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讀丨近代以來中國海洋災害的應對方法

2023-11-15   商務印書館

原標題:好書試讀丨近代以來中國海洋災害的應對方法

專業文史哲

本文選自《近代以來中國海洋災害應對研究》結語

商務印書館2023年10月

近年來,全球災害事故頻發,損失巨大。在我國經濟社會快速發展的今天,公共安全形勢依然嚴峻,公眾的防災減災能力亟待加強。10月13日是第34個國際減災日,今年的主題是「共同打造有韌性的未來」。小編藉此分享我們的新書《近代以來中國海洋災害應對研究》,希望每個人都能增強災減災意識,提高避災自救

近代以來中國海洋災害的應對方法

通過對近代以來中國海洋災害應對體制與機制變遷的研究,我們可以梳理出近代以來中國海洋災害應對的發展線索與脈絡。

第一,晚清是中國海洋災害應對從傳統向現代轉型的時期。晚清時期是中國現代化啟動階段,與之相伴隨的是海洋災害應對體制和運行機制開始從傳統向近代轉型。在應對海洋災害體制方面,受西方思想影響,政策制定上從傳統的荒政體制「以救為主」轉向「建設與救濟並舉」,機構設置上應對災害職責的劃分更精細。同時,隨著清政府權力的弱化,抗災救災更趨社會化,救災體制從傳統以政府為主轉變為以政府為主、民間為輔。

晚清時期海洋災害預防機制呈現出傳統與現代交織的特點:一方面傳統巫術禳災和修堤築塘在繼續;另一方面出現新變化,一些沿海城市在租界內設立氣象觀察所,一定程度上改變了傳統上對海洋災害的經驗性判斷,科學的預報已露端倪,應對海洋災害的關口前移。電報技術的應用使災害信息傳播速度加快。

晚清時期更側重於海洋災害發生後的抗災救災,尤其在突發重大海洋災害時,政府的賑濟與安輯仍發揮作用,同時,民間組織進入海洋災害應對體系中。漁民和沿海民眾以媽祖信仰和各種海神崇拜作為精神上的應對手段,從漁幫到漁會,順應時代趨勢,通過互助性組織來實現互幫互助,並在常年與海洋災害的鬥爭中總結出一些應對措施。隨著晚清政府的整合與控制能力減弱,抗災救災越來越依賴士紳力量,出現應對海洋災害的社會化趨勢。

上述變化標誌著近代應對海洋災害體制機制變革的開始。不過,晚清在海洋災害預測預警準確性、應對措施有效性、制度常設性方面存在著顯著不足,這是由農業社會技術和體制的時代局限造成的。

第二,民國時期,中國初步建立了現代海洋災害應對體制和機制。民國時期在應對海洋災害方面的現代化成果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在體制層面,從中央到地方建立專門賑災機構,逐步形成管理科層制,初步建立起應對海洋災害專業化的垂直領導決策體制。在技術層面,現代技術得以應用于海洋災害的預防和處置中,如中央氣象研究所的建立,與沿海主要城市氣象服務機構連成一體,使得對颱風、海上大風等海洋災害的預報能力顯著提升;一些觀象台成立海洋科,為應對海洋災害提供科技支撐;沿海省市鐵路的修建,提升了處置海洋災害的速度和能力。在法制保障機制層面,一些專門針對海洋災害的法規和適用于海洋災害的許多防災救災法規頒布,使海洋災害應對逐步走向制度化與法制化。在災害信息溝通機制層面,現代電報技術和電話的應用使災害信息傳播的速度加快,報紙的增多和廣播的出現使傳播手段多樣化,災害信息傳播內容增多,為更快速有效地應對海洋災害提供了可能。

此外,社會民間組織進一步深入到海洋災害應對中,比如慈善組織積極參與海洋救災;新興學術團體致力於關注和探討海洋災害;合作制度傳入中國,各種形式漁業合作社發揮抗災救災職能;漁戶協作修建海塘、海堤等。應對海洋災害主體呈現出多元化的特點。當然,傳統的海神信仰仍然給沿海民眾以應對海洋災害的精神力量。傳統與現代交織仍是民國時期民間應對海洋災害的特點。

不可否認,民國時期現代海洋災害應對體制機制雖已初步建立,但由於政治的紛擾和國家的動盪,降低了應對成效,海洋災害損失仍然很大。

第三,新中國成立後到改革開放前是現代海洋災害應對體制和機制調整與發展的時期。這一時期,隨著高度集中高度壟斷的管理體制確立,政府日漸全能化,海洋災害應對體制由多元化的動員模式,逐步變為以各級政府全權負責的救災模式。在管理科研層面,隨著國家海洋局的成立,海洋災害預報預警的組織管理加強,海洋科學研究機構成立。在海洋災害預防機制方面,五六十年代大興水利建設的熱潮,一些入海河流堤壩的加固、大量海岸工程的修建,使海洋減災工程在應對海洋災害中發揮持久作用。在信息溝通機制方面,報紙和廣播日益普及,成為人們獲取海洋災害信息的主要途徑,但是信息不透明,制約了公眾對災情的全面了解。應對海洋災害的法制保障則沒有明顯發展。這一時期防災意識仍較低,技術有限和物質匱乏,靠人海戰術抗災,再加上趨向封閉性減災,海洋災害損失仍很嚴重。

民間社會應對海洋災害在建國初期表現為在自力更生原則下,實行自救、自助、助人,慈善組織等自主性民間組織解散,半公有性質的合作社,如漁業生產合作社以及人民公社,代之成為地方抗災救災主體。隨著60 年代社會更深度地同構於國家,社會結構充分單位化,社會的邊界嚴重收縮,乃至幾乎消失,海神信仰等民間信仰被徹底批判,社會信仰與國家意識形態同質化,民間的活性幾近被淹沒。

第四,改革開放後,現代綜合性海洋災害應對體制和機制逐步確立。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海洋災害應對體制和機制進行了全面改革。在海洋災害應對體制方面,改變了新中國成立後的集權模式,確立了集權和分權相結合的制度。特別是2003年抗擊「非典」疫情使中國應對突發事件機制有了飛躍。在海洋災害應對機制方面,建立起政府為首的突發海洋災害協調聯動機制,從中央到地方由應急辦公室協調政府和各部門、民間組織展開海洋災害應對處置工作。2018年應急管理部成立,將十幾個相關業務部門統一到一個部門進行組織管理,打破了應急管理上的條塊分割。從國家海洋局到沿海省市編制了各層次突發性海洋災害應急預案,從過去的經驗性應對走向理性制度化應對。積極構建海洋災害保障機制,包括法律保障、資金保障、物資保障、技術保障、心理保障、社會保障等等,一些保障措施填補了以往空白。工程性和非工程性防災機制獲得長足發展,修建防潮海堤和海塘,在沿海建立了三級海洋預報系統,實行四級預警制度,海洋災害信息傳播趨向公開透明。國際合作機制快速發展,海洋減災從封閉走向開放。總之,我國海洋災害應對機制從長期以來被動應對發展到事前、事發、事中、事後的全程綜合性應對,現代綜合性應對海洋災害機制初步確立。

改革開放以來,社會結構向多樣性與自主性方向發展,社會自身的自主意識、平等意識蓬勃發展,曾被壓抑的社會創造力爆發。社會以各種方式和途徑參與海洋災害應對,各種慈善組織、志願性組織等社會團體直接參與海洋環境保護和海洋災害的預防、宣傳和抗災救災工作;市場經濟促生各種類型合作組織和經營性公司,在災害面前它們直接參與抗災救災,互助合作;國際志願組織進入中國參與海洋生態保護和海洋災害防治,民間應對海洋災害走向開放的國際合作之路。民間社會日益成為一支重要力量,與政府力量協作、配合、互補,建構起全新的中國海洋災害立體化的綜合應對機制。

好書推薦

《近代以來中國海洋災害應對研究》

點擊書影,即可購書

蔡勤禹 景菲菲 等 著

ISBN:978-7-100-22633-2

開本:32開

出版社:商務印書館

出版時間:2023年10月

定價:56.00元

向上滑動閱覽

本書目錄

緒 論………… 1

第一章 近代海洋災害應對體制與機制變遷 ……… 11

第一節 近代海潮災害時空特徵與災害等級……… 11

第二節 近代應對海洋災害救濟體制的演變…… 22

第三節 近代應對海洋災害的社會動員機制…… 35

第四節 近代應對海洋災害其他機制的變革……… 47

第二章 近代應對海洋災害實踐考察……… 64

第一節 近代江浙海塘修建修復與管理制度……… 64

第二節 1936年天津大沽口海冰巨災與應對………… 86

第三節 1939年青島風暴潮災害與應對 …………… 108

第三章 現代海洋災害演變與應對體制變革……… 120

第一節 現代海洋災害演變趨勢………… 120

第二節 現代應對海洋災害體制變遷……… 138

第四章 現代海洋災害應對機制變革 ……… 159

第一節 應對海洋災害的社會化動員 ………… 159

第二節 應對海洋災害的法制化建設 ………… 179

第三節 應對海洋災害教育的開展 ………… 191

第四節 應對海洋災害的國際合作 ……… 204

第五章 現代應對海洋災害個案研究 ……… 232

第一節 1956 年浙江抗擊颱風風暴潮……… 232

第二節 1969 年渤海灣冰災及救助行動……… 258

第三節 2008 年青島抗擊滸苔突發災害…… 268

結 語 ……… 281

參考文獻 …… 286

後 記 …………… 295

內容簡介

本書通過梳理近代以來我國應對海洋災害體制機制變遷軌跡,總結應對海洋災害體制機制演變的原因,揭示演變的規律,為當下及今後我國應對海洋災害提供參考和借鑑。為此,本書以應對海洋災害的體制、政策及其運行機制為要素,將近代以來我國應對海洋災害體制機制分為近代由傳統向現代轉型期、新中國成立後現代應對體制機制初步確立、改革開放以來應對體制機制調整與發展和當代我國應對海洋災害的綜合開展四個部分,系統總結近代以來我國應對海洋災害機制從傳統向現代變革歷程,透視中國現代化過程中人與自然、國家與社會及諸多層面的互動。

作者簡介

蔡勤禹,歷史學博士,中國海洋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教授,兼任中國海洋大學中國社會史研究所所長、中國社會史學會慈善史專業委員會副會長、中國災害防禦協會災害史專業委員會常務理事、中國會黨史研究會理事等,長期致力於中國近現代慈善史和災害史研究。出版《民間組織與災荒救治——民國華洋義賑會研究》、《國家、社會與弱勢群體——民國時期的社會救濟》等著作多部,發表相關研究論文數十篇,獲得各種獎勵十餘項。

景菲菲,歷史學博士,中國海洋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暨中國社會史研究所講師,主要研究方向為中國近現代社會史與中外關係史。在《史學月刊》、《安徽史學》、《城市史研究》等期刊發表論文十餘篇,主持或參與國家社科基金項目、省部級項目多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