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續上漲當中的人民幣突然間出現了下跌,本周最大的跌幅超過了500點。難道人民幣的走勢即將發生逆轉嗎?
另一方面,雖然全球各國正在努力的去美元,但是美元的支付占比卻明顯高於半年前,為什麼美元越來越強?難道去美元化要失敗了嗎?
我們先來看一看美元兌人民幣的離岸匯率變化,到上周末截止收盤時報7.1239,但是本周卻出現了連續的下跌,人民幣最低匯率跌至7.1764。也就是說本周的最大跌幅達到了525點。
這顯然與過去幾周的走勢完全不同。過去三周,人民幣連續三周上漲,分別上漲了899點,666點以及264點。
不過我們觀察前面三周的漲幅,意外發現漲幅正在不斷的減小,似乎說明人民幣上漲的動能正在衰減。
難道人民幣對美元的走勢真的會發生逆轉嗎?
其實可能只是在大幅度上漲之後的必要調整而已。本周前三天的下跌之後,到周四下午16:15,人民幣兌美元又出現了上漲176點。
現在最大的不確定因素是美聯儲即將召開的本年度最後一次議息會議,雖然市場普遍預測,美聯儲不可能再次加息,但畢竟都擔心發生意外情況。
而且美聯儲對未來利率的預期也將影響市場的心態,所以在美聯儲會議結束之前,匯率市場的波動在所難免。
不過雖然匯率短期會有很多不確定的因素影響,但是從中長期來看,決定因素在於兩國的經濟走勢。
我國最新公布的財新pmi兩個數據都進入了擴張區間,包括製造業和服務業的PMI都超過50,這充分說明,我們的經濟正在不斷的改善。
當然對於我們來說,目前正處於一個換擋期。以前經濟的主要驅動力,一方面是貿易,而另一方面是投資,包括基建的投資和房地產的投資。
但現在因為國外的需求不振,不管我們怎麼努力,出口也不可能大幅度的增加,畢竟歐美等國家的進口呈萎縮狀態。所以貿易不再是主要動力。
與此同時,我們在國內也主動的調整經濟結構,未來的經濟發展不再過分的依賴房地產,而將更多的注意力放到內需增長上。
這一個動力切換的過程中,經濟出現波動,匯率出現波動在所難免。
另一個值得我們關注的數據是前周SWIFT體系公布的全球貨幣支付份額變化。
在今年10月美元的支付份額達到了47.25%,雖然近兩個月略有波動,但是與半年前相比,美元的支付占比明顯得到提升。
不過千萬不要因此認為去美元化失敗了。美元占比的提升,其中的主要原因是歐元占比的下降,畢竟歐元的占比曾經一度接近美元,但現在只剩下23.36%。
另外由於越來越多國家在雙邊貿易中使用各自的本幣,而且其他的支付體系也在擴大使用範圍。所以SWIFT統計的並不是全部的貨幣支付。
基於相同的原因,人民幣的支付占比也比前一個月略微減少,現在是3.6%,依然排在全球的第5位。
不過我們的減少還有另一個原因就是CIPS覆蓋的範圍越來越大,這是我們自己的支付體系,其中的很多支付不走SWIFT體系的通道,所以也沒有被統計在內。
另外我國的數字人民幣應用場景也越來越多,這必然推動人民幣在國際環境中的使用。
總體而言,2024年人民幣應該還會持續的上漲。
PS:既然看到了這裡,請您給本文「點贊」,感謝!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c2d24f2f56207a2317ca85d0502162c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