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獨,一種被發明的現代流行病?譯林出版社推出《孤獨傳》講述文明之疾的前世今生

2024-10-15     揚子晚報

打開聊天APP卻不知道該點開哪個對話框,伸出熙熙攘攘的街頭卻感覺「熱鬧是他們的,我什麼也沒有」,刷短視頻刷到手指僵硬、心靈空虛也停不下來——每個人或多或少都經歷過這樣的時刻。正如那個網絡熱帖「十個孤獨的瞬間」所說,從一個人逛超市到一個人做手術,孤獨有各種形態。原來,在我們尚未意識到的時候,孤獨就已經滲入我們生活的角角落落了。

然而,生活在孤獨中的我們,真的了解孤獨嗎?它到底是一種什麼樣的情感,我們應該怎麼面對它呢?《孤獨傳》回答的正是這些問題。

尋訪孤獨背後的隱秘歷史

《孤獨傳》作者、歷史學家費伊·邦德·艾伯蒂認為,在19世紀以前,孤獨並不存在,它是一種被發明的現代情感,同時也是一個有多層含義的概念。孤獨並非一成不變的「事物」,而是會隨著時間變化的靈物。從宗教的衰落到工業革命,再到數字革命以來社交媒體與線上社區的蓬勃興起,孤獨觀念的演變史,也是人類文明的發展史。理解孤獨如何「被發明」,有助於我們理解為何如今孤獨盛行。

《孤獨傳》融合了文學、哲學、社會學、心理學與經濟學等,力圖還原孤獨的隱秘歷史與複雜意涵。本書的每一章聚焦孤獨的某種形態,探究孤獨與個人和社會、情感和身體之間的關聯。艾伯蒂旁徵博引,梳理了19世紀至今的信件與日記、哲學文本、政治論述、醫學文獻等,研究了包括西爾維婭•普拉斯、維多利亞女王與維吉尼亞•伍爾夫等人的經歷,並分別探尋青少年、獨居者、老年人、無家可歸者等不同人群的孤獨體驗,重現文明之疾的前世今生。

讀完此書,評論家金雯驚訝地發現:「我們如此熟悉『孤獨』一詞,但不知道它的生命這麼短暫。直到19世紀初,人們才開始經常需要表達『因為沒有陪伴而心情低落』這個意思,在此之前,我們可能只在漂流孤島長久沒有人說話的魯濱孫這裡才能看到類似的情感。也就是說,19世紀以來的現代人都如同生活在孤島上一般岌岌可危。」

叩問人人心中的隱痛,直擊當下真實的生存困境。

孤獨是身體性的還是精神性的?孤獨是應該被享受還是應該被拯救?這些問題,每個人都能給出不同的答案。《孤獨傳》所講述的,就是歷史上出現的有關孤獨的觀念,以及孤獨與思想、身體、物品及地點發生關聯的不同方式,從更宏觀的角度,審視現代社會如何被孤獨改變。正如作家文珍所說:「讀罷此書,我們發現孤獨不光是真實的匱乏,更是由世俗婚戀觀、性別刻板印象、階級年齡差和社交媒體共同豢養的巨大矛盾體。本書通過諸多案例具體而微地刻畫出這樣一隻怪物的面貌,再試圖馴服它並與之共處——事實上,每個人都曾感知過那咻咻靠近的鼻息。」

談到《孤獨傳》的創作緣起時,作者費伊·邦德·艾伯蒂說:「我也曾親身感受過孤獨,以不同的方式體嘗孤獨,從一個孩童到青年時期,從一名作家到一名母親,從為人妻到離婚後。無論我們怎樣定義自身所處的生命階段,我們都終將與孤獨為伍。這也為我這本書的書名提供了靈感。孤獨應當有一部傳記。」

與孤獨共存,遠離情感黑洞的療愈之書

無論我們怎樣定義自身所處的生命階段,我們都終將與孤獨為伍。在這個世界上,與我們一同體驗孤獨的人,遠比我們想像中多。孤獨的人不可恥,學會與孤獨共處,才能度過值得一過的人生。事實上,孤獨是一種信號,提醒我們是時候邁出改變的第一步。正如書中提醒我們的:「孤獨無分好壞,它不過是一個強烈而永恆地察覺到自我的節點。」

著名學者劉擎對《孤獨傳》愛不釋手,他推薦道:「害怕孤獨的人,大約是害怕自己,因為膚淺而不敢深究自己,或者因為自己過於複雜糾結,而不能明辨自己。承受孤獨的能力,是一個人靈魂深度的顯現。」

作家梁永安說:「這本書像深海燈塔的一道強光,將宗教時代衰落以來的社會生活形態演變與個人生命歷程相互輝映,照射出當代『孤獨』錯綜複雜的成因。讀這本書如同進入古希臘阿波羅神殿,赫然看到那永恆的箴言:『認識你自己。』被思考的人生才值得一過,被理解的孤獨方能迸發出非凡的創造力。」

作為一部翔實、生動、有溫度的文化史,《孤獨傳》得到文學評論家特里·伊格爾頓盛讚,以及劉擎、梁永安、李洱、金雯、蔡崇達、文珍、包慧怡等眾多作家學者的一致推薦。它幫助我們學會與孤獨共存,以平和澄明之心面對自我與世界,讓我們在嚴謹而平易的學術散文中與一眾孤獨的靈魂對話,培育起一些抵抗孤獨的力量。

校對 徐珩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beef76f681d92066fcea574ad1bc6ea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