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第二次青藏科考重要成果集中發布!然而,從青藏高原的變化情況來看,這對依賴或者說具有相關聯的國家來說,這並不是非常友好的。
所以,大家在看到這一份報告的時候,可能會有所擔憂未來的青藏高原。
不過,這裡需要率先說明的是,無論是青藏高原如何改變,都是與整個系統的轉變存在關係,這並不是單一的因子帶來的轉變,這究竟是怎麼回事,我主要就從青藏高原的氣候系統方面來講解。
青藏高原位於亞洲內陸高原,是中國最大、世界海拔最高的高原,被稱為「世界屋脊」、「第三極」,還有亞洲水塔之稱,整個青藏高原覆蓋面積非常廣泛。
所以,其影響力也非常巨大,包括中國西藏全部和青海、新疆、甘肅、四川、雲南的部分以及不丹、尼泊爾、印度、巴基斯坦、阿富汗、塔吉克、吉爾吉斯的部分或全部。
所以,簡單來說,青藏高原是覆蓋了8個國家,然而,這些年來,青藏高原的局面,的確也帶來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在我國幾次的科考之中,其實都找到了青藏高原的一些轉變,而最為關鍵的轉變之一——無非就是在氣候變化之下,青藏高原區域的環境也發生了改變。
這個的確沒有辦法,青藏高原作為地球的一部分,只要地球的氣候系統發生了轉變,那青藏高原肯定也會改變。
最為典型無非就是全球變暖,全球變暖的加劇導致了青藏高原的加劇轉變。根據2024年6月德國《地球系統科學數據》雜誌發表研究指出,超過50名全球知名科學家警告,全球變暖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加快,主要原因包括溫室氣體排放量創新高。
沒錯,在2023年的時候,人類就創造了有史以來最熱的一年,其中2023年,人類活動導致全球平均氣溫較工業化前(1850年至1900年)水平上升1.31攝氏度;如果將厄爾尼諾等氣候現象也考慮在內,2023年全球平均氣溫較工業化前水平上升1.43攝氏度。
所以,這距離人類所說的「1.5度氣候臨界點」,就差0.07度了,如果看看2024年的整體氣候問題,說不定很大機率就會創造新的奇蹟,這或許就要看看下半年預計的拉尼娜現象,會如何發展了。
所以,青藏高原肯定也會隨著全球氣候變化的加劇而加劇。而這一次的第二次青藏科考重要成果之中,也呈現出了這個問題。
在全球變暖的情況之下,青藏高原的氣候暖濕化是明顯增強了,也就是因為這樣,導致了青藏高原失衡——亞洲水塔,確定失衡。
根據調查的結果數據顯示,亞洲水塔每年的水汽凈輸入量超過1萬億立方米,現階段亞洲水塔地表總儲水量超過10萬億立方米,約是黃河200年的徑流總量。
氣候暖濕化導致亞洲水塔失衡,既表現為冰川、積雪等固態水體快速減少與湖泊、河流等液態水體廣泛增加的固液「相態」失衡,也表現為內流區水資源增加與外流區水資源減少的空間分布失衡。
模型預估表明亞洲水塔21世紀將進入超暖濕階段,亞洲水塔失衡將進一步加劇,亞洲水塔整體供水能力增強,同時冰凍圈災害風險將進一步增大。
所以,青藏高原——亞洲水塔已經出現了明顯的改變。不過,這裡提到了冰川問題,也先給大家擴展一下。
其實此前我國已經公布過數據,那就是過去50年來,青藏高原及其相鄰地區冰川面積退縮了15%,高原多年凍土面積減少了16%,青藏高原大於1平方公里的湖泊數量從1081個增加到1236個。
湖泊面積從4萬平方公里增加到4.74萬平方公里,雅魯藏布江、印度河上游年徑流量呈增加趨勢,中亞阿姆河、錫爾河和塔里木河數十條支流徑流量增長更為顯著。
所以,這其實也能夠說明其青藏高原的暖濕化在加劇之中,這一點也是證實青藏高原失衡的情況,那麼,如果青藏高原繼續這種模式發展下去,那肯定不是什麼好事情。
而且,最為關鍵的是,在亞洲水塔失衡的過程之中,已經帶來了巨大的影響。
不過,在這裡所面臨的問題之下,還是要給大家說明一下,那就是並不是只有壞處,在努力之下,也是有好處出現的。
比如我國在實施青藏高原重大生態工程建設之下,對區域生態恢復產生了拐點,有正面影響,生態系統退化態勢得到了根本遏制,生態安全屏障功能呈現總體穩定向好態勢。
根據披露的數據顯示,第二次青藏科考揭示了過去15年青藏高原生態系統變化規律和整體趨好的態勢。優良等級草地和森林面積比例分別提高了6%和12%;水源涵養、土壤保持和防風固沙服務功能分別提升了1%、2%和70%;生態系統類型轉化比例低於1%。青藏高原生態系統服務功能逐步提升。
同時,草地和林地生態保護與建設工程實施面積分別達25萬平方千米和3萬平方千米,水土流失治理和土地沙化治理工程的實施面積分別達0.7萬平方千米和0.6萬平方千米。
所以,好處還是有的,但是我國在說明上也提到了是「區域」的拐點,而不是整個青藏高原的全面改變,這說明大家面對的青藏高原問題,也並沒有徹底的改變。
而且從已知的情況來看, 多個國家都已經嘗到了青藏高原變化之下帶來的「苦果」,這主要也是建立在青藏高原,冰川巨變之下等帶來的問題,
比如:2016年,阿汝冰川發生冰崩,崩塌方量為0.7億立方米,9位牧民及幾百頭牛羊因此失蹤。兩個月後,阿汝冰川再次冰崩,這次崩塌方量達到了1億立方米。
時隔兩年,2018年,雅魯藏布江下游米林縣加拉村附近的色東普溝連續兩次發生冰崩,進而形成碎屑流並堵塞雅魯藏布江,當地居民發現,江水突然漫到了自己家門口。
2021年,印度北部阿坎德邦就出現了冰川融化——冰湖帶來的嚴重後果,那就是一處冰川崩裂,從而引發雪崩,阿利根加河與阿勒格嫩達河出現罕見山洪,這些水源都是上游冰川等融化水堆積下來的,而大量洪水流入阿坎德邦大壩,致使大壩被洪水衝垮。
2022年,巴基斯坦遭遇歷史性的洪水,通過氣象的分析數據來看,這裡面也是與冰川的融化存在關係。在大規模冰融化之後,擾亂了巴基斯坦區域性的季節性氣候變化,最終引發了歷史性的雨水等等。
這些都說明了青藏高原變化之下,帶來的變化非常大,無論是印度,還是巴基斯坦等國都已經面臨到了青藏高原變化之下,帶來的苦果。
所以,這樣是中巴等8國面臨的難題,如果未來持續這樣下去,依賴,依靠青藏高原的國家,都將可能面臨更多的問題。
主要是全球變暖沒有得到改變,那麼青藏高原區域的轉變也會繼續,而且根據我國現階段的數據來看,其已經出現了失衡,那未來的趨勢就可能是加劇,所以,青藏高原的轉變並不是好事情。
現階段也只能期待人類可以改變地球氣候了,不然也就沒有別的辦法,讓地球處於穩定的狀態。
上面就給大家提到了一個點,那就是青藏高原是地球不可缺少的環節,地球的變化與它有關,而它的變化也將影響到地球的其他區域,而最為典型的影響,無非就是青藏高原對亞洲區域的影響最為巨大,其它的變化,會影響到東亞大氣環流和亞洲氣候。
其熱力作用主要表現為感熱加熱和潛熱釋放,造成高原及其鄰近地區氣流的上升或下沉運動,高原熱源的強度和分布不僅影響亞洲夏季風,也對南亞高壓等環流系統產生重要影響。
其次,由於青藏高原的存在,也對西風的發展存在一定轉變格局,引起大氣動力過程發生變化,其導致的氣流分支和急流影響東亞大氣環流。
西風氣流在流動過程中遇到高原,一部分被迫抬升穿越高原,另一部分在水平方向發生偏轉並繞高原南北邊緣而過。
所以,這也進一步改變了,青藏高原周邊區域的整體氣候模式,然而,當青藏高原這些氣候系統真的發生了徹底轉變之後,那這些氣候因子的轉變也肯定就會改變了。
此前有專家表示,如果沒有青藏高原,我國長江中下游地區可能是一片亞熱帶沙漠,我國的新疆地區會直接受到印度洋的暖濕氣流影響而降水豐富,西北地區將不會存在沙漠,黃土高原不會形成,世界其他地區的氣候都將會發生巨變。
所以,從這裡也可以看得出來,青藏高原的重要性是顯而易見的事實,這不僅關係到亞洲,也關係到整個地球的氣候系統。
沒錯,無論是從青藏高原這一塊區域的氣候來講,還是從給整個地球的氣候系統來講,其實人類都需要加速對全球氣候的改變,因為整個地球的氣候格局都在轉變之中,如果未來的氣候無法徹底改變,人類面對的各種極端性氣候更多,什麼高溫,降雨,風暴等發展,都會在世界各地呈現出來。
而且我相信很多人也看到了,就算是長期以來,非常平靜的南北極地區,都已經不平靜了,特別是北極圈之內,什麼野火, 冰川崩塌等等,都在出現,這也說明了氣候變化深入到世界各個角落。
所以,人類如果不進行改變氣候,在地球的任何一個區域,都難以生存下來,雖然人類開啟了所謂的「火星移民計劃」,在未來是一種發展趨勢。
但是從現階段來講,人類還沒有那個能力上去,火星就是一片荒蕪的,而且就算是進行火星改造,這也需要數百年的時間才可能有所改變,到時候人類才可以上去,而地球其實從氣候變化的趨勢來講,可能也等待不了那麼長的時間。
極端性氣候太多,對地球的生命危機加大了很多。
那麼,只有從當下維持好地球,讓地球變化,才有可能真正意義上的走向更遠,不然別說火星了,在極端性氣候增多之下,地球可能都沒有容身之地,如何談火星。
所以,大家要一起努力,多植樹造林,減少溫室氣體的排放,這樣才可能讓地球的環境變好,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在8月也才發布了預警。
那就是今年夏天全球各地受到極端天氣影響,7月份的極端高溫影響範圍達數億人,除高溫天氣外,全球氣候變化還帶來了颶風、強降雨、山火等自然災害,部分地區受氣候變化影響還出現了乾旱期延長、熱帶氣旋風力劇增等現象,氣候變化迫切需要世界各國共同應對。
所以,時間不等人,需要人類一起努力了,這就是大概的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