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案普法】利用工作之便出賣客戶電話號碼,將會承擔什麼法律後果?

原標題:【以案普法】利用工作之便出賣客戶電話號碼,將會承擔什麼法律後果?

從廣告推送到詐騙電話,從垃圾郵件到推銷簡訊,個人信息的泄露讓人們的生活不堪其擾。利用工作之便出賣客戶電話號碼,將會承擔什麼法律後果?近期,河北省雄縣人民法院審理的一起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的案件,將會告訴你答案。

2020年5月至2021年7月,被告人張某某利用其在移動營業廳工作之便,在辦理業務過程中,未經顧客同意,私自將顧客手機號碼及驗證碼發至各類微信拉新群內,供他人註冊抖音、京東、淘寶等軟體帳號,每註冊成功一個帳號獲利幾元至十幾元不等。截至案發,張某某非法獲利9876.5元。

 河北省雄縣人民檢察院認為,被告人張某某違反國家有關規定,將在提供服務過程中獲得的公民信息出售給他人,侵害了不特定公民的民事權益,據此向雄縣人民法院提起公訴並提起附帶民事公益訴訟。

雄縣人民法院經審理認為,被告人張某某違反國家有關規定,將在提供服務過程中獲得的公民個人信息出售給他人,情節嚴重,其行為已構成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罪。同時,張某某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的行為侵害了不特定公民的民事權益,損害社會公共利益,應承擔民事侵權責任。2022年6月30日,雄縣人民法院依法以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罪判處被告人張某某有期徒刑八個月,緩刑一年,並處罰金一萬元;賠償社會公共利益損失9876.5元;在省級報刊媒體上公開道歉、永久刪除全部非法獲取的公民個人信息。宣判後,被告人未上訴,公訴機關未抗訴,判決已發生法律效力。

法官說法

張志洲

河北省雄縣人民法院院長

近年來,公民信息被泄露的事件時有發生,個人隱私面臨嚴重威脅,給群眾帶來極大不安全感。出售手機號碼及驗證碼是侵犯公民個人信息案件的「重災區」,是打擊的重點。2021年11月1日起施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個人信息保護法》明確將個人信息保護納入檢察公益訴訟法定領域,彰顯了國家強化多元治理,保障公民個人信息安全的堅定決心。作為雄縣首例侵犯公民個人信息刑事附帶民事公益訴訟案件,雄縣人民法院依法對被告人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的行為進行刑事打擊和民事追責,雙管齊下形成合力,彰顯保護公民個人信息的鮮明導向。在此,提醒大家無論身處哪個崗位,都要遵守職業道德規範,非法泄漏公民個人信息不僅是民事侵權行為,嚴重的還將追究刑事責任。廣大群眾亦要增強防範意識,在維修、繳費等需要他人操作手機時,要注意其操作是否超出業務範疇,提升個人信息保護意識,守護個人信息安全。

專家點評

高秦偉

中山大學法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數位技術的應用在提高經濟與社會效率的同時,也給公民個人隱私保護和信息安全帶來了嚴峻的挑戰。從目前的統計來看,利用職務之便,出售客戶手機號及驗證碼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罪數量極大,不僅危害公民的信息安全,而且極易成為電信詐騙、網絡誘騙等新型犯罪的根源,引發多種犯罪,影響人民群眾的安全感,損害社會公共利益。本案是一起典型案例,對於個人信息保護及公益訴訟的開展具有重要意義,展現了人民法院在個人信息保護領域的作為與擔當。

本案中,法院於事實查明的基礎上,準確歸納爭議焦點,指出張某某侵害公民個人信息的行為侵害了不特定公民的民事權益,損害社會公共利益。在法律適用層面,綜合被告人自首、認罪認罰等情節,依法作出判決。同時,法院也提醒人民群眾應當自覺增強個人信息安全保護意識,不輕易提供個人信息、不隨意相信不明來源簡訊及連結,謹防個人信息被不法分子利用,給自己和他人造成損失。本案支持公益訴訟起訴人的請求,從社會效果層面來看,推動了全社會共同保護個人信息安全的合力,增強了刑事附帶民事公益訴訟質效。

來源:中國普法、最高人民法院新聞局。僅供普法參考,文章僅供交流學習 , 版權歸屬原作者,若來源標註錯誤或侵權請與我們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