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 溫州好多房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及時聯繫
今年以來,市區大部分地塊均出現3.0及以上的高容積率,較往年大大提升。高容積率有利於提高土地利用率、抑制「高低配」、拓展面積,城市重點區域設置超高層建築有利於提升城市形象。然而,高容積率也減少了樓市產品的豐富性,仍需因地制宜。
高容積率地塊頻出
日前,「旭輝」獲得溫州市濱江商務區桃花島片區T05-14a地塊,該地塊容積率達3.4,屬於相對較高的容積率。
同時,正在掛牌的溫州市甌海中心單元北片28-C-01地塊,近期也將地塊容積率從2.5上調至2.9。而今年以來,市區出讓的高容積率地塊比比皆是,低容積率不斷減少。
據省土地使用權網上交易系統的信息顯示,在市區今年以來出讓的商住、住宅地塊中,大部分地塊容積率均在2.8-3.7之間,而其中絕大部分地塊突破3.0,這在往年非常少見。
而這些地塊,建築高度往往控制在100米以內,從而帶來較高的建築密度。其中,一些沿江、沿河地塊,不需要為周邊建築預留樓間距,從而容積率不斷走高。
老港區地塊效果圖。
一些含超高層建築的綜合地塊,則容積率更高,如老港區二期地塊容積率達5.5,甌海中心區組合地塊容積率達4.76,林村地塊容積率達3.9。像這樣超高容積率地塊連續出讓的現象,此前幾乎從未出現過。
少數容積率低於2.8的商住、住宅地塊,往往位於三垟濕地、七都島、龍灣中心區等地,往往受生態環境、機場凈空區等影響,從而限制建築高度,以及降低容積率。當然,也有個別位於市中心的地塊,容積率較低,從而引發房企激烈爭奪。
抑制「高低配」樹形象
容積率是指一個小區的地上總建築面積與凈用地面積的比率。又稱建築面積毛密度。對於住戶來說,容積率直接涉及居住的舒適度。現行城市規劃法規體系下編制的各類居住用地的控制性詳細規劃,一般而言,多層住宅為0.8-1.2,小高層住宅為1.5-2.0,中高層住宅為1.8-2.5,高層住宅為2.4-4.5。
2015年前後,市區七都島、中央綠軸區域、濕地板塊等地出讓了一些地塊,容積率往往在1.8-2.5,與當前多數地塊相比,要低不少。在這些地塊中,大部分打造成「高低配」住宅,也有一部分打造為「剃平頭」的小高層、中高層住宅。
其中,「高低配」通過高層住宅「跑量」帶動銷售,從而以「洋房」獲取更多利潤空間,成為許多開發商熱衷的做法,但兩者過於懸殊的高度差對城市天際線帶來一些破壞,並在同一小區設置不同類型的住房,留下一些潛在矛盾。
高低配。
近兩年,為抑制「高低配」做法,市區出讓地塊往往設置住宅最低建築高度。同時,為提升城市形象,在甌江沿岸、甌海大道沿線等城市重要形象區域,設置超高層建築。在此情況下,地塊容積率不斷提升。
產品多樣性受限制
在容積率提升後,土地利用率得以大大提升,新盤的開發強度明顯加大。
在近期市區亮相的各大新盤中,「高低配」、純小高層住宅幾乎絕跡,普遍以30餘層的純高層小區出現。即使在七都島這樣主打中低密度的區域,近期亮相的華潤·金悅瀾灣2.4的容積率雖較市區絕大多數新盤都要低一些,但比起七都島前些年多數樓盤在1.8-2.2的容積率,仍高出不少。同時,在甌江沿岸、甌海大道沿線等地,超高層住宅也越來越多。
高容積率住宅。
近期正在看房的市民章先生表示,最近看了幾個樓盤,幾乎都是密密麻麻的高層建築,如「水泥森林」一般,感覺舒適度有限,要買必須買高樓層。
記者從市住建局商品房網上銷售系統了解到,在近期市區開盤的高層住宅新盤中,許多新盤的樓層相對較低的房源的銷售情況,確實不如高樓層區域房源,在高端新盤中尤為明顯。
事實上,前些年的樓盤往往存在拓展面積,經過二次改造,其實際容積率要遠遠高於地塊出讓時的容積率。如今,在高容積率的情況下,結合建築高度、綠化率等要素,拓展面積的空間也大大減少。
業內人士稱,今後地塊出讓時,應根據地塊所在區域的實際情況進行設置,城市重要形象區域可設置一些高容積率的超高層項目,而山邊、河邊、島嶼等建議適當降低容積率,控制建築高度,與周邊環境相協調,並豐富樓市產品。
更多原創深度爆文,請關注微信公眾號「樓市溫州」,獲取更多精彩內容!
微信公眾號:樓市溫州(id:loushiwenzhou),戳文末擴展連結跳轉原文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