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把時間還給家庭教育,讓父母在家裡當父母,而不是當助教

2019-12-12     閱讀第一

本文授權轉載自童書媽媽三川玲(tongshuchubanmama)

作者 | 白滔滔 編輯 | Bamboo

於孩子,在學校裡面對老師,去培訓班面對老師,如果回到家面對的還是「老師」,簡直是令人崩潰的。

於家長,本來想對孩子尊重、平等,可是一旦當上了「助教」,就變得凶神惡煞,簡直不要太委屈。 於人生,前30年或許學校教育重要,但是,30年之後起更大作用的則是家庭教育所發揮的作用。

讓學校的歸學校,家庭的歸家庭;家長像父母,孩子像孩子吧!

現在的家長,只要孩子進入了學校,自己就多了一個身份:助教

這個助教,當得好不好合不合格,暫且不論。漸漸地,家長就會發現,自己的家庭,已經不再是一個家庭了,更像是「另一間教室」了。

那麼,這種變化的後果是什麼呢? 就是——無論孩子的學習成績是不是因此得到了提升,最終,孩子應該從家庭教育里得到的,都缺失了。

然後呢,你就會發現,成績好的孩子,成績差的孩子,都會多多少少遇到身心健康上的問題。 這就是我在這裡呼籲「把家庭教育還給家庭,讓父母在家裡當父母」的初衷。

01. 最大的根源:

全社會都把「學科學習」

當作了教育的所有

本來呢,一個孩子成長,需要三方面的教育:社會教育,學校教育,家庭教育。可悲哀的是,現在就剩下了一個「學校教育」了。社會教育和家庭教育,幾乎都不見了。

或者說,學校教育實在是太強大了,把社會教育和家庭教育,都給擠出了教育的舞台。

更可悲的是,社會教育和家庭教育,還覺得這挺正常的,願意犧牲自己的那個部分,來成就學校教育。

不信,你看看各地政府的教育管理部門,是不是都以提高本地學校升學率為核心訴求呢?

不信,我們再來看看家長們,是不是主動充當了孩子的「編外班主任,給孩子在放學後,設定了一整套學科學習的規劃呢?

本來呢,社會、學校、家庭,應該是「和而不同」的,也就是說,培養一個完整的、有自我價值的的人,是三者共同的目的,但各自用的方式是不一樣的。

現在可好,大家都把學校所承擔的那部分給「擴大」了,然後,大家都在干同一件事兒,就是讓孩子的學習更好一些。

結果呢,無論孩子們的學習成績好壞與否,都集體缺失了社會教育和家庭教育。 於是呢,我們就收穫了一群什麼樣的孩子呢?就是身心健康缺失、沒有社會責任感,只知道悶頭學習的孩子。

02. 學校和家長,應該保持一定的距離

老師不要把家長當助教

現在,我們的學校和家長,關係太親密了。

過去,學校想和家長溝通,得專門開「家長會」,或者「請家長」。現在可好了,科技這麼發達,一個微信群就搞定了,基本上就是711,家長一睜眼一整天都會提心弔膽。

群里會發各種通知,其他的還好說,只要涉及考試、測試、作業的,家長一準兒最上心。

家長要全面掌握孩子各科學習的進度,以及輔導教材、線上課程等等的使用方法,來配合每天孩子的學習——是的,你沒有看錯,是「每天的學習」!

其一、是每天給各種測試的考卷簽字,給每天完成的作業簽字,給各種改錯簽字,這可是最輕鬆的。

其二、默寫、背誦、對話等等,需要家長出工出力,還要監督的事情。這裡面,也會涉及不同學科的不同要求,家長需要有全能的準備和充足的時間及完美的耐心,才能順利完成。

其三、是配合孩子完成作業,也就是幫孩子「打下手」。你會發現,孩子的很多作業,都需要多種形式完成,手工啊、小報啊、思維導圖啊……總之,如果每一項都由孩子自己獨立認真對待,任何一項作業都得做上幾個小時。那麼,家長只能來幫孩子做一些基礎性的工作了。

其四、是真正的助教工作,就是幫助孩子學習的部分。這部分是真正考驗家長學術水平的,稍微弱一點兒的家長,很快就會敗下陣來。從大家反應的情況來看,小學三年級之前,大多家長還應付得過來,講個題啊什麼的。一旦到了小學高年級,或者初中,大多數家長就繳械投降了。

其五、是「編外班主任」的工作,家長要隨時進行全科的評測、跟蹤教學工作。啥意思呢?就是家長要根據孩子在學校學習的情況,給孩子制定課外學習的規劃。這可是一項長期的、繁重的大工程。哪些學科需要補,怎樣補,找誰補,用多少錢補,按照哪種標準去補……難度堪比每年的政府工作規劃。

就教育而言,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應該保持一定的距離。

家長如果積極參與學校的工作,也都是在「家委會」的範疇里進行。更多的,應該是協助做一些活動、參觀、運動會等等的事情。

據說,日本有些學校專門組織了爸爸們為主的男士俱樂部。他們幹什麼呢?就是組織一些以父親為主力的親子活動,比如打水槍、野外燒烤、沿河漂流、露營等等。

你看,這些活動,學校也歡迎,孩子也喜歡,媽媽們更是歡迎,爸爸們也有了成就感——這才是家長為學校教育所應該做的貢獻。

03. 家庭教育的缺失產生的問題

最終將作用於社會、學校、家庭

這部分是我最不願意去觸碰,但卻又不得不說的。 大家都集中了「學習」的火力,全天24小時無死角地去襲擊孩子,孩子連喘口氣的時候都沒有,怎麼會有學習的動力,怎麼會熱愛生活?

可是,學校說了,什麼興趣不興趣的,什麼快樂不快樂的,先把學習搞好再說。成績上不去,什麼都不允許。

和學校打配合的家長也說,現在不拼盡全力好好學習,將來就考不上好大學,沒有好大學,將來就沒有好工作。

我不知道你是怎麼想的。反正,如果我是那個孩子,我將生無可戀。

一個孩子,要想成長為一個成熟的、堅強的,有自我價值的,能夠找到自己幸福的完整的人,是需要很多的支持和幫助的。

本來吧,學校就應該在學習之外,也關注到孩子的成長。可是,我們已經缺失了。

然後呢,回到家裡,家庭教育也不關心孩子內心的感受,做人的道理,品格的培養,生活能力的塑造,情感的完善,身體的鍛鍊,心理的健康,幸福的能力……你就想吧,後果是什麼? 於我個人來說,我最不想舉出每年發生在孩子身上的那些悲劇。

可是,如果孩子看到周圍的世界,都像是斯巴達一樣的冷酷,感受不到溫暖和愛,那麼,悲劇發生的可能性就必然存在。

04. 父母的角色,到底是啥?

逼孩子努力學習,就是好父母嗎?

我們都知道,父母是孩子的監護人。孩子的成長,需要我們幫助,可是,我們到底應該幫什麼?

當我們不去思考,一個人最終的價值是什麼的時候,我們就可以很直接地、很簡單地、很粗暴地去「逼孩子學習」。

而且,我們還做得理直氣壯,因為還有周圍很多的家長做得比我們還狠! 「孩子,你現在恨我吧,將來你會感謝我的!」這就是只逼孩子學習,不關心孩子「生命價值」的愚蠢念頭——在心理學裡,孩子當初恨你的情感,不會自然在長大後變為真誠的愛的。

我們也做過孩子,對小時候父母的一句話、一個眼神的傷害,都需要用幾十年去修復,更何況,長年累月的語言和行為的傷害了。

那麼,父母應該做什麼呢?是不是,不夠狠的父母,不逼著孩子學習的父母,就是不合格的父母呢?

我把這兩個問題,放在一起說。 其實,我想說的恰恰是,「不夠狠的父母,不逼著孩子學習的父母」,就是「合格的父母」;而學習之外的,前面提到的那些身心成長、家庭生活的培養,就是父母應該做的。

這是我的一個觀點: 一個熱愛生活、有成熟的人格、有完善的情感的人,就算學習成績不好,也可以過好自己的一生。反而,只是成為一個精緻的成功者,需要花費大量的重新學習,才能夠找到自我的價值和人生的幸福。

兩者,你願意取哪一個呢?

05. 家庭氛圍是家庭教育的基礎

很多家長,對於家庭教育,也像是對待學校教育一樣,想要很科學、很完善、很完美地去制定家庭教育規劃、方案。

其實呢,我覺得有一個原則,可以用來衡量什麼是好的家庭教育:破壞家庭氛圍的家庭教育方式,再好也不值得去做;家庭氛圍是家庭教育的基礎,有了好的家庭氛圍,自然就會有好的家庭教育。

每個孩子是不同的,每個父母也是不同的,所以,每個家庭也應該是不同的,每個家庭的教育方式,也應該是不同的。而每個家庭里的愛,可以是相同的。

因為我們不再是孩子老師的「助教」,而我們也相信,學校教育應該承擔絕大多數的學習知識的責任,孩子除了學習之外,還應該有家庭生活的部分。

那麼,我們就可以跟孩子好好享受「家庭教育」了。 家庭教育能夠給孩子帶來的能力,其實,已經有很多的共識了。

比如,家庭教育的普遍定義,「健全個人身心發展,營造幸福家庭」

比如,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提出的教育的四大支柱——學會做人、學會做事、學會學習和學會與他人共同生活的終身教育思想;

比如,中國台灣省闡釋家庭教育的內涵包括:增進父母職能、增進子女本分、兩性教育、婚姻教育、倫理教育、家庭資源與管理教育等。

每個家庭都可以去探索,去享受屬於自己家庭的生活方式,然後,根據自己孩子的特性,找到自己的家庭教育方式——別人家裡再好的家庭教育,只可以借鑑,不可以簡單模仿。

在一個人的人生中,或許,前面的30年裡,學校教育會起到很重要的因素。比如,名校、博士……的確會在職場上工作上帶來很大的競爭優勢。

但是,家庭教育所給予一個人的品格、習慣等等,會在30歲之後發揮巨大的作用。也就是說,學校教育所帶來的差距,會在家庭教育里被重新抹平。

我們去看任何一個人的縱貫一生的命運,無論是偉大的人物也好,平凡的人物也好,最終決定命運的,往往是他最本初的、內在的、來源於家庭教育的那些品質。

所以,最後,讓我對整個社會、學校,當然也包括家長呼籲一下: 讓學校的歸學校,家庭的歸家庭;讓父母像父母,孩子像孩子。

END

* 白滔滔:童書媽媽聯合創始人。學機械、轉經濟,自學寫作進入媒體,歷經新周刊、南方報業,後創業從事數字出版。著及編著有《我手機》《十三億》《西方教育三千年》《西方童詩300首》等。喜歡鑽研教育思想,開發寫作課程,和讀書會家長孩子交流。同時,擔任北京中致兒童關愛基金會副理事長,致力鄉村幼師等項目。他還是每天穿得很酷去接送女兒的爸爸,是女兒小丸子眼中永不斷電的故事機。

* 本文配圖來源於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c3QL-G4BMH2_cNUgYX4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