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 | 顧天嬌
疫情發生的3年里,電影院的日子越過越難。
根據藝恩數據,2019Q1、2021Q1、2022Q1我國的觀影人次流失明顯,從4.8億降至4.23億、再降至3.08億;2022Q1場均人次10.3人,同比下滑22.4%。
大環境不景氣,不少電影院或主動或被動地關停了,但也有一些頭部院線公司選擇逆勢擴張。
今年一季度,橫店影視(603103.SH)新開直營影院21家,新增銀幕139塊;7月6日,又公告將聯合第三方收購上海星軼100%股權,交易價格不低於30億元。
疫情前就已經陷入增收不增利困境的橫店影視,能否藉此次收購完成谷底翻盤?
影院整合早已埋下伏筆
跑馬圈地大肆擴張卻增收不增利
2016年,是中國電影魔幻的一年。
這一年,周星馳的《美人魚》打破華語電影票房記錄,電影界有人喊出600億的票房目標。
然而2016年國內票房實際僅實現457億,距離600億差距甚遠,比之2015年441億的票房隱有見頂趨勢,這一年又被稱為影市凜冬。還有《葉問》票房造假被查,揭開了電影行業票房泡沫的遮羞布。
寒潮之下,愈見熱錢湧入,這一年萬達院線、阿里影業、完美世界、中國電影等紛紛發起併購,布局影院。
與此同時,有萬達先例在前,熱衷跨界的房企們也蠢蠢欲動。2017年起,恆大、保利、華潤置地、泰禾等房企宣布併購或自建影院,希望通過這種方式進入電影產業鏈分一杯羹。
在電影的價值鏈中,影院掌控了終端資源,地位較強勢,而且越大規模的影院話語權越高,往往一部電影票房中影院的分帳比例在50%,不過影院前期所需投入的資金多,後續也需要一直維護,進入壁壘不算低。而房企做影院有著先天的優勢,資金實力雄厚是一方面,加上近年來商業中心成為線下消費的主要場所,商業地產商自己直接開影院獲得的持續現金流入比之收租金要更有看頭,所以不難理解房企為什麼在影院這個領域開啟了跑馬圈地模式。
也正是在2016-2017年這段時間裡,幸福藍海、中國電影、上海電影、中廣天擇、橫店影視、金逸影視先後上市,合計融資近85億。
資金充裕,加上2018年12月國家電影局下發《關於加快電影院建設促進電影市場繁榮發展意見》,指出我國銀幕總數將在2020年超過8萬塊,影院開始大肆擴張,2018、2019全國銀幕數達到60079塊、69787塊,逐步接近目標。
不過,2018年、2019年國內票房達到610億、643億;城市院線觀影人次為17.16億、17.27億。實際票房增長和觀影人次增長的速度都跟不上銀幕增長的速度。這兩年,平均每塊銀幕年票房金額從101.5萬元降至92.14萬元,平均每塊銀幕年觀影人次從2.86萬人降至2.47萬人。
其中固然有影院向三四線城市下沉導致的「屏效」降低的原因在,但是熱火朝天的擴張過後,難免要面對邊際效益的下滑困境。
就拿橫店影視來說,2017-2019年營收從25.18億增至28.14億,凈利潤卻從3.31億降至3.1億,毛利率從23.98%降至20.65%。包括萬達電影、幸福藍海、金逸影視等毛利率都出現連續降低的情況。
即使沒有疫情的催化,影院市場走向併購整合的日子也近了。
橫店影視併購
好地址對影院來說很重要
2020年起,諸多影院現金流告急,經營難以為繼,背靠「大樹」的地產系影院日子也不好過,2021年起房企開始降槓桿,資金也是捉襟見肘,其中不乏一些砍掉非主業換取流動性的房企。
而手頭資金較為充裕的院線公司卻沒有選擇在這一輪寒冬中「冬眠」,而是選擇了「冬泳」,這些公司依舊保持了小幅擴張的節奏。
根據智研諮詢數據,2021年中國新建影院TOP10中,中影數字、萬達院線、幸福藍海新開業影院數量位居前三,新建影院數量分別為118家、86家、85家,橫店影視以新增29家排名第9位。
橫店影視更是準備大手筆收購房地產集團新城集團下面的上海星軼影院。
7月6日,橫店影視發布公告,稱與上海星軼、常州恆軒諮詢管理有限公司及其間接控股股東新城發展簽訂了股權收購意向協議,橫店影視及其關聯方擬聯合第三方收購上海星軼100%股權,交易價格不低於30億元。其中,橫店影視將通過支付現金的方式直接收購上海星軼約70%股權。
帳上不過5億現金的橫店影視,為何願意花30億來收購?
先來看一下上海星軼的情況。
上海星軼深度綁定新城旗下的吾悅廣場。2017年,新城的吾悅廣場累計開業23家,到2021年底,開業數量就達到130家,翻了5倍,星軼影城的數量和票房收入也水漲船高。
從規模上看,2021年上海星軼憑藉124家影院在影投公司中排名第8位,大概是橫店影視的1/3;從票房數據來看,2021年上海星軼為7.8億元,約為橫店影視的1/2,排名第7,而在2017年時它還僅僅排在35位。
收購完成後,橫店影視旗下的電影院數量將超過大地影院,僅次於萬達電影,票房收入也同樣躍升至第二位,這不僅是改變了競爭格局,還將在一定程度上提升橫店影視在業內的話語權,獲得更多優質影片的製作及出品的參與機會。
通過上面兩張圖片里的數據分析,可以看到橫店平均單家影院票房年收入是0.038億,比起萬達(0.084)、CGV(0.079)、博納(0.072)、星軼(0.063)、大地(0.042)都要低,在TOP10中算是「墊底」的。這也從側面反應了橫店影視在影院選址方面的能力並不是很強。
對於橫店影視來說,花錢收購「現金牛」影院,將比自己直接新建影院獲得的利潤更豐厚也更可控。
上海星軼雖然在影院數量上不及橫店影視,但是平均每個影院票房收入要更高,吾悅廣場的人氣帶來了真金白銀,新城的選址和運營能力更是吾悅的後盾。
所以橫店影視收購上海星軼以後,新建影城是否還會繼續和吾悅廣場綁定、吾悅廣場後續的建設及開業計劃等也會間接影響到橫店影視收購後的效果,這是值得關注的。
如果繼續綁定,按照過去每年吾悅廣場新開20-30家的速度來看,後續上海星軼仍將保持不錯的成長性,不過新城控股自身現金流走弱,未來是否會繼續按照原有節奏新建吾悅廣場還是未知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