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天,《寄生蟲》真是掀起了一股熱潮。
連登三天熱搜榜,各路電影群都在蹲熟肉。
不過,這中間還有個小插曲。
就在6日晚,一個小字幕組本打算圈老粉半夜獨食熟肉,設置了10個問題,只有答對90分以上的才能入群看直播。
奈何《寄生蟲》熱度太高,影迷聞風而來,p圖造假成績單的有,因未被拉入群憤憤不平舉報的也有。
結果因為舉報,直播計劃還是泡湯了。
不過大概是因為國內會韓語的人才實在太多,第二天熟肉資源就滿天飛了。
而條姐刷完三遍《寄生蟲》後,發現這部片子還真值得好好聊聊。
不過鑒於該片的看點多在劇情反轉,屬性又是類型片。
一旦被劇透,觀影過程會索然無味。
所以條姐奉勸各位影迷,本篇文章劇透線以下的內容,更適合觀影后的朋友閱讀。
而條姐在評論《寄生蟲》之前,還是想先來聊聊奉俊昊這位導演。
一個類型片導演是如何征服坎城金棕櫚的?
要說奉俊昊,他絕對不屬於那種坎城一直以來,相對青睞的天才藝術型導演。
但他卻有一種獨特的商業性和類型片導演的特質。
而坎城電影節作為一個電影製作人與國際售片公司接洽的商業平台,近些年來似乎也在實驗由藝術向商業的轉型。
恰巧《寄生蟲》這樣的優秀商業類型片出現,得獎也就不難理解了。
說回奉俊昊的電影,尤其近年來,商業性和類型片已經變成他的標籤。
商業性就決定了影片的通俗易懂,比如2013年的《雪國列車》和2017年的《玉子》。
而今年的《寄生蟲》,條姐更是在第一遍啃生肉的時候,就已經通過導演嫻熟的畫面強調手法,看懂這部影片了。
至於反類型,則在奉俊昊前期作品中表現得更加明顯。
比如2003年的《殺人回憶》,作為一部犯罪懸疑片,奉俊昊打破了這類影片的傳統結尾,用案件真相來達到高潮。
整部片子愣是懸而不破,將懸疑進行到底。
2009年的《母親》,講述母親為入獄的智障兒子伸冤的故事,全片看似是在尋找真相,其實導演只是借這個故事的殼子,來表達母子之間的情感羈絆。
借一個略帶懸疑色彩的故事外殼,來表現不同主題,絕對是奉俊昊的拿手好戲。
《寄生蟲》也不例外,同樣是用一個故事來表達階級問題。
不過不同的是,十年過去了,奉俊昊的商業觸覺越發敏感。
他懂得什麼才是商業片觀眾的嗨點,劇本構思更加細膩,每個細節都經得起推敲和玩味。
另外配樂、對白、演員演技、剪輯節奏可以說接近完美。
這是一條劇透線。
以下內容適宜觀影后人群閱讀。
前面聊到奉俊昊這位導演的商業觸覺非常敏感。
那是因為他的影片都是經過精心設計的,以致每個細節都完全有的聊。
關於故事主題。
相信大家看完影片都能感覺出來,這部《寄生蟲》想要展現的就是社會中的階級問題。
影片細緻的設計出三個不同階級,分別是住別墅的富人階級(朴社長一家),住在半地下室的窮人階級(基澤一家),還有住在完全地下的最低階層(前女傭一家)。
他們之間形成一條鄙視鏈,富人嫌棄窮人的氣味。
窮人嫌棄猶如灶馬的地下室生物。
而地下室生物則會調侃朝鮮人。
這條鄙視鏈一旦形成,就註定了他們難以翻身的社會地位。
基澤一家可以輕易控制前女傭,失手殺害他們也不會有嚴重的後果。
因為螻蟻般的最底層,即便在這個社會中消失,也不會引起什麼轟動。
但前女傭的丈夫想要反殺基澤一家,便會是自毀的風險。
還有基澤殺害朴社長之後,便只能變成住在地下室的最低階層。
關於階級的深層理解。
如果這部影片僅僅是想表達階級固化,那和《雪國列車》相比,確實沒啥進步。
但《寄生蟲》卻反映了奉俊昊關於階級問題進一步的思考。
那就是窮人與富人之間的寄生關係,在這個社會中,窮人和富人其實是一種複雜的共生關係。
導演很機智的選擇了兩個互相有明確需求的家庭,基澤一家需要朴社長一家提供工作,填飽自己的肚子。
可朴社長一家同樣需要司機、管家、家教,才能過上所謂的富人生活。
別說什麼家傭不是必需品,富人不必寄生。
那是你沒看到,導演為什麼不選擇自給自足,住公寓的中產家庭。
因為富人這個階級一旦固化產生,他們對傭人或專業人士的需求就會變成必需品。
所以窮人和富人形成的這種相互影響的共生關係,才是他們之間產生矛盾的源頭。
比如基澤一家拚命想融入朴社長一家,但朴社長卻厭棄基澤踩過界。
關於象徵物。
石頭作為「權勢地位」的象徵,在影片中多次出現。
大雨後,基澤從水中撈起的是象徵榮譽的獎牌。
女兒基靜從水中搶救出濕透的象徵金錢的紙幣。
兒子基宇則從水中撈起象徵權勢的石頭。
原來基宇最看重的就是權勢,而這一設定也完全符合基宇的行為。
勾引富家女,會想殺人滅口來保住自己殘存的地位,因為往往追求權勢的人是最兇殘的。
結果卻被前女傭的丈夫用石頭反殺,何嘗不是一種諷刺?
最終只有他放下那塊巨石,才終於又過上了平靜的生活。
而影片中另一個象徵物就是窮人的氣味,氣味的濃度變化伴隨著基澤一家的反應,也是整部影片中一處驚艷的線索。
關於氣味的討論,在影片中出現三次。
第一次朴社長兒子察覺基澤一家身上的氣味相同,此時基澤一家的反應是生怕社長一家察覺出他們是一夥詐騙犯,卻沒有在意自己身上的氣味究竟是什麼。
第二次朴社長與妻子在做不可描述的事情,桌下聚集了三個人氣味變濃。
大雨後逃出社長家的基澤三人終於知道了,所謂的氣味就是窮人氣。
他們想回家通過洗澡去掉身上的氣味,但誰想當晚就睡進了大禮堂,身上的氣味更加濃烈。
第三次便是車上女主人的嫌棄和生日party上朴社長捏著鼻子去撿地上的車鑰匙。
氣味已經變成了一條不可逾越的鴻溝,它瞬間刺痛了看重榮譽的基澤。
所以基澤的激情殺人便不難理解了。
氣味的變化,就像一條線,牽引著劇情的進展,這一設置確實有意思。
再有就是關於技巧的運用。
奉俊昊真的很會進行視覺強調,看看這多次出現的窮人家與富人家的窗戶對比。
無論是從視野還是光線,觀眾很容易察覺到這種強烈的反差。
還有幾段交響曲的配樂,總能及時帶動觀眾情緒。
另外剪輯師的節奏感全程在線,劇情進展快而不亂,這才是大片的水準。
而一部類型片做到如此細緻專業的程度,確實難得。
當然《寄生蟲》這部影片也不是沒有缺點,刻意的套路過多,影片又沒有通過氛圍帶動,令觀眾忽視掉這些明顯的缺點。
想表達的思想也確實有點淺顯。
但條姐還是覺得,這枚金棕櫚獎盃沒給錯,因為這不僅是對奉俊昊《寄生蟲》的肯定,同時也是對整個韓國電影的表彰。
如果沒有工業化程度越來越強的韓國電影體系,光憑奉俊昊,《寄生蟲》絕對達不到現在的水準。
如果沒有韓國電影前輩的「光頭運動」,相信我們今天也很難看到奉俊昊、李滄東等一系列的大師。
所以這樣的《寄生蟲》,還有什麼不值得你二刷三刷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