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宗「命案」、兩個瘋子將故事推向高潮,可它留下的遺憾不吐不快

2023-08-06     電影番茄

原標題:一宗「命案」、兩個瘋子將故事推向高潮,可它留下的遺憾不吐不快

2021年9月29日(辛丑年八月二十三),在香港某山頂墳場,一個男人正在「活埋」一名艷裝女郎。男人是大師許陽燊(林家棟 飾),他正在幫女郎美美姐(黃呈欣 飾)「渡劫」。

只要美美姐能夠埋在土裡渡過戌時,並將寫著生辰八字的黃紙燒化,就能夠渡過死劫。

但大師手中的黃紙只燒到一半,卻突然天降大雨,將火澆滅;同時被埋在土中的美美姐也因為忍受不了破土而出,罵罵咧咧地一個人坐車回家。

但是,當美美姐回到她的住處——福和大廈7樓A,卻剛好撞上正要轉身離開的雨夜屠夫(陳湛文 飾)……已經想方設法化解的劫難,最終功虧一簣,命運似乎無法改變。

而從後趕到的大師、送外賣走錯樓層的外賣仔少東(楊樂文 飾)、聞訊趕來的警察老差骨(吳廷燁 飾)、美美姐的鄰居祖小姐(伍詠詩 飾),他們的命運也因為這宗命案而交織在了一起。

這是在第73屆柏林國際電影節特別展映單元上亮相的電影《命案》的開場片段。該片集合了港人熱衷的奇案和靈異元素,且《命案》又是一部帶著明顯「宿命論」風格的銀河電影,因此吸引了大批「銀河擁躉」。

電影在IMDB上的評分只有6.9分,但在豆瓣上卻打上7.3的分數,可見《命案》作為銀河電影,得到了不少內地影迷的支持。

單看這個「渡劫」的開場,確實噱頭十足,牢牢抓住觀眾的興趣點,讓你能夠懷著好奇心繼續往下看。

但隨著劇情的推進,觀影過程卻讓人有些不耐,雖然最後有一個光明的結局,可這部低成本港片也留下了不少遺憾,讓人不吐不快。

一、電影開頭高能生猛,但「宿命論」題材早已過時

電影由一宗「命案」引入,開頭的15分鐘劇情生猛‬,非常抓人眼球。

租住福和大廈的女郎美美姐被「雨夜屠夫」殺害,除了倉促逃離的「雨夜屠夫」之外,目睹兇案現場的一共有4個人:

大師;

外賣仔少東;

警察老差骨;

以及,鄰居祖小姐。

電影設定這幾個人都是「有故事的人」,不同的經歷成了左右他們想法的包袱,而這宗命案又將他們的命運糾纏在了一起。

外賣仔少東是附近「好到底面家」老闆的小兒子,天生帶有暴力傾向,小時候因玩刀片讓姐姐毀容,成年後又因虐貓被捕入獄。

而看到命案現場的一大灘血,則勾起了外賣仔深藏內心的嗜殺本性,他開始發瘋自虐,變得異常瘋狂。

就連外賣仔的家人,都認為他已無藥可救,希望他早點被警察再抓進去。

出沒於這一帶的老差骨,是曾經親手將外賣仔抓入獄中的警察,也是外賣仔的剋星。

他認為外賣仔註定還會犯罪,且會栽在自己手裡,因此一直十分留意外賣仔的動向,希望能再次親手將其抓捕。

而大師則算出外賣仔未來會因殺人被捕,但他是個同理心爆棚的人,他相信可以用自己的方式去幫助外賣仔,引導其改變命運。

為此,大師為外賣仔改祖墳、換住處,又教他做善事,希望能喚醒他心中的良知。

與此同時,大師也給祖小姐指出她容易因財招禍,且近期將遭遇一場大劫。為幫助祖小姐渡劫,大師在她的住處門上安了鏡子,又給了她一堆法器。

其後祖小姐中了彩票,果然引來血光之災,被雨夜屠夫追殺。在搏鬥中,祖小姐用大師給她的紫水晶重傷屠夫,但她自己也被屠夫刺傷,兩人之後都因失血過多雙雙斃命。

明明預知到了兇險卻難逃死劫,祖小姐的死令大師深受打擊。

原來大師生於一個問題家庭,他的父母都是精神病人,這讓他一直感到自卑,認為自己也可能成為精神病人。

大師曾經錯失一段愛情,他的女朋友因感情問題而自殺,這令他背負上沉重的心理包袱,希望能通過幫別人渡劫來贖罪。

而外賣仔的病情也一直在惡化,他把目標鎖定在老差骨身上,一直想要找機會殺死老差骨。

一直執拗於依賴道術改變命運的大師,在對外賣仔的改造嘗試都宣告失效後,精神也出現了問題,表現出幻視幻聽的症狀,陷入精神分裂狀態。

老差骨想要抓住外賣仔,外賣仔想要殺死老差骨,唯一想要阻止這一切發生的大師又瘋掉了。

在宿命的安排下,一切努力和掙扎似乎都是徒勞,註定會發生的悲劇,到最後還是要發生。

熟悉銀河電影套路的網友想必知道,這就是銀河電影一貫的宿命論主題,也是銀河映像的一大特色。

銀河映像是杜琪峰的公司,杜琪峰於70年代出道,拍過《阿郎的故事》《審死官》《八星報喜》等賣座電影,但他有一顆不羈的心,總會往電影里添加些「私貨」。

1993年,正值香港電影市場空前繁榮的一年,杜琪峰先後拍了《東方三俠》《赤腳小子》《濟公》和《現代豪俠傳》4部電影。

雖然題材不同、風格各異,但都帶著杜琪峰喜歡的暗黑電影特色和宿命論主題,結果市場不接受。

其後杜琪峰用了一年的時間深入反思,決定自建公司,拍自己喜歡的電影,不再給別人打工。

其後我們才看到銀河映像出品的《十萬火急》《再見阿郎》《暗戰》《槍火》,一部比一部深沉,一部比一部黑暗。

這些電影都相當賣座,銀河映像也迅速崛起,成為當時香港電影市場的中流砥柱。

杜琪峰也成功帶出了一群風格與他保持一致的導演,本片的編劇游乃海和導演鄭保瑞,都是杜琪峰的門徒。

但現在是2023年,在這個信息化的時代,如果仍沉浸在宿命論的空殼中無法自拔,未免顯得「俗套」了。

更糟糕的是,為了營造出「天命難違」的氛圍,電影還用「五毛」特效打造出天昏地暗、日月無光的天象,讓人感覺非常廉價。

雖然電影有一個很吸引人的開頭,但並未將重心放在講好一個故事上,而是主題先行,沉浸在這種「宿命論」的小格局中,拍出來的作品完成度再高,也不過是一種自我滿足。

二、與《智齒》相比,《命案》明顯要差一大截

鄭保瑞導演曾在內地拍過《西遊記》三部曲,因《西遊記3:女兒國》僅收穫7.27億元票房,這個IP陷入停擺。

之後他回到香港,2021年與林家棟合作的《智齒》拿下金像獎14項提名,收穫最佳編劇、最佳女主角和最佳攝影3項大獎。

因此兩人再次合作,推出題材相似的《命案》,還先後拿到柏林電影節和香港國際電影節上放映,希望複製《智齒》的好成績。

但《命案》明顯要差《智齒》一大截,鄭保瑞的野心也只是一廂情願。

《智齒》改編自人氣作家雷米的同名中篇小說,講述兩名刑警追蹤一個連環殺手的故事。雷米小說風格冷峻寫實,字裡行間透出的人文關懷又沁入心扉,這些特點灌注到電影中,使《智齒》顯得與眾不同。

《命案》則是游乃海與李春暉兩人創作的劇本,沒有小說做底子,更加的「放飛自我」。

按照林家棟的說法,在拍戲時,他從來沒有拿到過一個完整的劇本,所有拍攝內容都是在拍攝之前才定稿,包括片中那場念經的戲,也是在前一天晚上11點多才拿到劇本。

也就是說,《命案》就是想到哪拍到哪,「拼湊」出來的電影。

這種拍攝手法,在香港電影中並不少見,也是一些港片創作者的通病。試問一部連完整劇本都沒寫出來的電影,又如何能夠做到認真講好一個故事呢?

《智齒》雖是一部風格化極重的電影,全片都採用黑白影像,撲面而來的雨水、泥濘和垃圾堆,都在考驗觀眾的忍耐力。

但它的內核,仍然是一個寫實的刑偵故事,雷米紮實的寫作功力,賦予電影一條層層推進的故事發展線。

《命案》則看起來是走一步算一步,電影中加入了很多香港社會特有的元素,而在電影中安排大師許陽燊這個角色,想必也是為了吸引更多本土觀眾。

而為了讓電影更接地氣,片中又加入了雨夜屠夫一角,由近年來人氣很高的陳湛文飾演,這個人物的出處要追溯到20世紀90年代。

「雨夜屠夫案」發生於1982年,是香港開埠以來的「十大奇案」之一。

1982年2月,香港警方在沙田的城門河發現女性殘肢,經過近半年調查,直到同年8月才抓住殺人兇手——27歲的計程車司機林過雲。

林過雲因童年不幸導致心理變態,涉嫌先後殺害4名夜歸女子,由於他喜歡選擇在下雨天的晚上作案,且會戴著口罩隱藏本來面目,被香港人冠以「雨夜屠夫」的稱號。

陳湛文在電影中的扮相,與傳說中的「雨夜屠夫」如出一轍,也戴著標誌性的口罩,身材也和林過雲一樣消瘦,看外表顯得很斯文。他是首次扮演「變態」殺手角色,雖然出場時間不多,但雨夜屠夫的斯文外表和殺人時的兇殘,都表現得很好。

如果電影圍繞這個經典案子來打造,也許還能夠講出一個好故事,可惜「雨夜屠夫案」也只是被當作一條支線來處理。

電影故事的重心並沒有放在這個角色上,也浪費了陳湛文的演技。

雖然糅合了這麼多元素,卻未能提煉出一條經得起推敲的主線。故事的重心被放在大師與外賣仔兩人身上,大部分時間都是兩個瘋瘋顛顛的人在玩「過家家」,顯得冗長而毫無章法,極度考驗觀眾的耐心。

相比《智齒》中的刑警展哥,《命案》中的大師給予林家棟更多發揮的空間,他的表演也貫穿電影始終。但受限於劇本,大師這個人物,並沒有《智齒》中的展哥那樣討喜。

大師不僅心理不正常,行為也缺乏邏輯。

比如:在片中他為了抑制外賣仔想要殺人的衝動,竟想到潛入醫院的殮房,找那些冰凍的屍體出來做法,借所謂的「上身」來控制外賣仔的身體。

且不說這種「上身」的老套路是否能奏效,如此行為本身就是一種犯罪。在一部2023年的香港電影中,竟然還出現如此「法盲」且經不起推敲的橋段,簡直在侮辱觀眾的智商。

因此,即使林家棟的表演再賣力,大師這個角色都很難讓人產生好感。且電影也沒有針對這個人物進行挖掘和塑造,林家棟手舞足蹈的表演只是流於表面。

三、一部《命案》,將香港電影人的「尬點」揭露了出來

鄭保瑞說,《命案》是他導演生涯至今打造的第一部勵志電影。雖然故事主題遵循銀河電影「宿命論」的那一套,電影的結局卻是光明的。

大師在一次次失敗的打擊下,分裂出了兩個人格:

一個是他原本善良的大師人格;另一個是一心想要殺掉老差骨的殺手人格。他把老差骨和外賣仔都帶到自己所住的天台上,逼迫外賣仔殺掉老差骨。

但外賣仔最終選擇「做個好人」,他控制住自己的心魔,又阻止大師犯罪,救下了老差骨。

電影試圖告訴觀眾,不要以為「一切皆是命,半點不由人」,只要選擇理智,控制自己的行為,就能找到出路。

這是《命案》這部電影的反套路主題,也是唯一可取的地方。但這個看似深奧的「大道理」,其實再淺白不過了,早在先秦時期的《逸周書》里,古人就跟我們說「人定勝天」,只要肯努力,就能改變命運。

香港電影至今還拿這種膚淺的「心靈雞湯」式道理來做文章,簡直就是把觀眾當小學生來教育。

且該片命題先行——並不是精心打造劇本,寫出一個好故事再來拍攝;而是先確定一個框架,再往裡面填充內容,走一步算一步,七拼八湊寫出故事,這樣的電影又如何能夠拍好。

其實內地電影市場,給香港電影人創造了很多發展的空間。一部分電影人北上,與內地電影公司合作,打造出一部部優秀的國產電影,在內地站穩了腳跟。

另一部分則是在香港,他們紮根本土,希望守住那一畝三分地,拍出仍然帶著香港本土風格的電影,維護「香港電影」這塊招牌。但這些年拍出的「本土創作」,卻大多顯得平庸,難有讓人眼前一亮的作品。

原因之一,是香港電影人的大量流失,而留下來的那些人有心無力,連創作出一個好劇本最起碼的要求都很難做到。

其二,是香港電影人沒有了從前的那種自信和從容,變得思維僵化、目光短淺且急功近利。還是拿《命案》來說,「宿命論」是銀河映像30年前就用到現在的老套路,而「人定勝天」四個字又有哪個不懂?

其實,《命案》反映出來的問題,將香港電影人的「尬點」揭露了出來。

香港電影人從某種程度上,仍沉浸在90年代引領亞洲電影潮流的優越感上。這種墨守成規和固步自封,已嚴重影響了香港電影的發展,使其越來越小眾,即使在本土能拿到不錯的票房成績,到了內地也賣不動。

今年的《斷網》《別叫我「賭神」》《掃毒3》的票房,更是一部比一部「慘烈」。

放眼整個東亞地區,日本、韓國和泰國的電影,都在走向國際化;而我們內地的公司,也打造出《長津湖》《流浪地球2》《封神》這種工業化水準極高的電影。

可以看出,大家都在發展,但香港電影仍在原地踏步。

茄哥真心希望這種現象不要再繼續,香港電影人能夠放下架子,認真寫好故事,精雕細琢打造出好的作品,這樣才能保住「香港電影」這塊招牌,讓我們看到像以前那樣的優秀作品。

(電影爛番茄編輯部:熱血丹心)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bf864f44939674503d26cd1fe14b8be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