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光明日報近期都點名了誰?

2022-04-19     傳媒大眼

原標題:人民日報、光明日報近期都點名了誰?

近期,人民日報、光明日報對部分文娛現象進行了表揚和批評,CMNC-傳媒大眼綜合如下。

來源CMNC-傳媒大眼綜合

紅榜

劇集受海外市場青睞 合作方式多元化

國產影視劇加快走出去(文化市場新觀察)

《 人民日報 》( 2022年04月13日 第12版)

長期以來,國產影視劇「出海」的主角一直是古裝劇,從《甄嬛傳》《琅琊榜》到《長安十二時辰》,海外市場上中國古裝劇的熱度不減。但這一局面正在被一系列優秀現實題材劇作的海外表現打破,現實題材劇分量逐年增加,呈現出題材多樣化、類型多元化的趨勢。過去,銷售播映權是國產影視劇走出去最主要的方式,而最近幾年,國產影視劇和海外市場機構合作的方式也在悄然發生變化。

《中國》:影像做史的別樣表達

《光明日報》( 2022年04月13日15版)

《中國》第一季更多著墨於追溯中國思想源流與儒家道統的發展壯大,第二季更強調了中國文脈不斷。詩詞、文學、繪畫、戲劇的傳承與光大占了相當的篇幅。思想傳承、文脈不斷、文明演進,正是有了這樣的精神內核,《中國》這部紀錄片在看似隨性大開大合、大取大舍的構架中,形散神聚,鑑古知今,學史明智,看中國人如何篳路藍縷,又是如何以啟山林。

《一代洪商》:天下商道與家國情懷

《光明日報》( 2022年04月06日15版

從小作坊到大產業,從洪江城走向全世界,從尋常商賈變成國之大商,《一代洪商》體現了洪商的發展歷程,也弘揚了中國商人的天下情懷。無論時代如何變遷,洪商凝聚的這種「以義致利,經緯天下」的精神與文化都值得弘揚。這是天下洪商曆久彌新的永恆價值,也是增強中國文化自信、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注入的精神動力。

家長里短道不盡社區溫暖

《光明日報》( 2022年04月06日15版)

電視劇《春天裡的人們》並未滿足於刻畫徐盈盈為代表的基層社區工作者的「勤政」和「能政」,而是結合他們在工作中遇到的突發事件和具體問題,用現實主義的創作理念反映當下社會急速發展中出現的一些新問題。例如,針對劇中經營服裝的電商姑娘,社區工作者並未因房東和居民的投訴,就簡單地將她趕出社區,而是耐心了解各方訴求,最終找到合理解決方案。

青年人與短視頻的關係未必是「沉迷」

《光明日報》( 2022年04月13日 02版)

經過數年沉澱,一批在短視頻風潮中成長起來的年青人,也逐漸在各自領域深耕創新,以視頻之名,吹起一陣清新之風。「X世代看文字、Y世代看圖片、Z世代看視頻」,表達載體躍遷的背後,不變的是對高質量內容與傳播影響力的需求。在娛樂似乎成為「眾聲喧譁」中分貝最高的一支時,青年群體的短視頻實踐依然讓我們看到了專注與創新的力量。

黑榜

經典IP不是翻拍的「護身符」

《光明日報》( 2022年04月07日02版)

平心而論,相對於完全原創的作品,經典IP的翻拍自有其不可取代的便利。完整的故事框架、成熟的敘事模式、現成的人物形象,都為翻拍提供了劇本和影像基礎;經典IP有較高的知名度,具有良好的受眾基礎,容易引發觀眾的集體懷舊,可謂自帶粉絲和流量;一些由原班人馬參與製作的翻拍電影,其關注度會更高。經典IP的翻拍,似乎一起步就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然而,看似省力的經典翻拍,卻成為網絡電影「翻車」的重災區,與觀眾的期待相去甚遠。

莫讓低俗成為網絡直播標籤

《光明日報》( 2022年04月18日02版)

縱觀這些無所不用其極的低俗直播,一無任何營養。二無任何價值。三無任何前景。事實上,網絡直播本質而言是一種「眼球經濟」,極具效仿意味和引導效應。如果本該洋溢正能量、傳播真善美的鏡頭,總是上演污言穢語、頻頻打擦邊球,那麼長此以往不僅會阻礙直播行業的健康發展,也在侵蝕風清氣正的環境。無論是著眼當前還是放眼未來,只有正氣不衰,才能人氣不減。這麼樸素的道理,網絡主播們該補上這一課了。

愛情劇不能失真心少溫度

《光明日報》( 2022年04月06日15版)

愛情劇不僅僅是單純的文化消費產品,更是展現中國人倫情感、道德規範、審美情趣的文藝作品。隨著時代變遷,觀眾對於愛情劇的審美要求不斷提升。新時代愛情劇創作也要跟上時代,進一步提升閱讀社會、闡釋情感的能力,在主旨意蘊上注入時代精神,在藝術表達上大膽創新,塑造獨具魅力的典型人物形象,展現積極健康的愛情觀,做到藝術性與商業性結合,溫暖人、感染人、引導人。

秀場直播:莫讓「錢途」毀「前途」

任孟山《光明日報》( 2022年04月13日15版)

在浮躁心態影響下,在經濟利益的誘惑下,部分主播、機構與平台在秀場直播中宣揚拜金主義、美化暴力、性暗示、軟色情、炫富、攀比、賣慘、謾罵等低俗、庸俗與媚俗內容,來譁眾取寵,吸引眼球,賺取流量,收割粉絲,獲取暴利。凡此種種亂象,污染了網絡生態,敗壞了社會風氣,擾亂了受眾身心健康,不利於青少年的健康成長。還有部分從業者走歪門邪道,營造虛假人氣、虛假帶貨量、虛假流量,甚至以違規變現、偷稅漏稅、營銷詐騙等方式牟取不義之財。

影視營銷,回歸內容才能走得更遠

來源:人民日報評論

影視營銷是擴大影響、打開市場的有效途徑,但過度營銷甚至虛假營銷,不僅無益於影視作品傳播,還會擾亂市場秩序。出硬招,方能見實效。從五部門聯合印發《關於加強新時代文藝評論工作的指導意見》,強調「反對刷分控評等不良現象」,到中宣部推進文娛領域綜合治理工作,提出「打擊各種形式的流量造假行為」「嚴格各類熱搜榜單管理」,再到近日公布的#2022年清朗行動10大任務#,明確「堅決打擊通過僱傭水軍、惡意營銷等方式的非自然漲粉行為」,一系列舉措,正是要治營銷亂象、樹行業清風。

註:資料摘自人民日報、光明日報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bf0e6991043b2318c1162b135eb0f33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