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河袈裟》我寫了十年,是我的口供、筆錄、悔過書。」作家李修文稱,「《山河袈裟》讓我覺得脫胎換骨」。
《山河袈裟》究竟是一部什麼書,竟然讓作家產生脫胎換骨之感?2017年伊始,李修文的首部散文集《山河袈裟》正式公開出版發行,2018年榮獲了第七屆魯迅文學獎散文雜文獎。
沒有跌宕起伏的劇情,一個個故事斷斷續續,《山河袈裟》卻有讓讀者一旦進來了,就不願再出去,或者無力再出去,即使它有疼痛感,這疼痛感愈發讓你感受到人性的真實。因為這些關乎熱血、關乎眼淚、關乎生死的文字,這些「煙火里的傳奇」,全都屬於那些現實生活中的行路人。
他的文字仿佛有一種魔力,能夠將讀者帶入到他所描述的世界中,讓人身臨其境地感受其中的情感與氛圍。
書中每一個故事背後的真實就像一個個小人物,有血有肉,豐滿至極:被大雪感動的一對老夫婦,電信局臨時工老路,黃河邊一群唱著歌謠的陌生弟兄,荒島上的倔強少年蓮生,把病房當成課堂的岳老師,地震後在祖父懷裡睡著的小女孩,一個失敗的小說家和剛剛辭職的醫藥銷售代表的15里夜路……作者帶著「聽夜的耳朵和看夜的眼睛」,細緻觀察著那些平凡人,那些人生中有過片刻交集的人,他們真實的悲歡離合。
他用盡筆墨記錄了世間普通人的情感和尊嚴,就是這些人:病危的孩子每天半夜裡偷偷溜出病房看月亮,囊中空空的陪護者們想盡了法子來互相救濟,被開除的房產經紀在地鐵里咽下了痛哭,郊區工廠的姑娘在工具機與搭訕之間不知何從。閱讀他的散文,你能體會到魯迅曾說過的「無窮的遠方、無數的人都與我有關」的精神與境界。
作者不僅是一位觀察者,更是一位參與者。他以第一人稱深入到這些小人物的內心世界,通過他們的故事和情感,展現了人性的複雜與矛盾。這些小人物或許身處困境,或許遭遇不幸,但他們從未放棄對生活的信仰和追求。他們的故事不僅是自己的故事,也是我們所有人的故事。
《山河袈裟》中,我們看到了人性的美好與脆弱,也更加珍惜自己所擁有的一切。讀過《山河袈裟》,讓我們看到,無論身處何種境遇,人性的光輝和溫暖永遠不會消失。
董全雲
(責編:李琳、溫文)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c1b9fbcf6570cfce25df62dbe72394c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