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了7年發燒耳機了,看到現在的HIFI有線耳機,真的是價格越來越高,旗艦動輒2萬,好似沒有個一萬都配不上說自己發燒。
但最近自己接觸了更加大眾市場的主流產品TWS真無線耳機,發現如今音質走向的TWS耳機音質完全是非常好的,有一些廠家也開始使用圈鐵單元來提升耳機的素質,有一些廠家開始著重腔體的設計來解決真無線耳機的痛點。而更主要的是,那些原本就是做發燒耳機的廠家做的主打音質的真無線耳機,更是讓我認識到,發燒有線耳機的價格,實際上是被極小的需求而不得不提高產品的利潤,而被「卷」上去的……
就像我上面貼的這個真無線耳機,Final家的,真無線耳機ZE3000,它自己對標的是自家E3000的音質。你沒聽錯,賣1100多,實際音質對標的是有線耳機400多價位的E3000,當然我實際聽了一下,我覺得聲場和總體的自然感是在E3000之上的,也就說這款ZE3000撐死可以達到500-600左右主打音質的有線耳機的水平,其他一半以上的成本是丟實現真無線的體驗的。
而目前TWS真無線耳機,哪怕按價格排位,天花板就是3000檔次的B&W PI7,帝瓦雷的雙子星、B&O,還有2450塊我測試過的Noble的Fokus pro,這款在國外可能比國內還貴一些。而它的音質我覺得毫無疑問是目前最強的真無線耳機……這個音質賣到3000塊有線,我覺得都不會有人覺得過分……
也就是說,用現在的技術,打造一個1500-3000價位有線耳機的音質的真無線耳機,最多最多也就賣你3000塊,而且還是Noble這樣一個本身就是做發燒入耳的品牌出的價格。為什麼它不敢賣4000?因為它的市場定位完全就不會考慮想買發燒音質又會首選真無線耳機的人。而堆更多單元讓耳機內部構造更加複雜的耳機一般發燒友也肯定會選擇有線……所以想要進一步提高價格,就真的只能做有線耳機了,真無線賣到這個價格,已經是天花板了,90%的用戶不會去買2000塊以上的真無線耳機。
那麼問題來了……如今的發燒耳機技術含量高,還是真無線耳機技術含量高?發燒耳機也是傳統耳機,實際上內部構造是比較簡單的,一個或者多個單元,電路板,分頻器,畢竟是無源結構。比較難的可能是分頻和調音。
而真無線耳機就複雜太多了,尤其是那種支持降噪、智能功能的真無線耳機。
像索尼的WF-1000XM4,又有降噪,又支持觸控……那就要搭載多個麥克風來收集聲音,還要有耳放晶片來驅動耳機,有DSP來控制聲音,有藍牙模塊負責傳輸,有處理器來完成智能功能的觸控反饋等……還需要感應器來感應佩戴,也就說,把各種傳感器、處理晶片都藏在一個小小的耳機上,才有了一個完整體驗的真無線耳機,在這個前提下,留給音質的成本真的不多了,即便如此,我覺得它的音質和4-500的有線耳機,還是可以打打的。關鍵是要讓這麼一個複雜結構的耳機,量產,還保持良品率……這就很難,不是一般做HIFI耳機的小作坊可以承受的……
但發燒耳機的工藝和成本就相對沒有這麼高了,但利潤卻是暴增的。達音科有三單元、四單元和六單元的三款動鐵,三單元只賣800塊,六單元價格並不是翻倍,而是翻了5倍,直接飆升到4000價位。很容易理解,想買一條音質不錯的有線耳機,願意出800塊一點也不奇怪,但當價格到了3000以上,那基本用戶群就被過濾到只剩發燒友這一個種類了……
也就是說只收發燒友的錢,那成本、技術難度都不是問題了,往上面開價就是了。
這裡整理一下我要表達的意思。
Noble這樣一個做發燒耳機的廠家,做的主打音質犧牲各種主流功能的真無線耳機,只敢賣2450,是為了普通用戶開發的,而不是面向發燒友的,但它的音質毫無疑問是這個價位頂尖的,不出意外它也不會再去做更加貴的真無線耳機,因為用戶群已經從普通人變到了發燒友,那麼「收割」的手段就必須改一下路子,多出幾個單元耳機收割發燒友,它不香嗎?
那麼賣到2萬、3萬的普通傳統有線耳機,也一點也不奇怪了……他們不單單是針對發燒友,而是針對有錢的發燒友這個極小的市場,賺取極致的利潤。
那麼對於普通用戶,或者對音質有追求的玩家,確實1-2000的有線耳機就是天花板水平了,再往上,極限我覺得是5000價位,5000價位以上的耳機提升真的非常非常有限了……說句更難聽但很實在的話,你從黑黃鸝升級到銀黃鸝,可能是覺得升級明顯,但它也上不了天,不可能有大耳機的聽感……再考慮到這些產品去了二手市場恐怖的折價率……確實是「智商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