優勢,正在被國產品牌逐漸反超,通信、續航等方面,更是已經成為了頻頻被市場吐槽的「短板」。

今天,難的不是在某一項技術上超越iPhone,而是如何系統性的對蘋果發起挑戰。

歷史的經驗告訴我們,循序漸進的技術創新,是無法實現這一目標的,還在做膠捲的企業,不可能超過柯達;沉迷於燃油車的品牌,也永遠不可能超過奔馳豐田。

顛覆性的挑戰,往往來自於新的賽道,這也正是摺疊屏品類被寄予厚望的原因。

今天,摺疊屏賽道的前景,已經毋庸置疑,目前,除了蘋果,包括三星、華為、聯想、小米、OPPO、榮耀、vivo等一眾品牌均已入局,主流廠商扎堆競技,距離三星的全球首款摺疊屏問世,僅僅只過去了兩年時間。

賽道內部的火熱相對應的,卻是市場反響的「遇冷」。

一方面,由於摺疊體驗、重量、價格等一系列劣勢,摺疊屏在很長一段時間裡,都是「小眾選擇」,沒有辦法實現對旗艦直板機的「上位替代」,二者更多是作為應對不同需求的產品共存。

另一方面,賽道內部的創新方向也過於保守,從三星到華為,再到小米,摺疊屏的1.0時代里,大部分品牌都還是圍繞價格在做文章,從披著工業品外衣的奢侈品Mate X,到降價大師Mix Fold,摺疊屏的價格一直在反覆橫跳,但留給用戶的印象卻乏善可陳,甚至出現了為了摺疊而摺疊的縱向摺疊屏產品。

這樣的現象背後,是許多品牌對於摺疊屏的理解出現了問題,摺疊屏創造的初衷,是為了給消費者帶來更富震撼力的顯示體驗,而不是把兩台手機在物理層面做堆疊,類似的理念誤區,讓摺疊品產品在很長一段時間裡,從摺疊體驗到智能交互,都達不到用戶需求。

這基礎上,如果說,摺疊屏1.0時代,解決的是產品從無到有的問題,那麼2.0時代的產品,摺疊屏產品真正走向大眾的關鍵,就要在鉸鏈、螢幕、續航等被詬病最多的環節里,帶來疊代式的體驗質變。

而從底層邏輯來看,在其他手機品牌還在深陷無意義內卷時,榮耀則是聚焦面向未來的技術生態與長遠的產品規劃,從這一點上說,與華為、蘋果走在了同樣正確的路上。

以鉸鏈的材料選擇為例,作為摺疊屏厚度、重量的關鍵因素,鉸鏈本該成為各大品牌「開卷」的方向。然而在實際操作中,過高的成本和研發門檻,卻常常讓廠商望而卻步。

僅一款先進鉸鏈的成本,就相當於一台低端智能機的價格,因此,在過去的一段時間裡,包括三星、OPPO在內的一些品牌,都在致力於「卷」鉸鏈成本,而不是卷體驗,諸如鈦合金之類的理想鉸鏈材料,更是常常難以通過品牌的成本和難度考量。

相比之下,榮耀Magic V2首次將鈦金材質加入到鉸鏈的軸蓋部分,並應用在相對脆弱的中軸,為摺疊屏提供了最堅實可靠的保護。僅如此,榮耀Magic V2系列還在鉸鏈主體部分大量採用了全新榮耀自研盾構鋼,有效平衡了智慧型手機的厚度與堅固。

正是這樣不畏艱難、勇於突破的心態,最終幫助摺疊屏產品實現了「毫米級」的厚度進化,和極致的輕量體驗。

在OPPO、三星、華為等品牌的內摺疊屏旗艦厚度普遍高達11mm以上的時候,榮耀Magic V2系列將摺疊態的厚度直接突破10mm界限,減薄至9.9毫米——這幾乎已經達到了直板手機的厚度控制水平。

除了摺疊形態下的更勝一籌,一款優秀的摺疊屏手機,留給人們更大的體驗震撼,還在於展開螢幕的那一瞬間。這方面,目前國內具備內外雙屏120Hz功能的產品,多採用LTPO+LTPS混搭的解決方案。

相比之下,作為全球首款內外雙屏均支持120Hz LTPO的摺疊旗艦,榮耀Magic V2的雙LTPO方案具備更出色的功耗和顯示水準。

從這個角度來說,榮耀Magic V2的意義就在於,打破行業原有做摺疊屏的思維邏輯,實現了摺疊屏賽道的思維躍遷——摺疊屏不是兩台直板手機「二合一」,也不是堆料的「超大杯」,而是真正意義上從鉸鏈、螢幕到續航都「更好的智慧型手機」。

從進步到進化,背後的推動是因為把摺疊屏的使用者「人」放到了中心,而不是行業內友商們的參數比賽——力要用到關鍵處,只有重新認識「用戶」,創新方向才不會偏。

今天,榮耀在摺疊屏品類上,所奉獻的精彩演出,離不開他們以「一生二」為核心,把直板機「一分為二」,在保留高端直板旗艦機身輕薄、長續航、護眼螢幕等標杆級體驗的基礎上,附加最強摺疊屏價值體驗,並最終打破直板機與摺疊屏邊界,鑄就了「摺疊屏中的直板手機,直板機中的摺疊旗艦」。

從這個角度來說,榮耀Magic V2的創新,並不只是榮耀的前行一步,同樣也是摺疊屏手機找到全新出口,開啟「主場時代」的關鍵一步。

開啟創新周期,榮耀站穩智能終端「第一梯隊」

在開啟摺疊屏「主場時代」的同時,邁入獨立的第三個年頭,榮耀也在迎來自己的主場。

從2020年與華為的「悲壯分手」,再到逆勢完成困境反轉,榮耀實現快速增長的背後,固然有著華為的影子,但在邁入獨立後的第三年,從發布會的高光時刻里,可以清晰地看出榮耀「證明自己」的決心和能力。

從上游技術、到供應鏈整合再到品牌心智,今天榮耀不僅完成了真正意義上的「獨立」,更是已然憑藉產品力,邁入了行業的「第一梯隊」,成為了和華為、蘋果比肩的品牌,並以自己的思考與理解,實現對行業格局的變革。

對榮耀來說,超越蘋果不是唯一的目的,作為智能終端賽道「第一梯隊」的一員,榮耀肩上承擔的責任,還有引領國內手機品牌跨越低迷的消費周期,向著智能終端的未來持續演進。

而相較於初代iPhone、Mate X摺疊屏為世界帶來的震撼,未來,行業要想保持活力,必須重新開啟創新的「質變周期」。畢竟,在漫長的摩爾時代,參數的量變和體驗的質變,往往是交替進行。

什麼是這一輪「創新周期」的關鍵詞?

一個是「邊界」。

一部手機發展史,其實就是不斷打破「功能邊界」的歷史。

今天的智慧型手機融合了電話、相機、消費、甚至證件、社會服務等龐大的功能體系,每一次對新平台的融合與集成,都是一次融合邊界,帶來全新質感的過程。

這要求參與其中的品牌,必須具備相對全面的底層技術布局,並在此基礎上不斷撬動智慧型手機體驗、形態與生態的全新躍遷。

另一個則是「平衡」。

伴隨著創新周期的深入,集中於智慧型手機賽道的資源和技術會越來越多,智能終端可以集成的功能是無限的,但手機的空間卻是有限的。

計算、通訊、AI、攝影……龐大的技術鏈條背後,品牌如何靠什麼平衡各塊木板的長度,同樣也決定著產品的「體驗下限」。

對於前者,榮耀給出的答案是「體系化創新能力」 ,這一品牌對研發創新和基礎研究持續的大手筆投入,正在依託具體產品的發布,逐漸顯現成效。

研發投入手機品牌的「生死線」,榮耀始終堅持每年研發投入接近10%的營收,這是其他國產手機品牌的1.5-2倍。同時,榮耀的研發人員也已超過了8000人,研發人員占比超六成,這一龐大的技術團隊實現了超過300的專利月申請量,榮耀不斷夯實底層的創新護城河。

而對於後者,榮耀平衡創新的尺度,則是「用戶」。

當下的榮耀,在螢幕、續航、通訊、拍照、安全、智慧化、外觀等關鍵核心能力上,構建起圍繞「以人為中心」戰略的完整解決方案閉環。

這是一個「從用戶痛點中來,到用戶體驗中去」的正向循環。

以榮耀Magic V2的螢幕體驗端的技術為例,為解決OLED的「頻閃」問題以及用戶對護眼要求的提升,榮耀Magic V2是唯一將3840Hz高頻PWM調光帶到摺疊屏上的產品。

同時,榮耀還與中國標準化研究院聯合開發了行業的「動態光護眼技術」,為用戶提供了類自然光護眼功能。而在睡眠場景下榮耀Magic V2系列還支持助眠顯示功能,讓螢幕色溫的變化匹配人體褪黑素分泌規律,降低了夜間使用電子螢幕對用戶睡眠的影響。

本次發布會上,除了摺疊屏的亮眼表現,榮耀對於用戶的關懷,同樣也在全新發布的榮耀手錶4中,得到了體現。

回望過去,智能手錶問世的這些年裡,所搭載的功能已經日臻完善,除了測心率、計步,它甚至已經可以替代手機完成導航任務,提供更加便捷的智慧生活體驗。

然而在通信和續航技術等基礎體驗環節,智能手錶的表現卻不盡如人意,通信能力薄弱、隔三岔五充電,一系列表現都限制了這一品類的使用體驗。

而最新發布的榮耀手錶4,正是在這兩個困擾用戶的癥結問題上,帶來了直觀改變。

在通信問題上,榮耀手錶4作為行業首次搭載MagicOS的eSIM智能手錶,依託MagicRing信任環,創造性的將「雙卡雙待」的能力賦予智能手錶;而在令人頭疼的續航問題上,榮耀手錶4也依託自研的全新電源管理系統,「一主二協」的三芯架構,加上OS Turbo X引擎的智能調度,將智能手錶續航正式帶入了「兩位數時代」。

頻頻湧現的高光產品背後,在一場發布會裡,不只講一款產品,而是分享一系列產品的疊代,和品牌對於智能化未來的思考,這在過去,是只有華為和蘋果才有勇氣做到的事。

從這個角度來說,榮耀本次發布會不僅是產品的宣講會,更是這一品牌面對新一輪創新周期的起點。

1973年4月,摩托羅拉工程師馬丁·庫帕在紐約街頭打通了史上第一個面向民用領域的行動電話,被公認為是現代手機的開端。也就是從這一年算起,智能終端發展史至今已經將近50年。

摩托羅拉敲開了行動電話的門,諾基亞把模擬機做到了極致,而iPhone的出現改變了整個手機行業的發展方向和市場格局。

就像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摺疊屏手機的出現,不僅僅是手機外觀形態的改變,它象徵著手機行業變革的方向。

如今,創新旗幟交到了榮耀手裡,實現劃時代的思維躍遷,打破直板機與摺疊屏邊界,實現摺疊屏的「品類模糊創新」,在更廣闊的空間裡,讓技術不斷造福用戶的體驗,這或許才是真正意義上,榮耀努力前行的價值所在。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c5985cf358edf7532bbf99b85e74816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