牢記做人的底線:凡事太盡,緣分勢必早盡

2019-12-01     漁樵耕讀看生活

人生在世,說話做事都是一門學問。如何把話說得透,如何把事做得好,並非易事。

生活中,說話做事很多時候需要我們看清形勢、掌握分寸,如何才能拿捏得准,這取決於個人的處理。

顯然,針對不同的人、不同的事,懂得知輕重、識進退,才能在社會中立於不敗之地。

01 做人的底線

常言道:「才不露盡、力不使盡」。社會大,變數大,風險大,沒有永遠的朋友,也沒有永遠的敵人,做人要學會用打」太極」的方式去為人處事,懂得給自己留點餘地,以備不時之需。

或許你身邊的朋友誰誰處事「八面玲瓏」,但你也要知道,不是每個人都能做的到。

對於周旋在複雜的人際關係之中的每個人來說,一條重要的底線是:「勢不可使盡,話不可說盡,福不可享盡,規矩不可行盡,凡事太盡,緣分勢必早盡。」


何解之意呢?

勢不可使盡:權力在手,三呼四喚,總有權盡的一天;乘勢而起,爭一時之龍鳳,總有勢盡災來的一刻。俗話說:「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真到山窮水盡時,後悔已晚。

話不可說盡:說話不可全說,留一點餘地,要明白「嗔火能燒功德林,惡語傷人六月寒。「

福不可受盡:金錢可以買到物質上的幸福,但它也是罪惡的來源。

規矩不可行盡:告誡我們如果只有下命令,唯我獨尊,卻不懂「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的道理,如何做到明察秋毫,紀律嚴格,但如果我們不講人情,我們往往會得到刻薄、忘恩的評價。


02 路留一步,味讓三分

凡事讓人一步,路自然就會有周旋的空間;做事放得寬一點,自然就有其中的樂趣。推而言之,通往成功的道路不可能是平坦的,我們應該學會在迂迴中前進。

給自己的腦海留有想像的空間,用美好的回憶裝扮自己;給自己的事業留有迴旋的空間,以便擁抱更多的機會。


錢鍾書是一位偉大的作家,他的一生相對平和,但他在寫《圍城》時卻也宭迫過一段時間。因為生活的窘迫,不得不辭退家中保姆,夫人楊絳開始料理家務。那時,生活可以說是「捲袖圍裙為口忙」。

當時,錢鍾書先生的學術手稿無人出價,於是他轉而寫小說掙錢養家。幸好,導演黃佐臨上演了兩場夫人楊絳的戲,並及時支付了報酬,幫助錢家渡過難關。

許多年後,在眾多投資者中,只有黃蜀芹獲得錢鍾書的許可,開拍電視劇《圍城》,這是因為她懷揣著父親黃佐臨一封信件的緣故。40多年前黃佐臨的義助,錢鍾書記憶猶新,最終以德報德。在人與人的交往過程中,也應該如此。

常言道:「做人留一線,日後好相見」,不要做事太絕,多給別人留點迴旋的空間。無論你的地位高低,只要你想融入社會和人群,就需要時刻得到別人的認可和肯定。

因此,我們應該考慮他人的感受,照顧對方的利益,把更多的機會留給他人,這等於給自己創造更多的機會。


世間百態,每個人都有犯錯誤的時候,如果不給別人一個改過自新的機會,殘酷的壓迫就會激化矛盾,造成不可彌補的局面。記住,肯定別人就是肯定自己,尊重別人就是尊重自己。

03 栽花不種刺,做事不做絕 

一位從留美歸國的碩士應聘到一家貿易公司工作。他有著良好的學術背景和能力。但是,當他聽有人提出了一些不太成熟的計劃或有人表現出不尊重的態度時,他總是會不客氣地責罵。

在他看來,這只是對這些事情的一種正確態度。是這些同事先犯錯誤,他只是在糾正他們的錯誤。然而,這種做法使他與同事越來越疏遠,沒有人願意與他合作。不久,他因為人際關係的壓力而選擇離開公司。


對別人寬容就是對自己寬容,給別人留下後路就是給自己留後路。


學會給別人留下餘地,你也會得到意想不到的機會和幫助。相反,凡事咄咄逼人 ,做任何做到不可彌補的局面,最終只會親自品嘗自己種下的苦果。只有當一個人知道如何進退,審時度勢,他才能在社會上進退有度,才能在人際交往中遊刃有餘。


人與人之間、物與物之間都有特定的情勢,這種情勢影響著彼此的利益,並形成一定的格局。要達到預期的效果,實現具體的目的,就必須用力恰到好處,否則過猶不及。


 古人有《六尺巷》美言:千里寄書為一牆,讓他三尺又何妨?

做人何必針鋒相對,即使一個人再嚴厲,也不能失去做人做事的分寸。因為傷害別人就意味著傷害自己,畢竟,給別人留條路就是給自己留條路。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bzFbxG4BMH2_cNUgzRg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