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明:「潯陽文史」系列發布老一輩九江文史專家們的文章,為的是使他們的研究成果得以更廣泛傳播。除修訂個別標點,適當添加分段和圖片外,編者不對文章做更多修改。為尊重原作者,文章首發於「潯陽敘話」公眾號,再由編者的公眾號「馮曉暉」轉發。
本篇選自2020年出版的潯陽文史參考資料叢書《潯陽軼聞》。
陳新代(作者像)
大多數九江人都知道延支山,它坐落在老城區西北,西鄰西園,東靠都天巷,北近長江,是九江老城區內不多的幾座山嶺之一。清咸豐年間,山頭上一度設有太平軍的江防眺望所。光緒年間,兩江總督端方在山頭建「揖廬亭」。辛亥革命,九江光復時,在山頭豎起了起義軍的大旗,曾將「揖廬亭」改為「光復亭」。上世紀 80 年代重建後,山頭這個亭子仍稱「揖廬亭」。
延支山這個名稱的來歷,《九江市地名志》介紹是因廬山山脈之延支而得名。一種說法是與周瑜的小喬所用的胭脂有關而名,所以又稱胭脂山。這僅是美好的聯想傳說,因為三國時期,現九江城區尚未開發,尋陽或柴桑都不在這裡,不存在小喬生活在這帶尚未開發的地方。到隋朝將尋陽治所遷來湓口後,這一帶才逐步開發繁華起來。
民國時期的延支山和揖廬亭 編者配圖
延支山在古時,其實還有一段史料可考。岳飛孫子岳珂的筆記《晉盆杅》中載:「余居負山,在湓城(九江市區)之中」「慶元元年(1195 年)五月,大雨潰其巔,古冢出焉」。在另一篇《日官失職》的筆記中又載:「嘉定已巳(1209 年)五月辛亥,余里居晚浴,散步西圃,瞑色將至」。余家負山,是我家靠山的意思。表明岳珂的家居住在靠近山的九江城區之中,在這裡晚上洗完澡,還能悠然地到西花圃去散步。
在慶元年一次下大雨,山上塌方,露出了一座古墓。九江老城區內有座什麼樣的高地,能形成塌方的「山」,而且距「西圃」很近,傍晚洗完澡可以悠閒地來此散步呢?西圃這個地方,根據北宋陳舜俞《廬山記》卷一記載浪井的位置時說:「今井在衙城內之西圃」,而我們知道浪井是處於現在的西園,所謂的「衙城」,也就是原來的州衙,後來的市人委,現在的潯陽區政府(後遷長虹大道)。西園的浪井就在這座「衙城」的西邊。因此,宋時的西圃就是現在的西園。
原文配圖
再看九江老城區內的高地:梅綻坡、黃土坡,雖然有的距西園較近,但地勢相對平緩,只能稱「坡」,不能形成塌方;塔嶺、土爾嶺(老汽車站東面的干休所),稱「嶺」也並不高陡;眠羊山(和中廣場南面南湖賓館一帶)、龍山雖稱「山」,有的也高峻,但地處城南和城東,方位地望距岳珂描述甚遠。高陡稱山緊鄰西園的只有延支山。據此考證,愛國英雄岳飛的孫子岳珂就曾居住在臨近州衙的延支山這裡。
到後來延支山在九江城區內相對冷僻,據從小居住在延支山附近的某先生說,直到解放初期,延支山仍有墳墓存在,山腳下還有座小土地廟。當時的人們來延支山活動較多的是放風箏。從一幅 1963 年延支山的速寫畫來看,山上僅保留有那座孤零零的亭子,山腰上稀疏地生長些楊柳樹,遠處可看到當時的東風飯店殿式的屋頂。亭子旁有小孩在放牧小鵝,附近居民養的豬也爬上山來覓食,而戴草帽挑篼箕的人則在拾賣。這些場景不似在城區,但記錄下的實況就是如此。
1963年的延支山,陳新代繪 原文配圖
如今,城區的人口大量增加,即使是原來較冷僻的山地也是房屋層疊,開發商還挖去了部分山體,以前南、北兩條路通山頂,現也只剩南面一條坡道可上山了。山頭上儘管面積不大,人們仍利用這有限的空間,蓋起了房屋,設立了一家延支山幼兒園。站在山上,被鐵欄柵及許多建築所圍擁,已沒有以前那種登高望遠的感覺了。只有那座經歷風雨,數度毀修的揖廬亭還頑強地堅守在那裡,陪伴它的是兩隻被人冷落的古石獅。
延支山上的揖廬亭 編者攝於2023年3月
讀後記:上世紀60年代以前,九江城內無高樓,延支山頂一直是九江老城商業區內最高之處,站在山上可以遠眺廬山、回望長江、俯瞰城區,故成為九江人遊玩賞景的去處。延支山的故事很多,編者也挖掘了些。比如,在70年前,毛主席第一次來九江,就登上過這座山,看九江城,望廬山。好像沒人講述過這段故事,那就由我來寫吧。
潯陽敘話:記錄贛鄱歷史,講述潯城故事,品鑑風俗滋味,漫記百態眾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