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0月19日上午,在法國著名漢學家汪德邁(Léon Vandermeersch,1928-2021)先生辭世周年忌日期間,法國漢學界同仁在利瑪竇學院(Institut Ricci)舉辦「向汪德邁先生致敬」學術研討會。
汪德邁教授於中山大學康樂園(2018年4月28日),李曉紅攝。
會議由2021年度「汪德邁中國研究獎」獲得者、利氏學院院長勞格文(John Lagerwey)教授主持並致開幕辭,法國高等實踐學院(EPHE)馬克(Marc Kalinowski)教授致閉幕辭。法蘭西學院、法國國家科研中心(CNRS)、法國各高校以及中國高校的九位學者參與研討,發表演講,以學術研討方式表達對享有國際盛譽的汪德邁先生的崇高敬意和深摯懷念!
研討會以線下為主、線上線下相結合方式舉行,吸引了眾多聽眾。汪德邁先生之女尚達爾·汪德邁(Chantal Vandermeersch)出席了是日學術研討會。
會議主要議題之一是研討汪德邁研究中國商代占卜與禮儀文化的代表著作《王道》(La Voie royale),有四位學者參與討論。
法國遠東學院(EFEO)前院長顧亭儒(Yves Goudineau)讚揚了汪德邁先生當年在遠東學院建設中所起的重要作用,特別是在與越南共和國交接過程中重新部署的果斷行為,他隨後分析了汪德邁與葛蘭言(Marcel Granet)著作撰寫的複雜心態,他既批評又欽佩。在《王道》一書中,汪德邁批判了葛蘭言對封建制度的分析以及對中國古代母系親屬制度重構的觀點。但他承認葛蘭言的優點在於清楚地表明中國古代思想是一種「相對應」的關聯關係,它不是通過因果關係起作用,而是根據「對應」原則發揮作用。
《汪德邁全集》
馬克教授多次通讀《王道》,在題為《宇宙觀與曆法》的演講中,他對《王道》中的曆法在「王道」概念架構中的位置進行了重點探討,汪德邁強調中國歷史的發展是連續性的,馬克教授則強調,事實上,中國歷史的發展中曾出現過多次斷裂階段。
勞格文教授以《目的論、形態學》為題論述西方思想受到了陶藝工人的啟迪,陶藝家從泥土中創造出物體,強調「目的論」是因果關係,中國則只突出創造出石頭紋路的玉器匠人「理」性思考的「形態」,是在尋找已存對象的深層結構。因此,對於西方人來說,儀式往往被視為一種沒有內在意義的重複行為,而對於中國人來說,它則表達了宇宙和社會和諧秩序的意義。
法國國立東方語言文化大學王論躍教授以《汪德邁 <王道> 中的三道》為題,討論了汪德邁在引言里論述的商鞅入秦向秦孝公推薦的「三道」(帝道、王道、霸道),汪德邁以孟子對霸道的批評、韓愈對道統說的界定以及程頤《程氏易傳》對乾卦的詮釋為例,說明帝道、王道雖不復存在,但是一直是中國歷代文人嚮往的政治模式。
《中國思想的兩種理性:占卜與表意》
有三位學者探討了汪德邁的中國文字學研究。汪德邁認為漢字是一種圖形語言,具有思辨功能的甲骨文逐漸演變成普通的文言。
法國國家科研中心主任研究員蒲芳莎(Françoise Bottéro)討論是什麼原因使汪德邁用有爭議的術語「表意文字」來定義「中國文字」的概念。她指出,對汪德邁來言,中國文字系統的唯一性通過「表意文字」術語成為可能——中國文字是世界古代多種文字中唯一沒有向純表音系統發展的文字。同時這一術語讓他避開了歷時語言學的解釋,而將書面語與口語的差距做了另一種闡釋。蒲芳莎強調了汪德邁關於中國文字的發明起源於自然呈現的具有雙重抽象意義的占卜符號這一論點,認為汪德邁的論點具有特殊的獨創性。
法國高等實踐學院風儀誠(Olivier Venture)教授回顧了汪德邁的研究工作,認為涉及中國古代在「占卜實踐與文字發明」之間可能存在的聯繫。早在1970年代,汪德邁就表達過這樣的觀點,即中國文字誕生於商代時期,尤其是在「灼龜見兆(灼龜與灼骨)術」的背景下產生的。
汪德邁教授
除汪德邁之外,學術界還有關於文字起源的其他設想方案,並且其中一些在學術界已經被認可,例如關於在書寫和行政需求之間建立聯繫的假設目前有很大影響。風儀誠指出,汪德邁的相關設想不應該被忽略,值得認真學習並深入研究。風儀誠認為,儘管中國有關「灼龜見兆(火燒骨術)」和最早的文字書寫等研究幾十年來有重大的發展和更新,然而汪德邁早年提出的「占卜實踐與文字發明」之間有相關性的分析也不可否定,希望以後的占卜和書寫的溯源研究,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它們之間聯繫的本質。
法國高等社會科學院(EHESS)幽蘭(Yolaine Escande)教授通過 Zoom 連線的方式線上參會。在以《以美學的稜鏡看汪德邁的思想》為題的演講中談到,汪德邁反覆強調了中國文字最突出的特點,即在書寫與圖像之間有密不可分的聯繫。比如「天」字在圖像與文字的表現中分別體現了占卜的中介作用。
《跨文化中國學》
她還談道汪德邁認為圖像和書寫在功能上確實相似,但這並不意味著圖像和書寫絕對相似。汪德邁還清楚地表明,中國古代的語言的價值主要在於工具,歐洲卻更強調對語言的描述和分析,中西方對語言的評價觀念不同。中國的思想家並不依賴概念本身的建構,而是從書面符號本身入手,每一個字符承載的涵義只是眾多事物中的一件事。因此,中國思想是由於語言書寫本身的特殊性而產生的。中國古代文字作為一種圖形語言的概念在中國美學研究中得到印證,因為圖像和文字的功能相似,像圖像一樣書寫的符號並不是現實中的表現,而是現實中真實的事物,圖形藝術的情況也是如此。
阿爾多瓦大學李曉紅副教授與中國福建師範大學歐明俊教授合作,自2018年至2021年10月汪德邁先生去世前三天,對他進行了學術訪談,記錄下許多珍貴的史料。
汪德邁、金絲燕、吳俊在法國巴黎索邦大學門口咖啡館。
本次會議上,李曉紅主要介紹了汪德邁自1944年至1951年間所接受的高等教育情況,1951年至1965年15年間在越南、香港和日本京都的學習進修經歷,特別是師從戴密微、內田智雄和饒宗頤三位恩師的過程,提供了進一步了解和研究汪德邁的第一手可信的材料。
歐明俊線上參會,李曉紅用法語宣讀了歐明俊的演講,重點論述了汪德邁以他者眼光看待和評說中西文化差異,平等對視,強調中西文化相互借鑑,相得益彰。汪德邁談道,中國人認為人是自然界一分子,應該順應自然規律(即「天人合一」),這與西方強調人必須主宰自然的思想相反。他主張西方人可以從中國「天人合一」思想中汲取靈感,特別要彌補「人類中心主義」造成的弊端,重視環境惡化問題。
《中國文化思想研究》
與會學者都是汪德邁先生的弟子或再傳弟子、同事或學術合作者,他們用法國傳統漢學文本分析與考據學相結合的研究方法,真實再現了汪德邁的學術生涯,對其學術思想進行價值評估,多有深刻見解。
這是一次高端學術研討,是與汪德邁先生的隔時空學術對話,對進一步承繼和發揚汪德邁先生的漢學研究事業,推動法國漢學研究的創新,加強中法學術文化交流,皆具有重要的意義。
《新漢文化圈》
作者介紹:
勞格文(John Lagerwey), 教授、利瑪竇學院院長、2021年度「汪德邁中國研究獎(Prix d』études chinoises en l』honneur de Léon Vandermeersch)」獲得者;李曉紅,法國阿爾多瓦大學副教授、2001年度法國漢學儒蓮獎(Prix Stanislas Julien – Institut de France – Académie des Inscriptions et Belles Lettres)獲得者;歐明俊,中國福建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