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居》片段感想:面對親人離世或巨大失敗,我們怎樣走出悲傷?

2022-04-10     王宜電影解讀

原標題:《心居》片段感想:面對親人離世或巨大失敗,我們怎樣走出悲傷?

在電視劇《心居》中,馮曉琴和顧磊鬧了矛盾,她一氣之下想要離家出走。顧磊去追馮曉琴,兩人在推拉的過程中,顧磊不小心滾下樓梯,撞到放在樓梯間的玻璃上,當場身亡。

面對突如其來的意外,馮曉琴和顧磊的家人都傻了,他們好長時間才反應過來,陷入了巨大的哀傷之中。過了好久,才接受顧磊去世的現實。尤其是作為女主角的馮曉琴,給了她很多細節鏡頭。在這個過程中,馮曉琴的一系列反應也很貼合現實生活。

Elisabeth Kubler-Ross 博士是一位瑞士心理學家,她在1960年研究疑難雜症晚期病人時發現每個病人都要經過一個痛苦周期,並進行了總結。她認為,人們在彌留之際或者面臨巨大損失時,內心的悲傷通常會經歷五個比較明顯的階段:否認(失落) DENIAL 憤怒 ANGER 協商(迷茫) BARGAINING 沮喪(消極) DEPRESSION 接受 ACCEPTANCE

第一階段:否認。在這個階段,人們不敢相信已經發生的事情,他們試圖告訴自己:「不可能!這不是真的!」哪怕事實就在眼前,他們也拒絕承認,無法面對。常見的反應是震驚、呼吸急促、喉嚨緊繃、四肢無力、以及失去胃口等。

所以,當馮曉琴目睹顧磊身亡的時候,她瞪大了眼睛看著地上的顧磊,滿臉的震驚和不可思議,她不敢相信眼前的事實,她無法接受。海清把這個情緒細節詮釋得很到位,顯得更真實。

第二階段:憤怒。人們之所以憤怒,還是因為無法接受事實,很多人會藉此尋找替罪羊,他們不停地問:「為什麼會是這樣?是什麼原因導致的?應該怪誰?」他們恨自己的無能為力,恨自己沒有先見之明,恨與這件事有關的人和物。

造成顧磊去世的最直接的原因是馮曉琴,所以顧家人都怨她,顧磊的奶奶直接把馮曉琴推倒,並當著眾人責罵她。顧家的人在悲痛中相互安慰,卻把馮曉琴孤立在外。馮曉琴也恨,她恨顧清俞挑撥他們的夫妻關係,不然她不會氣得離家出走。她恨鄰居在公共樓道里放玻璃,不然顧磊不會死。他們都認為自己的是對的,他們的憤怒也是理所應當的。

第三階段:協商。也稱交涉、討價還價、講條件等。到了這個階段,人們的力氣被消耗得差不多了,甚至還有些迷茫。他們懇求、祈禱,願意傾其所有,只為換取事情的改變。他們希望時光可以倒流,希望一切回到從前。

馮曉琴之前最大的願望是希望能夠在上海有一套真正屬於自己的房子,她和顧磊的矛盾也是由此引發。顧磊離世後,她哭著說,自己寧願什麼都不要,只是希望顧磊活過來,他們還像以前一樣生活。

第四階段:沮喪。當人們發現無論怎麼做怎麼說,事情都無法改變時,也就意味著交涉失敗,此時會陷入消沉和絕望。這也是人們經歷失去所無法逃避的一個階段,也是非常艱難的一個階段,有的人可能幾個月甚至幾年都無法走出來。

在處理完顧磊的喪事之後,馮曉琴有一段時間就處在這種情緒當中。她的生活似乎失去了目標和意義,對一切都沒有興趣,終日坐在房間裡發獃和流淚,整個人如同木頭一般。顧磊的家人也是如此,除了哀傷難過,不知道該做什麼。

第五階段:接受。這是悲痛的最後一個階段,這個時候人們不得不承認自己的無能為力,於是選擇放手,最後接受事實。同時也意識到,生活需要繼續,自己一定要振作起來,開始有了動力。

馮曉琴很快從沮喪中走了出來,她開始像往常一樣買菜、做飯、做家務,照顧一家老小的生活。後來還接受別人的建議,找了一份送外賣的工作,雖然很辛苦,也會受些委屈,但是她成功走出了傷痛,勇敢面對現實,勇敢前行。

對每個人來說,無論是親人離世還是重大失去,都是令人難以接受的事情。而大部分人都可以順利走過這個階段,與現實和解。但是少數人會陷在前四個階段里,循環往復地體會到失去的傷痛,甚至無法正常生活。面對殘酷的現實,了解這五個階段及各階段的心理和行為表現,是幫助自己和協助他人療傷止痛的關鍵一步。

面對不幸,我們會悲痛,但我們也要學會從陰影中走出來,珍惜當下,好好生活。也許這麼做,才是對失去最好的告慰。

本文由「郭利方心理工作室」原創,歡迎關注、點贊、評論,文章謝絕轉載。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c13c9e680b3ac40aa9aa63fa6202ce9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