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常說秀髮如雲,難道他們沒有脫髮煩惱嗎

2023-11-17   千年史館

原標題:古人常說秀髮如雲,難道他們沒有脫髮煩惱嗎

現代人壓力大,經常有脫髮的煩惱,特別是早上起來一照鏡子,發現髮際線又高了一點,梳子上又纏繞了幾根頭髮,瞬間焦慮感爆棚。

突然翻開一本書,發現古人評判美人的標準,居然還有頭髮這一項,比如「香霧雲鬟濕,清輝玉臂寒」;「玉箏彈未徹,鳳髻鸞釵脫。」等等。

就連李白愁緒滿懷都要來句「白髮三千丈,緣愁似個長」。筆者看到老李同志這白髮三千,居然有羨慕之感,雖然白,好歹有發量啊。

難道古人沒有脫髮煩惱,老得頭髮都白了,都還是會發量驚人嗎?帶著這個疑問,筆者探究了一下,古人的發量問題。

從《詩經》中發現假髮的蹤跡

《詩經·鄘風·君子偕老》就提到一種假髮稱作「副」:「君子偕老,副笄六珈。」周代有專門掌管冠冕的官員叫「追師」,也就是御用的「造型師」。

從這個記載可以看出來,假髮在很早之前就已經流行了,所以並不是說古人就沒有脫髮的憂患,當然那時候的人沒有現在這麼多的工業污染,也許頭髮確實比現在的人養得好。

《世界通史》中就提到過,人類最適合的生活就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但是現代人的生活壓力實在太大,已經很難做到那種簡單純粹的生活方式了。

但是有一點可以肯定,那就是人類愛美這件事情,是亘古不變的,要不然怎麼會有假髮的產生呢?

另外根據《周禮·天官》記載:「掌王后之首服,為副、編、次。」《毛傳》也有解釋:「副者,後夫人之首飾,編髮為之。」這就是說,「副」這種假髮只有王后、君夫人這樣有顯赫身份的婦女才有資格佩戴。而副、編、次就是我國最早的假髮。

可見古代仕女圖中畫的那些美女,雲鬢高聳的樣子,也未必全是真的,人家也會先化個妝,然後打扮一番,才會讓畫家畫出自己最美好的樣子,更何況古代女子常常「為悅己者容」。

所以現在那些說別人網紅化妝騙人你,看看古代那些美女,難道都是素顏的嗎?人家早就會用假髮了,現在這些「照騙」都是「弟弟」,古人早在這方面做過「先驅者」了。

「副」或許跟「覆」有關係,也可能是覆蓋在頭上的,類似後世的步搖。「編」呢,應當和「辮」類似。「次」,則是指把長短頭髮依據一定次序進行有規律的排布。然而,這幾個名稱流傳並不深遠,比較流行的是「髲[bì]」和「髢(鬄)[dí〕

《詩經·和詩》中就提到過衛宣公的夫人——宣姜,裡面就極其讚賞她的如雲秀髮,不用假髮襯托也可以美輪美奐,從這些描述中可以看出來,要想被稱為美人,發量不足都不行。

宣姜是個美人,她本來是衛宣公為太子公子伋(急子)娶來的妻子,當把宣姜迎娶到衛國時,衛宣公見宣姜是個美人,就趁急子出使鄭國的機會,把宣姜娶為了自己的夫人,之後宣姜生下公子壽、公子朔兩個兒子。

在《詩經·和詩》中如何描寫宣姜的呢?伊人亭亭玉立,花容月貌羽衣。一頭如雲青絲,不屑假髮襯底。耳中美玉耳鐺,頭上象牙搔頭,肌膚如玉白皙。堪稱天仙下凡,宛然降臨帝子。伊人明艷靚麗,家居展衣便服。素絲蒙著霧綃,紈裳輕紗微露。但見眉目如畫,容顏如花似玉。如此儀態萬方,足稱名媛國母。

而在《詩經·君子偕老》中,又對宣姜極盡諷刺:君子偕老,副笄六珈,委委佗佗,如山如河,象服是宜,子之不淑,雲如之何。玼兮玼兮,其之翟也,鬒髮如雲,不屑髢也,玉之瑱也,象之揥也,揚且之晳也,胡然而天也,胡然而帝也。

無論諷刺也好,讚美也罷,在這裡都透露出一個重要信息,古代女性也會用假髮妝點自己的美,雖然宣姜美貌不屑於此,但是不代表別的婦人不以此做妝點。

「髢」出現在史書中,時間較早的當是公元前478年,據《左傳·哀公十七年》記載:「初,公自城上見己氏之妻發美,使髡之,以為呂姜髢。

這是一個有些殘忍的故事,同樣是發生在衛國。但是這個男人有點護妻,但是你護妻就護妻,為何要做不道德的事情呢?

據說衛莊公有一天在城樓上遠遠看見戎州己氏之妻擁有一頭絢麗柔美的長髮,再聯想到自己的老婆……竟然替老婆嫉妒了起來,強行下令剪掉己氏之妻的頭髮送給自己的妻子呂姜作假髮「髢」。

同一時期的《莊子·天地》也有關於「髢」的記載:「有虞氏之藥瘍也,禿而施髢,病而求醫。」這裡敘述的故事就正常多了,當時的人頭禿了,就好好安上假髮,跟病了吃藥一樣天經地義,從這裡還是可以看出來,戴假髮是一件正常的事情,沒有任何歧視,但是頭髮漂亮也會遭人暗算,這也是一件奇葩事啊。

現代有一種接發,就是用膠水或者編辮子的方法,使短髮被接長,可以使女性不用等待就長發飄飄。

而這種接發的方法,在古代也是存在的。大家可以從四川成都百花潭中學10號戰國墓出土的嵌錯銅壺紋飾上一窺究竟。圖中有一個場景刻畫了梳長辮的婦女在樹下勞作。可以清晰看到,其中有些婦女留著長辮,而辮梢處有一段交叉的短線,下面便是所接的假髮。

這就是假髮最初的樣子,所以不要說古代沒有,假髮行業不是什麼新鮮事物,這就是最早的假髮款式。

在長沙馬王堆辛追墓中,大家看到了千古「睡美人」辛追,令人驚奇的是,這位夫人的肚子裡有100多粒甜瓜子。當然關於這位夫人的傳說還不僅僅是甜瓜子,據說這些瓜子都來自遙遠的西域,在當時極其珍貴。

據考證,這位夫人梳著盤髻,其中還間有假髮。前面呈黑黃色的是真發,而後半部分的都是假髮。而且在她陪葬的梳妝奩子中還有備用的假髮。

從這些文物的考證中可以看出來,在兩千多年前,假髮已經是女性裝扮自己的東西了,所以當古詩里,繪畫中出現「雲髻高聳」的樣子,就不難理解了。

假髮的流行,產生了很多髮型的變化

其實戴假髮這件事情,也不只是中國古代才有,在歐洲,戴假髮更是一個流行了很久的事情。

12世紀的英國貴族,已經將佩戴假髮作為一種追求,被視為正式場合的正規穿著,體現著自己的身份和地位,由此開始,英國法庭上逐漸確立了大法官和大律師佩戴假髮出庭的傳統,延承至今。

而在我國,秦始皇統一天下之後,宮中嬪妃開始「綠雲擾擾,梳曉鬟也」,逐漸成為了一種風尚。一時之間「鬟曉秦宮,競縈妝之繚繞。」

當然這種「神仙髻」的流行,也是因為秦始皇的喜好,他在追求長生不老的仙藥之時,也不忘了把自己的宮廷打造得「仙境繚繞」。

到漢朝時,女性的髮髻就變得繁雜起來,如步搖髻、墮馬髻、縷鹿髻、瑤台髻、迎春髻、垂雲髻、盤桓髻、同心髻、三角髻、三鬟髻、雙鬟髻等等。同時,假髮的運用也極大推動了髻的造型水平。

而南北朝時期,梁武帝蕭衍在創建梁朝統治政權後,規定後宮全部啟用回心髻、歸真髻。隋朝的第二屆統治者,隋煬帝楊廣在繼位登基後,又把後宮的髮式更改為朝雲近香髻、歸秦髻、奉仙髻。

到了唐代,國力鼎盛,社會繁榮,文化發達,婦女的髮型也越梳越高大。最典型的例證就是那些俏皮可愛的三彩陶女俑和《簪花仕女圖》。

而假髮和髻的發展,在唐代達到了頂峰,主要以高髻為主,同時也繼承前代的動態之髻,品種更加繁多,式樣更加新奇。高髻中常見的有飛髻、危髻、雲髻、螺髻、三角髻、回鶻髻、峨髻等。

單靠真發很難完成高大浮誇的巍峨造型,此時,假髮的功用就凸顯出來了。這些高髻必須藉助於假髮以及金屬或木質的假髮。唐朝時,宮中女性的髮髻完全是憑藉著其喜好而定,至於後宮女子限制於哪一種髮式,並沒有頒布明文規定,所以,在皇宮之外很多的名門望族家中的女性也紛紛效仿宮廷髮式。

可見有了假髮的加持,那些造型獨特的髮型才有如此靈動的美感,所以天生秀髮也並不是人人擁有。

衛莊公的老婆在當時都是不可多得的美人,可是頭髮里都要別假髮,老公看到別人的頭髮漂亮,都要替她可惜,可見美人未必十全十美啊。

而宋代沿襲晚唐、五代遺風,盛行高髻,髮髻樣式高大,多逾尺。當時大城市出現了專門製作、銷售假髮的店鋪。

元代的女性倒是簡樸了很多,用椎髻,就沒有那麼多花哨的東西了,到明清之時,假髮又變著花樣的回來了,特別是清朝時,旗頭的流行,假髮在宮廷之中又開始盛行起來。

假髮的交易

假髮製品行業發展歷史悠久,在清末民初時,德國猶太商人發掘出歐美人日益旺盛的裝飾需求。

然而這些精明的猶太商人開始深入中國,收購被棄置的人發,運回國內加工成各種假髮製品,銷往歐美各國,並進一步引導西方消費者對假髮視頻的消費潮流,一度風靡歐美市場,也因此,歐洲也成為全球發製品加工業的發源地。

而中國人對於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的觀念比較深刻,最早之時,大家是不願意毀掉頭髮的,除非犯了重罪,被強行剃去了頭髮,所以一般不會毀掉頭髮,斷髮基本就代表絕交。看過《如懿傳》的小夥伴都知道,如懿為了與皇帝劃清界限,斷髮明志,可是卻斷了與皇帝的情分,也斷了自己的前程。可見頭髮在中國古代是多麼重要的東西。

在中原之地,假髮是不好得到的。於是,假髮交易的鏈條延展到了邊遠地區。比如,現在的海南,在漢代時期被叫做珠崖郡。漢朝當地官員胡作非為,剃取珠崖郡當地人的頭髮,拿來製作假髮牟取暴利。

《三國志》還記錄了當地人民反抗的事件:「珠崖之廢,起於長吏睹其好發,髡取為髲。」在《林邑國記》中也有更加詳細的記載:「朱崖人多長發,漢時郡守貪殘,縛婦女割頭取發,由是叛亂,不復賓伏。」這見當時的假髮交易是極其不容易的,當然以真發為原料的髮髻確實沒有那麼易得,但是古人也有他們的智慧,他們會用蠶絲或者動物毛髮等仿真材料做真發的替代品。

《酉陽雜俎》就記載了用狒狒的毛髮製作假髮,「血可染緋,發可為髲。」而且,這種假髮顏色特別,鮮艷亮麗,非常搶眼。

愛美是人的天性,假髮雖然是假的,卻能增加美感。所以說也不是所有的「假貨」都被人們所厭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