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之巨匠,一代巨擘,雄渾蒼重,影響深遠——傅抱石

2019-07-02     書畫名家賞鑒

「書畫名家賞鑒」誠請您的添加關注,感謝您的支持轉發!!!祝吉祥、順意!!!

傅抱石(1904~1965),原名長生、瑞麟,號抱石齋主人。生於江西南昌,祖籍江西新余。現代畫家。1960年8月,他當選為全國文聯委員和中國美術家協會副主席。9月,美協江蘇分會成立,他又當選為主席,同時還當選為江蘇省書法印章研究會副會長。此時,傅抱石在中國現代繪畫史上的地位已經完全確立。

傅抱石早年曾留學日本,回國後執教於中央大學。1949年後曾任南京師範學院教授、江蘇國畫院院長等職。擅畫山水,中年創為"抱石皴",筆致放逸,氣勢豪放,尤擅作泉瀑雨霧之景;晚年多作大幅,氣魄雄健,具有強烈的時代感。人物畫多作仕女、高士,形象高古。著有《中國古代繪畫之研究》《中國繪畫變遷史綱》等。

1921年他以第一名免試升入省立第一師範。其時他在治印之餘開始讀一些古代畫史畫論,尤其是看到石濤的「我用我法」頓開茅塞,他更欣賞石濤「搜盡奇峰打草稿」的思想。

1926年,傅抱石從省立第一師範畢業,並留校任教於附小。他又開始了《摹印學》的寫作,把自己多年來治印的體會融於其中。顯然,傅抱石對史論的興趣,為他未來在繪畫上的成就奠定了厚實的基礎,表明了他藝術人生中的一個顯著的特色。

1929年,傅抱石為編寫教學講義又完成了《中國繪畫變遷史綱》一書。在主本書里,傅抱石提出了「研究中國繪畫的三大要素——人品、學部、天才」,還提出了「提高中國繪畫的價值」和「增進中國繪畫對於世界貢獻的動力及信仰」的思想,反映了他對於中國藝術的一些獨特的思考。一個偶然的機會,傅抱石結識了中央大學藝術系教授 徐悲鴻,在他的鼎力推薦下,傅抱石獲得了公派赴日留學的機會。

抗戰爆發之後,傅抱石應郭沫若之邀,於1939年傅氏攜全家遷往重慶,寓居沙坪壩金剛坡下,直至抗戰結束,這一時期的傅抱石,全力以赴投入藝術創作和藝術教學。並利用這一時機,創立了自己的畫風。這一時期的作品,皆會題署「重慶西郊金剛坡下寫」的字樣。

1944年傅抱石以詩聖杜甫的代表作樂府詩《麗人行》為題,創作了世紀名作《麗人行》。徐悲鴻贊此「乃聲色靈肉之大交響」,一語點出此畫真諦。後 張大千題此畫:「開千年來未有奇,真聖手也。色勒衣帶如唐代線刻,令老遲(陳老蓮)所作亦當檢衽。」作品表現了楊貴妃家族三月三外出郊遊時的盛況,「長安水邊多麗人」,「態濃真遠淑且真」,反映了君王的昏庸和時政腐敗。無疑,傅抱石此時此地的表現,所指是顯而易見的。

傅抱石重慶時期的人物畫以形求神,刻意表現人物的內在氣質,雖亂頭粗服,而矜持恬靜。表現金剛坡下、成渝道上的秀美景色,反映巴山夜雨的情景意趣,成了傅抱石這一時期的山水畫創作的主題。

他繼承宋畫的宏偉章法,取法元人的水墨逸趣,暢寫冊水之神情。而他的畫法也一變傳統的各種皴法,用散鋒亂筆表現山石的結構,形成了獨特的「抱石皴」。這種皴法以氣取勢,磅礴多姿,自然天成,也了傅抱石「打破筆墨約束的第一法門」。

傅抱石畫人物畫喜歡用宣紙,山水畫喜歡用皮紙。但是在1938年以前,無論是人物畫還是山水畫都是用宣紙的。1938年至1946年,由於傅先生在四川,宣紙極難購買,貴州皮紙則到處可購到。這種紙質地粗糙,色赭黃,但對墨色反映還有可取之處,所以這一時期畫人物的老人和山水常用貴州都勻縣出產的皮紙,畫仕女畫常用宣紙。

1946年傅抱石由四川返回南京,帶回大量這種皮紙,故在1950年之前,在南京畫的山水作品亦都是用這種皮紙畫的。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期,傅抱石在浙江購得溫州出產的四尺手工皮紙,所以這個時期大量作品都是溫州皮紙繪成。傅先生喜歡用皮紙在皮紙的反面作畫。獲得的,這是鑑別傅抱石作品真偽的重要依據之一。

還有傅先生作畫時對紙從不揉搓,揉過紙的傅抱石作品皆為偽作。

1956年傅抱石從北京榮寶齋用巨資購得乾隆丈二匹宣紙和乾隆皮紙,乾隆皮紙又分兩種,一種是幅面17厘米×78厘米,簾寬4厘米,紙質純凈、色黃,紙面光潔,墨色反映極佳;另一種是幅面為丈六匹,480厘米×140厘米,簾寬1厘米,色黃,質地一般,墨色反映尚佳,常用作巨幅創作。60年代傅抱石作畫用紙幾乎都是用這種乾隆宣紙和乾隆皮紙。

根據傅抱石不同時期所用的紙張,特別是貴州皮紙、乾隆宣紙、乾隆皮紙,現代偽造者是無法

1949年傅抱石開始研究毛澤東的詩詞,並用他那慣用的表現文學作品的方法,那獨特的「抱石皴」,那改良石濤的樹的畫法,都表明了傅抱石創作毛澤東詩意畫的始初,點明了一個新的符合時代潮流的主題。其題材上的突破為他獲得了新生,也顯示了傅抱石的過人之處。在探索中變革,在變革中探索,是傅抱石50年代創作的主旋律。

他以毛澤東詩意或毛澤東詩詞中提到的重大的歷史事件作為新題材,突破了傳統題材的束縛,同時在繪畫技法上探索新技法與新題材的結合,表現新生活的山水又向前推進了一步,那種古典的精神,已完全被一種現代的風情所替代。

1958年,傅抱石的個人畫集《傅抱石畫集》出版,郭沫若為之作序,並在序中提出了「我國繪畫,南北有二石。北石即齊白石,南石即傅抱石」。郭沫若還手書「南石齋」贈予傅抱石。而這本畫集的出版,也使傅抱石在中國畫壇上奠定了具有歷史意義的地位。

1960年9月,傅抱石率領「江蘇國畫工作團」開始了二萬三千里的旅行寫生,並由此推動了新山水畫在二十世紀中期的發展。

在長達三個月的旅行寫生期間,這批生長於「草長鶯飛」的江南畫家相繼走訪了河南、陝西、四川、湖北、湖南、廣東六個省的十幾個大中城市,瞻仰了革命聖地,參觀了祖國建設成就,遊覽了風光名勝,達到了「開眼界,擴胸襟,長知識和向兄弟省市畫家們學習」的目的。而對於傅抱石來說,此行的最大收穫就是確立了這樣的觀點——「思想變了,筆墨就不能不變」。二萬三千里的旅行寫生,將50年代初開始的以寫生帶動傳統國畫推陳出新的運動推向了一個歷史的高潮。

國畫大師 傅抱石先生是位博大精深的學者,畢生著述二百餘萬字,涉及文化的各方面。他對古典文學與藝術的研究是同步的,於文學中尤鍾情於詩,歷代佳作無不熟稔,體現在他的畫中。

大致有三重點:首先是他最崇仰的戰國時代愛國詩人屈原的《離騷》,心儀其品德情操,同情屈子「抱石懷沙」自沉汨羅江的悲壯結局,因而自號「抱石齋主人」,先生所作《九歌》圖早已斐聲遐邇。另一個重點是石濤。先生青年時期編著《石濤上人年譜》,從上人的生活到作品,考據精詳,故在藝術上受其影響也最深,且以石濤詩入畫,隨手拈來即成佳品。

作為重點中的重點,抱石先生取材最多的還是唐詩。

唐詩在創作的當時就深入民間,即至今日,歷朝士子必讀的《四書》幾乎塵封,但唐詩中的名篇卻依然孺子能背。

古代典藉中有關哲學、道德等內容能在一定條件下保存,而政治、社會的理論會隨著時代變化而被人淡忘,只有詩的藝術魅力卻永葆青春。

抱石先生對古人從深切理解達到思想感情的共鳴。筆者曾多次提到,先生「思接千載」(劉勰《文心雕龍》語),屈原、李白、杜甫、石濤等古人,不僅是他研究的對象,還成了摯友。

抱石先生以絕代天才與古人息息相通,使他筆下的人物不同於穿古裝的現代演員而是真正的古人。

弘揚中華文化經典,傳播中華書畫藝術.......

向歷代 藝術家致以崇高的敬意!!!!!!

————刊文編輯:朝海夫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blaIg2wBvvf6VcSZFRnW.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