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好來院來得早」——急性心肌梗死合併室顫患者被成功搶救

原標題:「幸好來院來得早」——急性心肌梗死合併室顫患者被成功搶救

6月18日14點17分,我院急診科搶救室的警鈴響起:「有胸痛患者將送往蘇州高新區人民醫院,有心電圖上傳請協助診斷。」 值班醫師羅婧上前查看院前急救系統的螢幕,心電圖顯示是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羅婧馬上電話通知了心內科值班醫生並在醫院的胸痛中心群里傳輸了這份心電圖,「49歲男性,胸痛半小時,STEMI。」與此同時,院前急救醫師趙宏哲在群內告知已和患者進行初步談話。3分鐘後,患者到達搶救室,羅婧醫師立即下達醫囑:「接心電監護、吸氧、開通靜脈通路、抽血化驗。」

在護士執行上述醫囑時,羅婧向患者詢問:「痛多久了?感覺哪裡痛?」「半個小時吧。」患者楊先生摸了摸胸口正中央,又用右手指了指左上肢,「這邊胳膊也有點。」話音剛落,患者突然失去意識並開始抽搐、面色發紺、呼吸困難,羅婧愣了一秒隨即意識到,患者室顫了!抬頭一看心電監護儀證實了自己的猜測,她立刻開始胸外按壓並喊到:「快把除顫儀推來!」20秒後,除顫儀到位,第一次電除顫—繼續按壓—室顫—再次除顫—按壓—依然室顫—再次除顫—按壓,經過4次除顫後,患者終於恢復了竇性心律。

目睹了驚險的這一幕,患者妻子已經跪坐在地上哭泣,羅婧安撫家屬:「從鬼門關前回來了,幸好來醫院來得早。」 隨後,心內科介入與家屬談話手術事宜,14點50分,患者生命體徵平穩,在急診科醫護的護送下轉運至導管室開始急診PCI術,半小時後,患者手術成功,安返病房進行下一步治療。

急診科凌受毅主任介紹,心血管疾病至今依然是我國乃至全球的主要死亡原因,其中近一半是因為缺血性心臟病,即急性冠脈綜合徵,急性冠脈綜合徵分為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NSTEMI)和不穩定心絞痛(UA),該名患者即為第一種,且並發了室顫,極為危險——室顫一旦發生,1分鐘內沒有除顫則極易演變為心跳呼吸驟停,若3-4分鐘未得到有效的心肺復甦則發生猝死。

STEMI的治療目標是在入院後60-90分鐘內完成血管再灌注,首選治療措施為PCI(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而治療的成功率和長期預後,都與開始介入治療的時間息息相關,治療越早,拯救的心肌就越多,時間就是心肌、時間就是生命!

當今,心血管病的發病年齡逐步年輕化,吸煙、熬夜、肥胖、缺乏運動等不良生活習慣都在侵蝕著血管和健康,因此,日常生活中,建議大家常規進行年度體檢,並儘量避免上述危險因素,保持良好的作息和心態。如有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等慢性病,應嚴格遵醫囑服藥控制;當發作胸痛/胸悶/心慌等不適時,儘快趕往就近的醫院進行診療。症狀嚴重時,請撥打120,我院胸痛中心24小時待命,為健康保駕護航。(高新區人民醫院急診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