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在拚命「印錢」,為何股市、樓市都不見漲,錢到底去了哪裡?

2023-10-27     怪羅科普

原標題:國家在拚命「印錢」,為何股市、樓市都不見漲,錢到底去了哪裡?

這兩年「印錢」這個詞語出現的頻率應該是相當高的,因為疫情,這兩年可以說全世界都在瘋狂的「印錢」,當然咱們國家也不例外。

然而,就像我們感受到的那樣,國家在「印錢」,而我們大部分人賺錢卻越來越難了,手裡的錢也越來越少了,樓市、股市也沒有暴漲,實體經濟也不見變好。

那麼印的錢到底都去哪裡了呢?

這個話題在網際網路上非常火,我個人也非常好奇,於是我看了許多大V的視頻和文章,累計不下50篇,但是沒有一個博主能給我答案的,所以還是自己動手解決吧。

當然,這裡並不是說這些博主解釋的不好,只是他們太專業了,而我又太小白了,我和他們存在知識的鴻溝,所以很難理解他們的講解。

如果你也和我一樣,那麼這篇文章可以完全帶你了解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極致的反差——國家印錢,而我們卻都缺錢。

圖源:新華網

其實,這個問題一句話就能回答,就是錢都在銀行里根本「印」不出來。但是你要了解為什麼會這樣的話,那就必須去了解國家到底是如何「印錢」的。

在進入主題之前,我這裡必須先提一下,「印錢」並不是什麼壞事,它是拯救經濟的有效方式,經濟下行的時候,大部分國家都會通過這種方式來刺激經濟。

國家印錢到底是怎麼印的?

無論你是否了解經濟,你一定或多或少都聽說過,「印錢」那是國家央行才有的權利,但實際上國家央行印的錢只是很少一部分,而且央行印的錢大部分都不會和你有直接交集,且占所有貨幣形式的比例也很小,真正市面上流通的數字貨幣,其實是商業銀行「印」出來的。

當然,這裡的印錢並不是真的把錢印出來,對於現在全球大部分國家的金融體系而言,其「印錢」的方式都是通過放貸

我這篇文章儘量不用專業名詞,但為了能夠更好的了解銀行的「印錢」方式,現在有三個名詞需要了解,就是現代金融體系中貨幣的三種形式,分別是實體央行貨幣準備金,以及商業銀行貨幣,這三種構成了我們所有的錢。

其中,實體央行貨幣就是我們各種面額的現鈔,它只有央行能夠發行,而準備金主要是在各銀行間流通的貨幣,它的本質就是央行發行的電子貨幣

很多人理解的印錢可能就是央行印出足夠現鈔(實體央行貨幣),但其實央行很少會印現鈔,它要印更多的也是印準備金,因為現鈔現在的作用確實小了。

在所有貨幣形式中,占絕對大頭——可能超過90%的部分就是商業銀行貨幣,這些錢和我們息息相關,但它是由商業銀行創造或者「印」出來的

央行發行的錢——實體貨幣和準備金基本都是和商業銀行有關的,它正是通過這兩種貨幣形式來控制每一家商業銀行具體能「印」出多少錢(商業銀行貨幣)。

真正的印錢當然只有央行可以,商業銀行不是直接印錢,它們所謂的「印錢」其實就是放貸。

當你向銀行貸款一筆的時候,它其實會在自己的資產和負責帳單上同時記錄上一筆錢,這樣它的帳單才是平的,這個時候錢就這樣創造出一筆,或者說市面上流通的錢就會多出一筆,這筆錢就是商業銀行貨幣,是通過貸款出現的。

很多人理解的放貸應該是銀行拿儲戶的錢(這個錢是央行貨幣)去借給另外的客戶,其實我們的貨幣和實體等價物——比如黃金掛鉤的時候,銀行確實只能這樣處理貸款,只能這樣賺利差。

但是,現在全球的大部分貨幣只是一個承諾或者一個信用,它由國家背書,承諾的東西就是你能拿著銀行給的這個數字或者鈔票去購買相應的實體等價物。

在這種情況下,我覺得通過放貸來印錢就會變得更加可控(我不太清楚用什麼詞來形容,但「可控」是不錯的一個)。

當貨幣真的和某種實體等價物掛鉤的時候,它其實很難受到央行的監管和控制,這就是為什麼美元要和黃金脫鉤的主要原因之一。

看到這裡,你可能還會好奇,商業銀行這樣隨便「印錢」難道不會出問題嗎?

這就要說到央行如何控制「印錢」了,在世界範圍內大部分國家的央行基本都是一樣的,最主要方式就是通過準備金率(又來一個重要名詞)來確定一家銀行具體能放貸多少,或者說「印」多少錢。

所謂準備金率,就是指商業銀行的所有貨幣中(包括它的現金、商業銀行貨幣、準備金)準備金的比例,它是為了確保銀行有足夠的央行貨幣來執行儲戶兌錢的。

當商業銀行每放貸出一筆的時候,它的資產——商業銀行貨幣就會增加一筆,這時候它相應的準備金率就會下降,央行正是通過確定一個金融機構最低準備金率來確定商業銀行具體能貸款多少的。

我們平時聽到的降准就是指準備金率下調,降准就意味著銀行可以放貸更多了,所以有時候降准被直接喊做國家「放水」。

由於降准之後,銀行就能夠放貸出更多錢了,所以伴隨降准出現的政策就是降息,因為銀行這時候要刺激你去貸款。

我這裡查到,今年9月15日央行再次下調了準備金率之後,咱們國家金融機構的準備金率是7.4%,因為下調準備金率是可以計算出銀行具體能多貸出多少錢的,所以你會看到國家又放水多少萬億出來的相關報道(2023年兩次降准後,累計又放水1萬億)。

在這裡再提一下,現在我們已經都把「放水」和「印錢」混為一談——我的文章也已經同時出現「印錢」和「放水」兩個名詞,而且表達的意思也是一樣的。

但我這邊查到最初「印錢」只是指央行的活動——發行實體貨幣和準備金,而「放水」有多種方式,比如降准就是「放水」的一種,但它的導向也是增加貨幣的流通量,所以現在就都被理解成了「印錢」。

理解了這些之後,我們就能很容易了解為什麼銀行在「印錢」,而大家都沒有錢的原因了?

這個問題也可以用一句話概括,那就是現在可能沒有太多人願意去貸款了

國家「印錢」只能通過發行實體貨幣,準備金,調節準備金率等等來調控商業銀行,而真正要去創造足夠流通量貨幣的是你和我,我們去貸款。

我們為什麼要貸款?原因當然很現實,那就是你貸款的錢要有所用途,而且你用途的回報必須要能夠跑贏貸款利率,這樣才有貸款意願。

在過去,樓市和外貿是主要的貸款意願方,但是現在大家對這兩個多少有點失去了信心,自然也就不太願意貸款。

沒人去貸款,央行「印」的錢和放的「水」就只是商業銀行的數字,沒有法變成真正主要流通的貨幣(商業銀行貨幣)或者說承諾。

這就是為什麼國家「放水」,股市、樓市、實體經濟都還沒有起色的本質原因。

最後你會發現這不還是一個居民的信心問題,確實就是如此,因為現在的金融體系就是搭建在信用基礎上的,我們可以把未來的資源提前消耗,這是現代社會發展如此迅速的本質原因之一,而與信用直接掛鉤的自然就是信心。

但這種依託信用的金融體系不是沒有缺點的,它有許多缺點,「印錢」沒控制好的話會出各種問題,但這並不是這篇文章的討論範疇了。

圖源:新華網

文章最後,我們再說另外一個問題吧!

就是很多人可能還有一個疑問,現在都這種情況了,國家為什麼不自己真的直接印錢救火,還要通過貸款這麼麻煩呢?

我的理解是,如果那樣的話,會分分鐘導致最嚴重的通貨膨脹,富人階級和窮人階級瞬間出現極致分化。

歷史上已經有過多次教訓了,比如民國時期,需要拉著一板車的錢去買菜,估計誰都不願意這樣再來一次吧。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c3c4a4369745f21a5c350a68efccd3e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