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語樂壇一百首歌曲背後的故事之《濤聲依舊》

2022-08-24     共品人間美食

原標題:華語樂壇一百首歌曲背後的故事之《濤聲依舊》

「月落烏啼總是千年風霜,濤聲依然看不見當初的夜晚。 1993年,歌手毛寧登上春晚舞台演唱這首《濤聲依舊》,瞬間風靡大江南北。

《濤聲依舊》由陳小奇作詞作曲,收錄於毛寧1993年發行的專輯《請讓我的情感留在你身邊》中。 1994年2月,該曲獲得首屆東方風雲榜十大金曲獎。

膾炙人口、經久不衰的這首歌,大多數人都將其理解為戀歌。 從歌詞的特徵來看,也確實像情歌,但表達相當含蓄優美。 全篇雖然沒有一個「愛你」,但充滿了深深的愛。 歌曲的成功之處在於迎合了中國人蘊藉豐富的審美傳統,可以說是中國流行音樂史上不可複製的經典之作。

但是,《濤聲依舊》這首曲子表現的主題只有愛嗎? 我覺得應該有他更深的含義。

陳小奇自己也表明,《濤聲依舊》的愛情故事本身只是表層結構,這首歌還有更深的內涵,那就是當時人們的文化困惑。

這首歌的創作靈感來自唐詩《楓橋夜泊》。 詩人張繼精準細膩地講述了一位客輪夜泊者觀察江南深秋夜景的感受,描繪出月落烏啼、霜天寒夜、江楓漁火、孤舟客等景象,有聲有色。 充分體現了張繼將的親家之情、國家之憂、亂世無依無靠之憂,流露出無比的憂懼和憂懼。

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國外各種思潮湧向中國,一時間,想天下的讀書人都感到迷茫、困惑。 「夜半之鐘」喚起有識之士對人生、生命、文化的哲學思考,未來的道路有待探索,但一定會有照亮未來的陽光。

這首歌又運用了衍化的手法。 歌詠的漁火、楓橋、鐘聲、客輪等風物成為歌手心中的美麗風景,這些物象交織而成的經典形象蔓延於現代意識下的文化情感。 歌曲中衍化的這種失落與懷舊相融合的文化情感,讓聽眾從歌曲中感受到了一些寂寞與惆悵。

歌曲的最後「這張舊船票,可以坐你的客船嗎? 」在給聽眾留下無限感嘆和想像的空間裡,有淡淡的後悔和淡淡的失落。 我們往往在曲子結束後,在深深的感嘆中懷念起自己所經歷的一切,思考人生的哲理。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c00a88c432e483edb871b412308f3c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