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麗州清風——永康傳統勤廉故事》專欄 | 忠孝勤廉話徐贊

2024-10-28     江南水鄉生活見聞

|

永康傳統勤廉故事

忠孝勤廉話徐贊

(周躍忠)

素有「徐半縣」之稱的永康徐氏有華溪截角徐、坡塘徐、南塘徐、西街徐、花園徐、方山徐、龍山徐、象珠徐宅徐八大支,在歷史長河中英才輩出,簪纓不絕。其中,出自花園徐一支的明朝工部侍郎徐贊就是其中代表之一。

花園徐氏的發祥地是東城街道五金城社區大花園,始祖中山安喜(今河北定州)人徐德廉。元至元十三年(1276年),徐德廉隨元丞相伯顏渡江南征,因功授永康縣尹,舉家遷來永康縣城。他在位12年,保境安民,政績斐然,升任知婺州路事。但未及上任,在率兵進剿李溪寨時,不幸殉職。歿後安葬花園大庵山,子孫遂在花園建廬守陵安家。留子三,長子徐文景後析居中市(原解放街中段一帶),次子徐文庶後析居西溪(今溪邊村),幼子徐文閏留居花園(今大花園)。在後來成譜中分別為天、地、人三房,徐贊屬天房一族。

花園徐氏首次成譜時間在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為六世孫徐祐所撰,明朝大學士宋濂等作序。徐祐所作《宗支源流》一文明確告訴後代:「祐生也晚,加以文獻無徴,推原本始,罔可適從。譜牒之著,不敢妄為攀援。」譜中族祖僅追至中山安喜人徐楷,為第一世(徐德廉為第四世)。這種實事求是,不圖虛名,真實記錄,不攀親附貴,不逐名利的精神正是宋濂欣然作序的原因:「觀其所著,上無攀援,下無妄冒,譜之精而確者也。今時之徐姓,孰不曰吾伯益之後,偃王之後,以耀其世哉?而均祐一無及之,惟以祖父之所傳聞者為始,是誠可謂精而確矣。余嘉之,書此以弁其端。」這種精神也一直影響著花園徐氏的士人淡泊名利,勤勉務實。

花園徐氏祖先十分注重家庭倫理,在舊譜文集中留有16字家訓:「父慈子孝,兄愛弟敬,夫和妻柔,姑慈婦聽。」成譜時以《家訓》為題單列載入其中。短短的16字家訓一直成為父子、夫妻、兄弟、姑婦等家庭成員的行為規範,成為花園徐氏耕讀家風形成的基礎和從政者潔身自愛的精神源泉。

良好家風可以造就傑出人才。據2019年修撰《永康徐氏總譜》記載,永康徐氏先後出過19位進士(另有10位譜中有記載,縣誌無考),花園徐氏就有3位,即明弘治六年(1493年)進士徐沂,明弘治十八年(1505年)進士徐贊,明萬曆二年(1574年)進士徐師張。永康徐氏歷代中舉人者有14人,其中花園徐氏也有3人,分別是徐琅、徐顯臣、徐啟昌。徐顯臣是徐贊的孫子,徐啟昌是徐贊的玄孫,可見家風傳承的重要。

金勝山徐讃墓原址

徐沂,字希曾,永康城內人。他出生明天順三年(1459年),自幼受到良好家風家教的薰陶,勤奮好學,愛讀聖賢書。徐沂初官刑科給事中,履行諫官之職,彈劾不避權貴。時壽寧侯張鶴齡等恃寵犯法,還有宦官李廣納賂干政,他一個都不放過,堅持彈劾,直至查處為止。因此受權臣排擠,後改遷南京工科給事中。任上奏請免除蘇州細密麻布,福建改機布匹,陝西駝絨的進貢,以減輕百姓負擔,深受百姓感激。後升任廣東參議,為廣東百姓辦了許多實事,病卒於官,歸葬時唯圖書而已。

徐師張,城西大山人,初授福建福靖縣知縣,官至福建副使。徐師張的祖父徐誼是徐贊的胞弟,徐師張父親徐文璨從中市遷到大山,為大山徐氏第一始祖。大山,位於「卜柄山」上,故稱大山。大山早年又叫大山府,據傳是個大村,村口設有台門,台門外有一座為徐師張而建的牌坊。後有西街徐氏在大山對面的前山頭建村,村名就叫前山頭。後來,前山頭徐氏漸盛,大山徐氏式微。如今,前山頭與大山僅一口大山塘之隔,兩村曾組成前山頭行政村,2019年初與馬架龍、葉兒坑、桐塘頭、小東陳等組成五星村。今村北有2005年建成的徐師張與其曾祖徐憲的合墓。徐憲,也即徐贊父,原墓在楊官,工業區開發時把墓碑遷移到此;徐師張墓原在大山村西面上塘山,原來墓前有兩根高大的通天柱,柱頂有獅子的石刻,築有三級拜壇,一級拜壇兩側各有一匹石馬等,可惜隨著歲月的變遷,目前僅存一些殘石。

花園徐氏歷史上最為傑出的人物是徐贊,他的一生是為官一地、造福一方、清廉勤政、盡忠報國的一生,從中可以看到家風對他的影響。徐贊,字朝儀,永康城內中市人。他出生於明成化十五年(1479年),少年時曾與程銈、俞敬、朱方、應奎等同學,從小就樹立了德藝文武兼修,先道德而後文藝的思想。他以進士進身,歷官棗強縣知縣,山西道監察御史,蘇州知府,貴州、湖廣、雲南按察使,雲南左布政使,工部侍郎等職,為明代中葉名臣和清官。

徐贊仁政澤民,造福一方。他出任河北冀州棗強縣知縣時,恰逢以劉六為首的大盜劫掠冀州所屬各縣,使當地百姓難以安生。徐贊馬上從整肅軍紀,安定民心入手,親自帶領士卒日夜巡防,嚴陣以待,常備不懈,使強盜不敢進入棗強境內劫掠,保了一方穩定。棗強地處黃河以北華北平原腹地,常因發生水災,暴發饑荒,他帶頭捐出薪俸賑濟饑民,促使富人也激於義,紛紛爭先開倉放糧賑濟,全活以萬計。

棗強三年任滿,徐贊升任山西道監察御史,監理河北長蘆鹽司兼巡黃河道。時逢劉六餘黨與大盜楊虎糾合,橫行於開濟一帶,大肆進行劫掠。他實行威撫兼施之略,出奇兵擒捕了楊虎等首惡,將其解送京師法辦。

不久,徐贊奉旨巡按江西,察得寧王朱宸濠與鄱陽湖大盜徐九齡暗中勾結,企圖反叛朝廷。他親自領兵剿殺了徐九齡等首惡多人,除朱宸濠潛逃外,脅從與無辜者一律給予開釋,遣返原籍為民。剪斷了徐九齡、朱宸濠之羽翼,使其難以再興風作浪,保護了江西鄱陽湖周邊三府二十個縣的社會安寧。

徐贊存心寬厚,治行循良。巡撫江西二年後,升任蘇州知府。蘇州為南都大郡,地靈人傑,人文薈萃,物華天寶,民殷物阜。素享有「人間天堂」和「蘇湖熟,天下足」之譽。唯因社會風尚奢華,民風淫靡,朝廷常遣重臣委任,仍難以去其奢靡之風。徐贊自蒞任之日起,就以勤政清廉自奉,布衣素食儉樸自持,率先垂範從嚴約束僚屬吏胥。他先從教化入手,親自課士及民。勤理政事,問政於民;除奸佞,懲污吏,興水利,舉農桑;純市井,革陋習,倡儉樸,抑奢麗;輕徭薄賦,農商並舉。越明年,政通人和,移風易俗,百廢俱興。徐贊還通過以工代賑,開通白茆港,以除太湖之水患,使浩大的水利工程耗資甚微,給蘇、松(江)、常(州)三府及嘉(興)湖(州)各府縣均得到久遠之利。

徐憲與徐師張合墓

在蘇州任內,又逢江西寧王朱宸濠再次反叛,氣勢洶洶,欲從長江順流而下攻陷南京,直逼蘇南各府。徐贊主動調兵遣將,積儲糧餉,派出戰艦陳兵長江,把守京口(鎮江)以為上游聲援。使叛軍不敢直窺南京而挫敗於安慶,又為國家立下了大功。蘇州是魚米之鄉、絲綢之府,又是文化名邦。徐贊尊重知識,愛護人才,除常親臨府學課士講學外,還登門訪友,禮賢下士,深受士林尊重。還曾邀請蘇州名士唐寅、文徵明等遊覽永康靈岩山水,順便為其師東白先生祝壽,為蘇浙兩地文化交流作出貢獻。

徐贊任蘇州太守七年,清廉勤政,敬教興學,致力經濟,改善民生,維護穩定,鞠躬盡瘁,不遺餘力,為蘇州人民辦了許多實事和好事。在經濟繁榮、民生殷實、社會奢華的環境下,能堅持儉樸清廉自守,一塵不染,兩袖清風,府庫羨餘分文不取,離任時僅攜一行囊與士民告別,實是難能可貴的。後來,蘇州士民為緬懷他的功績,把他請進了 「名宦祠」,並作聯「存心寬厚,有三代長者之風;治行循良,得兩漢牧民之體」予以評價,人皆以為確論。

徐贊威震西南,撫治有方。蘇州任滿後,升江西左參政。不久,因西南各省少數民族土司叛亂,改任貴州按察使,又轉湖廣按察使,雲南按察使。朝廷用人之際,哪裡有需要就把徐贊派到哪裡。時雲南土司安銓反叛,撫按深知徐贊才智,凡涉及軍情事宜都要與徐贊商議決策。徐贊提出了德威兼施、撫剿並用之略,他親自指揮,調動沅江、蒙化、鎮沅等地土兵協助官軍分統進剿。他坐鎮調兵遣將的同時,籌辦糧餉,晝夜登城,督師巡防,乃至廢寢忘食。他還想出一招,在城頭樹立招降大旗,勸諭脅從者投降;又制小旗千餘,上書「同心協力,各保身家」八字進行勸諭,使叛軍人心渙散,歸降者眾,賊勢遂衰。

第二年春,土司鳳朝文又起叛亂,與安銓部聯合圍攻省城昆明。徐贊登上高處勸諭,諭以脅從者可既往不咎,官復原職之恩德,眾皆伏地請降,不戰而解了省城之圍。當晚,徐贊立即走使各哨官軍,天明之前完成對敵營的合圍包剿,賊盡潰,徐贊又出奇兵把首惡擒獲,俘獲萬餘人。經速審,將脅從和無辜者悉為開釋。徐贊因功升雲南右布政使,不久又遷左布政使。

徐贊盡忠報國,哭靈而亡。平定雲南土司叛亂後,徐贊因母親年逾八旬,為了恪盡孝道,請求退養,但未得朝廷獲准。徐贊在盡忠與盡孝兩難的情況下,他還是選擇了前者。朝廷升其為都察院右副都御史,撫治鄖陽,後改巡撫河南。河南因黃河水災連年發生饑荒,盜賊四起,民難聊生。徐贊撫治甚力,捕奸緝盜,以安民業;帶頭捐俸救災,以拯民命。又上書朝廷條陳「救荒三策」:「寬賦斂,以安人心;廣賑恤,以救民命;嚴防禦,以禁強梁。」又陳「便宜四事」:「減歲派,以資歲月;均地糧,以蘇民困;移水次,以便兌運;處馬政,以節民力。」所請均被採納頒布施行,讓百姓得到實惠,緩解了河南的饑荒。其實,為國家盡忠,也是盡孝的一種方式啊!

徐贊政績卓著,忠心可嘉,又升工部侍郎,負責治理黃河。他一如既往忠於職事,親臨現場,坐鎮指揮,不懈不怠,清廉自守。在黃河治理工程即將完成之時,聞報母親病卒,他即啟程回家服喪。徐贊悲傷過度,久久跪伏在母親靈前不起。他深深自責,說:「我是個不孝之子啊!終不能在母膝前陪伴半刻,愧對哺乳之恩,愧對祖宗家訓,我還有什麼顏面活著呢?」說完,他口吐鮮血暈死過去。大孝之人徐贊身受其殤,不治而卒於家。

徐贊卒後,朝廷賜祭葬,墓在城南金豚山之東北坡,址在今恆豐公司圍牆腳。此後,金豚山也叫侍郎山,鄉人把他奉祀進永康「鄉賢祠」。

《花園上封寺徐西墅公生祠主譜》世系中徐憲、徐讃、徐誼、徐文璨的記載

【原典】

1.父慈子孝,兄愛弟敬,夫和妻柔,姑慈婦聽。

(摘自《花園徐氏天常房譜·家訓》)

2.孝順父母。父母之恩,言語說不盡,只有天可比。汝等父母在時,切莫輕過。到父母百年之後,告天呼地,剜心剔肉,不能勻一面,痛哉恨哉。孝順不在供養豐厚,但盡誠敬,可以菽水承歡,可以斑斕娛戲,三牲五鼎,不在所論。

3.尊敬長上。長上或年長,或分尊,皆是語云:少而不肯事長,賤而不肯事貴,謂之不詳。古人待長上,行則隨行,坐則隅坐,謙恭敬順,所以興仁興讓,化成俗美。汝今為卑幼,他日亦為長上,汝不尊敬長上,他日卑幼不尊敬汝,汝心如何?念之!勉之!

4.和睦鄉里。鄉里朝夕相見,非親則舊。歲時伏臘,黃雞白黍,濁酒清茗,相親相愛,何等快活。較之爭競鬥狠,使心用機,破家蕩產,世為仇敵,相去如何?

5.毋作非為。富者驕淫而為惡,貧者悍逆而為盜,天道厭之,官法訪之,桎梏在前,刀刃在後。孟子曰:「易其田疇,薄其賦斂。」稅斂之薄由得朝廷,臣子之分,竭力供之而已。田疇之易由得自己,深耕易耨,田可倍收,則稅斂有出,俯仰有給,食之以時,用之以禮。奢靡之孽最大,多取妄費,曷若省廢而寡求。有餘暴天,若推餘以濟之,善自已作,慶流子孫。

6.錢糧國之正課,務要豫先處辦,依期完納。毋得上違官法,下累催役,自甘刑獄。諺曰:若要寬,先解官。又云:順奉爺娘,蓋得垣牆,吾心無徨。蓋國家之一理也。如先慎之,不為也哉。

(摘自《永康徐氏總譜·家訓(范)》)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beab8c8a4581337dda17498281f61b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