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伎樂天伴隨著仙樂舉足旋身、翩翩起舞的佛國場景,舞蹈之時,伎樂天神態悠閒雍容、落落大方,手持琵琶半裸著上身翩翩翻飛,天衣裙裾如游龍驚鳳,搖曳生姿,項飾臂釧則在飛動中叮噹作響,饒有清韻。」
這段話描述的正是敦煌藝術作品中著名的反彈琵琶伎樂天。作為敦煌藝術中最優美的舞姿,反彈琵琶勁健而舒展,迅疾而和諧,在奏樂與跳舞的同時,將高超的彈奏技藝與絕妙的舞蹈本領集中在舞者的肩上,充分展現獨具敦煌韻味的歷史文化印記。
很難想像,千年後的今天,反彈琵琶的伎樂天能夠「走出壁畫,走到現實」。在中國國際電視台CGTN春晚特別節目《2023超級夜看春晚》上,這段從「壁畫里走出來的表演」震驚全球觀眾,向海外觀眾傳遞了傳承千年的中國文化魅力,為全世界人民送上新春祝福。
打破爭議,再現絕妙敦煌樂舞藝術
有資料表明,在敦煌壁畫中,作為樂器的琵琶出現了多達600多次,而手持琵琶、邊彈邊舞的繪畫也有數十幅。其舞姿包括但不限於懷抱豎彈、揮臂橫彈、昂首斜彈、傾身倒彈、背後反彈等,特別是背後反彈琵琶,人物造型豐腴飽滿,線描寫實明快、流暢飛動,一氣呵成,天衣飄颶,將唐代佛教繪畫民族化的特色體現得淋漓盡致。
但反彈琵琶的形象在歷史上究竟是真是假?是舞蹈還是音樂?會不會只是繪畫家的想像?這些問題始終在學術界都存有爭議。
反彈琵琶樂舞《伊州》的出現,為爭議的解決做出了有力回答。節目以敦煌壁畫上的反彈琵琶為創作根基,將敦煌古樂唯一一部破譯的古譜加以改編編曲,融合大鼓、蕭、笛子、箜篌等多種中國傳統樂器,共同渲染出蒼茫大漠的遼闊之景。隨著舞蹈演員的輕歌曼舞,《伊州》還原了壁畫中「反彈琵琶」的婀娜舞姿,再現敦煌樂舞藝術的綺麗曼妙,展現了盛唐敦煌海納百川的文化史詩。
此外,節目還「復原」了敦煌壁畫中的腰鼓造型,讓反彈琵琶、腰鼓舞蹈與飛天表演相得益彰。在三位演員的配合下,敦煌樂舞柔美姿態得以充分詮釋,優柔中透漏著力量,迴旋出流動之美,凝結著獨特的東方藝術。
《伊州》的舞美設計也參照了敦煌壁畫,一方面舞台背景選用了經典的藻井團花花紋,其中間還選用了「三兔共耳」,表達出兔年的寓意。另一方面,通過XR技術呈現的飛天裙帶,象徵著中國的飛天文化,使三位舞者仿佛沉浸至敦煌壁畫中。
節目播出後,樂舞表演受到觀眾一致認可,更讓外國網友「美到驚嘆,也就循環看了十幾遍」,不少網友點贊節目用心,表示「美翻了」「真正在一邊跳舞一邊演奏琵琶旋律的,簡直就是『神人』了」。可以看到,此次反彈琵琶樂舞《伊州》把所有的彈琴動作都與舞蹈相融合,做到動中有彈、彈中有動,「琵琶天女」仿佛穿越千年光陰走向人間,來到了我們身邊,「跳活了沉睡千年的敦煌」。
敦煌研究院名譽院長段文傑曾說過,「敦煌飛天的形象在動畫設計中的應用舞姿是理想與現實、浪漫與想像的產物」。事實證明,飛天樂舞身上的「浪漫輕紗」正在層層揭開,敦煌壁畫上爭議千年的反彈琵琶真的可以一邊跳舞一邊彈奏旋律,不僅僅是因為造型優美;反彈琵琶的出現,或許並不只是展現琴技之高深,而是在一定程度上凸顯舞蹈動作、展示翩然舞姿。
從一個假設開始,精益求精打磨表演細節
對於大多數人而言,圍繞敦煌壁畫中伎樂天反彈琵琶始終有一系列疑問:是不是以舞蹈為主,簡單的彈兩下而已?舞蹈造型中的彈,如最經典的單腿站立的造型,又要如何彈出音樂旋律?究竟怎樣實現舞蹈和音樂的相輔相成?
帶著這些疑問,主創團隊提出一個大膽的假設:反彈琵琶的目的,很可能是舞者自己給自己做背景音樂。而在這樣的假設下,主創團隊一路「披荊斬棘」,全方面探索「真槍實彈」邊彈邊跳的可能,把「不可能」變成「可能」,讓古老壁畫中的藝術,鮮活地呈現於世人面前。
一方面,主創團隊定製一把比日常琵琶更小且更輕的四弦琵琶,不僅在造型上更貼近唐代琵琶,外觀也參照正倉院五弦琵琶進行手繪。此外,為了實現反彈琵琶以及舞動中彈琵琶的重要技術問題,琵琶反面增設三個木樁作為支點,讓演奏者的左手自由換把,並能夠將琵琶支撐在肩上,從而實現真彈。在節目後的直播中訪談中,製作人楊娜就現場演奏了一曲《十面埋伏》。
另一方面,主創找來席臻貫先生1982年根據敦煌古譜《伊州》破譯的古樂,通過與敦煌壁畫中常見樂器的進行比對,改編為箜篌、笛子、笙、大鼓共同演奏的旋律,邀請中央民族樂團的老師們共同完成了背景音樂實錄。「整個旋律是頓挫抑揚、悠長婉轉,瞬間把人帶入到千年前的西域大漠。」而作為此次表演的另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腰鼓表演的道具也通過詳盡的文獻查閱,儘可能最大程度復原敦煌壁畫上的腰鼓,讓演員能夠掛在腰間與舞蹈結合。
反彈琵琶者,需要把高超的彈奏技藝、絕妙的舞蹈本領,優雅地集於一身,一邊奏樂一邊跳舞。舞台之上,短短一分30秒(30秒為自己伴奏)的表演另所有觀眾驚羨不已。殊不知,驚羨的背後,凝結的是主創團隊的精益求精的探索和努力。
可以看出,敦煌樂舞的核心是舞者給自己伴奏,琵琶在身前時舞者只能選擇性地彈一些階段性的音樂,而腰鼓舞者的鼓點則是全程與旋律相配。表演到一分鐘時,琵琶舞者把琴放到頸後,開始完整地彈旋律,舞者跟著自己彈出的旋律翩翩起舞,真正實現了樂舞合一。
創新藝術表達,傳承中華文明瑰寶
其實,反彈琵琶樂舞《伊州》並不是再現反彈琵琶的初次嘗試。在2022年在總台元宵晚會上,琵琶演奏家趙聰就用一段反彈琵琶的《齊天樂》,將這項絕技展現給世人。舞者陳弈寧也以反彈琵琶舞蹈為基礎,在跳舞的過程中加入彈撥,讓反彈琵琶不僅僅是擺造型。
但像《伊州》這樣,真正將反彈琵琶為自己的舞蹈進行伴奏的表演實屬首次。
節目以今日之探微遙想古代樂舞之美,既是當今舞蹈創作形式與節目形態的新突破,更是對古代樂舞表演的破解與追溯。而作為節目製作人,楊娜對此深有體會,在她看來,曾經中國人藝術中的「樂舞」合一,想必也真的不是我們當下簡單理解的幾個人為樂、幾個人為舞,或許真的存在著「詩樂合一」這一類的藝術形態,「這更是我們當代人不應該遺忘的」。
「反彈琵琶」作為藝術的互動,由開元末長安的宮廷樂舞風貌到敦煌天上凈土歌舞的景象,都與中西交流的絲綢之路脈動有關。近年來,國潮興起,傳統文化進入復興熱潮,中國古代樂舞的復原和再創作也成為焦點,學者、創作者、表演者、以及來自民間的愛好者都在為展現樂舞文化發光發熱。
此次反彈琵琶樂舞《伊州》溯源中華文明,在《2023超級夜看春晚》這樣國際性舞台上,不僅給全球觀眾帶來獨特的藝術享受,也為傳統藝術樣式的現代化表達與繼承性創新開拓新的可能,進一步強化文化交流互鑒這一「人類社會進步的標識」,拓寬文明發展的尺度,為全球觀眾提供重新審視盛唐藝術與中國傳統文化的契機。
不止於此,在《2023超級夜看春晚》上,情景表演聲聲慢通過京劇、粵劇、吳語、英語四種風格演唱古風歌曲聲聲慢也著實令人眼前一亮。節目不僅加入了古箏等民族樂器,還讓四位演員身著不同時期的復原漢服展示變裝,展示漢服文化,勾連起全球華人的共通情感。
此外,非遺皮影節目《一片茶的環球旅行》,則由聯合國非遺皮影聯袂聯合國非遺花兒、呼麥、南音,融合現代舞台的燈光、動畫背景及音樂,共同演繹中國茶葉從古絲綢之路、茶馬古道、海上絲綢之路飄洋過海傳到全世界,又隨著中外貿易往來將更豐富的飲茶文化帶回中國的故事。
可以看到,總台CGTN春晚特別節目《2023超級夜看春晚》充分吸收文化精髓,運用多種獨特的藝術表達形式,激活中國傳統文化的全新活力,同時用國樂、國潮講好中國故事,向全世界展現中華文化、溯源中華文明,展現可親、可愛、可敬的中國形象,努力擦亮中華文化國際傳播的金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