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2022年最火基金經理你第一個會想到誰?是易方達的白酒「坤坤」,還是是諾安的半導體「蔡皇」?根據新年上熱搜次數統計,今年最火的基金經理是中歐的葛蘭女士。
但正如同前兩位「坤坤」變「菜坤」,「蔡皇」變「菜狗」一樣,葛蘭基金經理在投資者口中也從「醫藥女神」變成了「葛大媽」,這中間到底發生了什麼?我們從頭來講。
2020年,公募基金經理「諸神崛起」
葛蘭是清華大學工程物理學學士,美國西北大學生物醫學工程專業博士學位。畢業後便進入金融行業,先後在多家公司擔任研究員,2014年加入中歐基金從研究員做到基金經理。
和諾安的蔡嵩松的半導體博士一樣,葛蘭也是業內少有的具有醫學博士的基金經理,不少投資者因為其專業背景而選擇了其管理的醫療基金。
葛蘭沒有辜負投資者的期待,2019年,葛蘭管理的中歐醫療健康和中歐醫療創新分別上漲75.23%和26.11%,2020年,這兩隻基金分別進一步取得了98.85%和101.44%的收益。連續兩年的高額回報,葛蘭被投資者親切地稱作「醫藥女神」。
另外取得類似愛稱的還有易方達張坤「坤坤」,景順長城的劉彥春「春春」,諾安的蔡嵩松「蔡皇」等等,那是明星基金輩出的兩年,上面提到的幾位不僅收穫大量粉絲,旗下管理基金的規模更是前後突破千億量級,可謂是名利雙收。
與此同時出現的還有隨處可見的財商教育,90後和00後開始進入投資領域,不僅對「基金定投」「微笑曲線」「價值投資」等概念耳熟能詳,更是直接成為這些明星基金經理的忠實信徒,整體痴迷於被「神」帶上財富自由之路的美夢中。
2021年,諸神黃昏
2021年,市場風格從藍籌股向成長股轉移,前兩年大漲特漲的醫藥白酒大消費紛紛開始回撤,而新能源、金屬煤炭的行業迎來了春天。此前的明星基金因為體量太大難以掉頭,面對市場的風格轉換隻能選擇硬抗,旗下管理的基金這一年的收益幾乎全軍覆沒。
像葛蘭旗下管理的5隻基金,雖然管理規模不斷增長至千億級別,一度超越張坤成為「公募一姐」,但其旗下所管理的5隻基金均出現了虧損。
最大回撤甚至超過了30%,一時間網友開始在網上編排起針對葛蘭的段子。
有人說這輩子讓他花錢最多的不是女朋友而是葛蘭。。。
還有人稱如果家裡錢花不完,可以去買中歐葛蘭的基金。
投資者賠了錢,為了發泄情緒編段子指責基金經理其實是常有的事情,回撤起初,大多數人也是一邊罵一邊「抄底」。
但因為行情的持續低迷,不少投資者已經跌怕了或者無錢再補,網絡上的輿論逐漸開始朝著失控的方向前進。大量損失慘重的投資者開始針對葛蘭進行更嚴重的責難,有拿名字開諧音梗玩笑的。
也有求葛蘭「做個人」的。
也有人直接開始質疑葛蘭專業能力的
甚至還有投資者直言葛蘭就是在拿投資人的錢「豪賭」的
爭議、流言四起
與爭議相隨的便是針對葛蘭和中歐基金的各種流言,而投資者們受情緒影響,不少未經證實的留言最終演變成負面謠言。
比如月初網上有截圖信息說葛蘭管理的基金被大額贖回,相同的資金來源還在砸新能源、風光等綠電產業。
消息一經曝光,醫療和綠電板塊迅速被帶崩,中歐基金連忙出來發公告稱該消息不實,並對謠言保留追責的權利。但也有投資者追問今年葛蘭名下的基金被贖回多少,能否給出詳細數據,對於該問題,中歐基金表示拒絕回應。
有業內人士表示無風不起浪,基金收益不好,贖回肯定是有的,可能沒有400億那麼多,但具體要看季報的數據。
但顯然「粉絲」沒打算就這麼放過葛蘭,400億贖回的謠言還沒過去,葛蘭修產假的新聞又上了熱搜榜,有人爆料葛蘭已經在修產假回家了,無法有效的對管理的基金負責。
對此有知情人士表示,產假和行情只是正好趕上了而已,基金經理休產假屬於受法律保護的女性權益,不屬於基金公司必須透露的信息,但也有基金公司會選擇披露相關信息,主要還是看當事人意願。
但也因為提前沒有公布消息,現在由外界披露,有種泥巴掉到褲襠里,說不清楚的既視感。
越虧越買,最黑暗的時刻還沒過去
根據某基金銷售平台的數據,葛蘭管理的中歐醫療健康混合C雖然一年內巨虧37.9%,卻在1周內迎來了超30萬人購買,可見仍有不少人心中抱有希望。
而另一幫虧破防的人則在評論區中留下自己巨虧的截圖
最騷的事情也發生了,可能是因為爭議太大,支付寶竟然把葛蘭從暢銷榜單上下架了。。。
一時間引起各方對支付寶的征討,財新便直接發文直指支付寶涉嫌操縱銷售榜單。
此時也有人開始反思,究竟什麼算好的基金經理?難道必須要求基金經理只准掙錢不許虧錢麼?有人認為如果葛蘭像張坤那樣在高點限購,大額分紅,而不是僅僅贖回自己的份額。就算一個負責的基金經理。趁著產品漲勢好無限擴大規模,雖然掙到更多管理費,但輸了口碑。
針對近期的爭議,葛蘭和中歐基金決定自掏腰包買入鎖定三年,但已經很難贏回投資者的信任了。大多數投資者關心的還是基金什麼時候能漲回去。
對此,有業內人士表示,想葛蘭這種重倉單一行業的基金,尤其是有倉位下線的公募基金,微笑曲線的實現會被拉到更長的時間段內實現,尤其是對於葛蘭這種千億級規模而言更是如此。
原因便是當單一行業出現比較大的跌幅時,往往不僅是單純的情緒殺跌,有時候也面臨基本面的巨大變化,比如最極端的K12教培行業,就不太可能出現所謂的微笑曲線。
如果是放在醫療行業上,隨著帶量採購範圍的持續擴大,帶來了巨大的不確定性,市場無法確定現在的行為能否根本上解決醫保壓力。
而醫藥板塊下跌,如果能快速跌到位,風險也就出清了,但這一屆基民頭鐵的很,越跌越買,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拐點的到來。
正因如此,執掌混合基金,卻重倉單一賽道的基金經理才會面對如此多的非議,如果壓准了,就會被投資者捧上天,如果被投資者的吐沫所淹沒。
不少散戶也開始反思自己的投資行為,是否該選擇具有廣泛選股能力的基金經理呢?但買這種基金經理的產品和買指數基金又有什麼區別呢?這是他們新面臨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