逐字對比!研究修訂系統重要性銀行評估方法 央行二季度貨政報告還有哪些新增信息?

2024-08-10   21世紀經濟報道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 唐婧 北京報道

8月9日,央行發布《2024年第二季度中國貨幣政策執行報告》,在系統回顧上半年政策及成效、全面分析當前經濟金融形勢的基礎上,闡釋了下一階段的政策取向及重點安排。據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梳理和對比央行一季度貨政報告,主要有以下五點新增內容:

1.單獨強調「加強逆周期調節」,貨幣政策發力穩增長

在「下階段貨幣政策主要思路」中,《報告》將一季度的「強化逆周期和跨周期調節」的表述調整為「加強逆周期調節」。一般而言,「強化逆周期調節」主要是指貨幣政策在穩增長方向發力,而「強化跨周期調節」往往是強調不搞大水漫灌,防範短期政策過度寬鬆給未來留下高通脹及金融風險隱患。

東方金誠首席宏觀分析師王青告訴記者,本次《報告》單獨強調「加強逆周期調節」,意味著在當前宏觀經濟存在新舊動能轉換陣痛,物價水平偏低的局面下,下半年貨幣政策將在穩增長方面持續用力、更加給力。具體來說,下半年在綜合運用多種貨幣政策工具,加大金融對實體經濟的支持力度,促進社會綜合融資成本穩中有降過程中,降准降息都有空間。

王青判斷,為配合政府債券發行,三季度有可能下調存款準備金率0.5個百分點;四季度央行有可能再度下調主要政策利率(7天期逆回購利率)0.1-0.2個百分點。在下半年美聯儲降息趨於明朗後,匯率因素對央行靈活調整政策利率的掣肘會進一步弱化。

他還預計,為支持國民經濟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央行接下來還會充分發揮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的作用。一是適時創設新的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二是適度下調現有結構性政策工具的利率;三是適度提高部分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的額度。

此外,在信貸指引方面,廣發證券資深宏觀分析師鍾林楠認為,一季度貨政報告要求「保持貨幣信貸供給與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有效融資需求相適配」,重點在於保持信貸供給的合理適度,與二季度「防空轉、擠水分」的目標相匹配;二季度貨政報告則表述為「深入挖掘有效信貸需求,加快推動儲備項目轉化」,重點切換為穩定信貸需求,這也意味著貨幣政策下半年將更加側重逆周期調節和穩增長。

2. 加快完善中央銀行制度,推進貨幣政策框架轉型

在「下階段貨幣政策主要思路」中,《報告》較一季度新增了「深化金融體制改革,加快完善中央銀行制度,推進貨幣政策框架轉型」的相關內容。

對於未來貨幣政策框架演進,潘功勝6月19日在2024陸家嘴論壇提出了五點思考,一是要繼續優化貨幣政策中間變量,逐步淡化對數量目標的關注;二是要進一步健全市場化的利率調控機制,可考慮以某個短期操作利率為主要政策利率,可能還需要配合適度收窄利率走廊的寬度;三是逐步將二級市場國債買賣納入貨幣政策工具箱,豐富和完善基礎貨幣投放方式;四是健全精準適度的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體系;五是提升貨幣政策透明度,做好政策溝通和預期引導。

具體到下一階段,《報告》明確,要充實貨幣政策工具箱,豐富和完善基礎貨幣投放方式,在央行公開市場操作中逐步增加國債買賣。密切關注海外主要央行貨幣政策變化,持續加強對銀行體系流動性供求和金融市場變化的分析監測,靈活有效開展公開市場操作,必要時開展臨時正、逆回購操作,搭配運用多種貨幣政策工具,保持銀行體系流動性合理充裕和貨幣市場利率平穩運行。

還有業內人士表示,央行近期的一系列操作實際上是寓改革於調控之中。一方面,央行將7天期逆回購由利率招標改為固定利率、數量招標,明確了其政策利率地位;另一方面,央行創設了臨時正、逆回購操作,利率分別為7天期逆回購操作利率減點20bp和加點50bp,在不改變現有利率走廊格局的情況下,既保持足夠的彈性和靈活性,又有利於引導市場利率更好圍繞政策利率中樞平穩運行。此外,央行在7月25日增加了一場MLF操作,利率跟隨短期政策利率下調,且下行幅度更大。這意味著央行已在有意淡化中期政策利率作用,引導LPR報價更多參考短期政策利率,MLF利率不再發揮LPR定價的參考作用,由短及長的利率傳導關係進一步理順。

3. 「未來市場利率回升時,相關資管產品凈值回撤也會很大」

《報告》還在「下階段貨幣政策主要思路」中提出,對金融機構持有債券資產的風險敞口開展壓力測試,且在談及「把握好利率、匯率內外均衡」時強調要防範利率風險,加強市場預期引導,關注經濟回升過程中,長期債券收益率的變化。

《報告》還首次提出,資管產品投資者也應適度關注長債利率走勢。今年以來,債市持續火熱,相關資管產品凈值和年化收益率走高,吸引了不少公眾投資者。7月末銀行理財平均年化收益率超過3%,而當前銀行3年定期存款掛牌利率還不到2%,部分投資者就將銀行存款轉換成這類理財產品。

對此,《報告》在以《資管產品凈值機制對公眾投資者的影響》為題的專欄文章中提醒,今年以來,部分資管產品尤其是債券型理財產品的年化收益率明顯高於底層資產,主要是通過加槓桿實現的,實際上存在較大的利率風險。未來市場利率回升時,相關資管產品凈值回撤也會很大。

文章還稱,理財產品動態發布的年化收益率是當前時點的預期收益率,是按過去一段時期的收益率,線性推算出的未來一年收益率,投資者未來贖回產品時實際獲得的收益率是不確定的。現在凈值越高,意味著是在更高的價格位置投資,未來的損失風險可能越大。投資者應結合自身風險承受能力選擇投資產品。

業內專家直言,從我國2035年要實現人均GDP翻番目標和長期經濟基本面看,市場預期與經濟長期增長情況是存在偏差的,當前這麼低的長債收益率是不可持續的。未來利率回升,債券價格就會下跌,投向債市的資管產品凈值也會隨之回撤,現在入場的投資者,高位接盤的風險很大。

4.加大住房租賃金融支持加快構建房地產發展新模式

在「下階段貨幣政策主要思路」中,《報告》重點提及要加大保障房建設和供給,滿足工薪群體剛性住房需求,支持城鄉居民多樣化改善住房需求,加大住房租賃金融支持,推動加快建立租購併舉的住房制度,加快構建房地產發展新模式。對比一季度內容來看,《報告》在此部分刪除了「強化城中村改造、『平急兩用』公共基礎設施建設資金保障」相關表述,或表明金融支持住房租賃行業發展優先級進一步提升。

《報告》認為,目前我國住房租賃業務仍處於起步階段,市場發展模式還在探索階段。央行及時推出保障性住房再貸款新工具,支持企業批量收購存量住房用作保障性住房,能比較快地形成規模效應,同時多地也在財稅、土地、配套設施等方面提供政策支持,這些都能起到降低企業成本、增強產業商業可持續性的作用。有了這些金融和地方財政政策的支持,未來隨著住房租賃企業經營能力提升和市場商業化有效運轉,住房租賃市場將迎來更廣闊空間,長期看也能促進房地產業發展模式有序轉型。

5.研究修訂系統重要性銀行評估方法 組織開展恢復計劃模擬演練

在「下階段貨幣政策主要思路」中,《報告》相較於一季度額外提及了要「研究修訂系統重要性銀行評估方法」。2020年12月,為完善我國系統重要性金融機構監管框架,建立系統重要性銀行評估與識別機制,央行會同原銀保監會制定《系統重要性銀行評估辦法》(下稱《辦法》)。

《辦法》主要內容包括:一是明確評估目的。識別出我國系統重要性銀行,每年發布名單,根據名單對系統重要性銀行進行差異化監管,切實維護金融穩定。二是確定評估方法。採用定量評估指標計算參評銀行的系統重要性得分,再結合其他定量和定性信息作出監管判斷。三是明確評估流程。每年確定參評銀行範圍,收集參評銀行數據進行測算,提出系統重要性銀行初始名單,結合監管判斷,對初始名單進行必要調整,經國務院金融穩定發展委員會確定後發布。

《辦法》還明確,金融委每三年對本辦法規定的評估流程與方法進行審議,並進行必要調整和完善。行業發生顯著變化、現有評估流程與方法不能滿足防範系統性風險實際需要的,金融委可對評估流程與方法進行額外審議。而在2023年3月,新一輪《黨和國家機構改革方案》明確組建中央金融委員會並設立中央金融委員會辦公室,不再保留國務院金融穩定發展委員會及其辦事機構,金融委員會辦公室職責也被劃入中央金融委員會辦公室。

根據央行、金融監管總局去年9月聯合發布的2023年我國系統重要性銀行名單,一共20家銀行進入,其中國有大行6家,股份行9家,城商行5家,這也是監管部門連續第3年發布該名單。對比2022年看,2023年我國系統重要性銀行名單新增1家城商行,為南京銀行。而對比2021年來看,2022年我國系統重要性銀行名單並無變化,但分組和同一組排名略有差別。從公布時間來看,2021年該名單于10月公布,2022年和2023年則在9月公布。(更多詳情請見 2023年我國系統重要性銀行增至20家,南京銀行首入圍)

附央行二季度和一季度貨政報告中「下一階段貨幣政策主要思路」部分逐字對比(藍色為新增部分,紅色為刪除部分):

更多內容請下載21財經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