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全球營養報告》顯示,胖人的營養不良問題,比瘦人更嚴重。很多人看到這個報告結果表示很驚訝。
2017年,在由國家衛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疾控局、宣傳司,中國健康教育中心,中國記協聯合發起的「中國健康知識傳播激勵計劃(全盤營養)」 的項目中,中國疾控中心營養與健康所所長丁鋼強在發布會上也指出,肥胖其實是營養不良。
很多人認為:瘦=營養不良,胖=營養過剩。可見這是誤解。
肥胖是由於不全面的營養素攝入導致的隱性飢餓。隱性飢餓是指機體由於營養不平衡或者缺乏某種維生素及人體必需的礦物質,同時又存在其他營養成分過度攝入,從而產生隱蔽性營養需求的飢餓症狀。
在這個時候很多人可能還會有一個疑問:我每天都吃得挺多啊,怎麼會營養不良呢?是營養過剩才對啊!
人體必需營養素將近50種,而發胖是因為碳水化合物和脂肪攝入過多,其他營養素缺乏,從而出現的營養不均衡引起的營養不良。
也就是說能量過剩 ≠ 營養過剩。肥胖是因為能量過剩,飲食結構不合理,缺乏營養素,而不是營養過剩。
研究發現,肥胖和某些維生素、礦物質的缺乏相關。缺少維生素A容易引起腸胃及泌尿系統感染,甚至影響生殖系統。缺少維生素B會降低碳水化合物及脂肪代謝,易肥胖。
脂肪分解的過程,是把脂肪剁成小片,然後再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排出體外,這就需要B族維生素幫忙。越胖的人,越需要攝入這些維生素。
維生素C能合成肉鹼,促進脂肪代謝,加速脂肪的分解和燃燒。維生素D是人體製造瘦素所必需的,瘦素是一種可控制人食慾的激素。它會使人在進餐後產生吃飽的感覺,從而防止過度進食。
缺乏維生素E,會降低人體基礎代謝率。補鈣可以減少脂肪的沉澱,還能激活分解脂肪需要的酶。
魚油可以分解消化甘油三酯,蝦青素可以幫助分解後的甘油三酯儘快代謝出體外。
蛋白質能幫助燃燒更多脂肪。攝入足夠的蛋白質能提高人體的新陳代謝率。蛋白質的分子質量比較大,在體內的代謝時間較長,能夠較長時間維持飽腹感,有利於管理飲食及卡路里的攝入量。還可抑制脂肪形成的荷爾蒙分泌。
營養不良時會加重肥胖,而肥胖會影響代謝,進入惡性循環。攝入的高糖食物會被轉化為脂肪,囤積起來;攝入的脂肪,不易被分解。
總的來說,肥胖病是由於長期能量攝入過多,超過機體能量消耗,體內多餘能量轉化為脂肪並過度積聚而引起的營養代謝失衡性疾病。
肥胖人群可千萬不要採用水果減肥、喝果汁減肥,甚至節食減肥等極端的減肥法。雖然剛開始時會減少一些體重,但同時也會減少肌肉,肝臟、心臟和血液里的血紅蛋白,還有頭髮和皮膚裡面的膠原蛋白等等。
容易出現抵抗力下降、全身乏力、皮膚黯淡鬆弛、貧血、閉經等情況。一旦恢復正常飲食,體重又很快反彈了。
想要減重的人群不妨仔細檢查一下自己的飲食結構中,碳水化合物和脂肪所占的比例。
碳水化合物指米飯、麵條、饅頭等。在減脂期,可以以蛋白粉或蔬譜粉代主食。蔬譜粉的GI值50,蛋白粉的GI值28,低糖且有飽腹感。
避免攝入含高糖(高GI)的碳水化合物。舉個例子:一碗飯含55.2克糖分,一塊面包含26.6克糖分。攝入大量糖分會迅速引起血糖升高,在合成肌糖原和肝糖元之後,剩餘的就被化合為脂肪囤積起來了。除了長胖,糖還會引起炎症反應、引發痘痘和身體衰老。
還要避免大量食用含糖量高的水果,比如,西瓜、香蕉。每100克香蕉含糖12克,而且一根的香蕉碳水化合物含量為40g,熱量很高。
在減重期間,要正確地對待油脂。控制油脂的攝入量,選擇攝入優質的脂肪,才能更健康地減肥。在吃蔬菜時可以加一點姜或加一點麻油、橄欖油。在餐後半小時可以服用深海魚油,有益於眼睛、大腦、心臟和血管健康。
調整飲食結構,保障營養均衡,配合適當的運動,注意微量元素的補充,通過科學減重養成易瘦體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