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看到 vivo X Fold 最初官宣的文案里「通過它來宣布摺疊屏 2.0 時代的到來」這句話時,我其實是有點懷疑的,畢竟這是 vivo 推出的首款摺疊屏產品,一上來就是「2.0」,確實是有點怪。懷疑歸懷疑,接觸到真機時,我還是忍不住由衷發出了一句感慨:原來這就叫摺疊屏 2.0 時代啊。
天圓地方、素皮材質,摺疊屏也能很精緻
在外觀設計上,vivo X Fold 就隱隱能給我帶來與眾不同的感覺。雖說素皮後蓋、摺疊形態這些東西我們此前早已見過,但真正摸到手的時候,那份實實在在的質感還是讓我感到了驚艷。
摸索之後,我發現了在 vivo X Fold 機身設計上的秘密:平直但並非直角的中框。是的,儘管乍一看會覺得它做了類似 X Note 的切邊中框設計,但如果你從摺疊的形態看過去,就會發現兩側的邊框並非完全等高的,而是呈現出「兩邊高,中間低」的態勢,更方便握持定位的同時,還會帶來一些更薄的握持感。
這個角度還能看到新增的物理靜音鍵
當然,優秀的質感還離不開它在素皮後蓋做的細節設計。一方面是仿若真皮的紋理和質地觸碰起來很有舒適感,另一方面則是 vivo X Fold 還在這樣的素皮後蓋上做了不同的線條設計,比如我們手裡的這款梧桐灰,就做了一條仿似真皮一般的縫線,看起來就更有「工藝品」之美了。
「天圓地方」的影像模組就坐落在這條縫線上,其實也就是圓形的鏡頭模組加上周圍一圈長方形的裝飾玻璃。除了有天圓地方的概念,這個影像模組的圓圈設計本身也是細節滿滿,金邊裝飾圈與連續曲面玻璃讓這個圓圈既能有突出的視覺效果,也能很好地融入裝飾面上;而裝飾玻璃還在留白的部分上做了光暈特效,光線會有一種集中在鏡頭模組的趨勢,整體看下來確實自然和諧。
再翻過它摺疊形態下的另一邊側面,我們就能看到鉸鏈的外殼,與中框類似,它也做了磨砂處理,在沒有任何圖樣的狀況下,這個外殼看起來還是比較簡潔好看的。
鉸鏈、摺痕與指紋,摺疊形態的新思考
這個鉸鏈不僅外在好看,內部設計其實相當有料。它擁有 174 個零部件,在其中不僅有大家熟悉的鈦合金、碳纖維板等材料,還用上了液態金屬鋯合金、F53 航空高強度鋼、手撕鋼片等六重航空材料,這意味著它在使用壽命、平整度、重量和強度等方面上會有更好表現。
講得這麼複雜,還是「展開」談談比較直觀。我們特地選用了格外能凸顯摺痕的角度,依舊幾乎無法拍出這塊內屏的摺痕,可見它在摺痕控制上的確是達到了新的高度。當然,vivo X Fold 這種摺疊表現,除了鉸鏈本身有效以外,還離不開浮動中板、UTG 玻璃和水滴型鉸鏈結構等因素,這其實也體現了 vivo 工程師的深度鑽研。
除了摺痕的優化達到「2.0」水準,它在內外屏的配置上也是相當用心。這兩塊螢幕都擁有 120Hz 的高刷新率,也都是由三星 E5 材質打造的好屏,切換的時候就不會有刷新率變動帶來的落差,用起來更順滑。值得表揚的是,它的外屏也是更符合一般直板機的 21:9 比例,不展開內屏一樣能有好體驗。
此外,它還沒有從大流地使用側面指紋模組,而是堅持了屏下指紋解鎖的設計,而且是近來聲量越來越大的 3D 超聲波指紋,極快的解鎖速度,體驗還是非常舒適的。
可能有朋友會好奇,屏下指紋解鎖看著是很美好,但展開的時候不就不方便了嗎?vivo 顯然也考慮到了這一點,所以它用了內外屏皆有的雙屏下指紋解鎖模塊,同樣都是 3D 超聲雙螢幕指紋,一次錄入,內外屏都能解鎖的感覺,還是非常愉快的。
全能的系統,到位的適配
與其他廠商理解不同的是,vivo X Fold 的系統設計並不是做一個類似平板的系統,而是將原本單頁的手機系統「展開」成為兩頁,內屏一下子顯示就能顯示雙倍的應用。加上原本 OriginOS 就主打原子組件的體驗,一來一回,這個為摺疊屏專門做了適配的系統,自然也就看起來和諧而好用。
如果仔細觀察,還能發現在展開狀態下桌面動畫每次翻動的變動都是兩頁
當然,也正如我們看到的桌面做了深度適配一樣,系統里的其他介面基本上也都對全面屏進行了適配,而對第三方 APP 的適配也算是比較全面的,基礎一點的類似應用分屏、分屏小窗同時啟動/切換/協作和應用間協作等,都做了對應的功能,如果是之前用過其他摺疊屏產品的朋友,在切換到 vivo X Fold 上的 OriginOS 時,相信不會有太多不適應感。
關於應用內的適配,還是需要分場景來簡單講講的。vivo X Fold 也在視頻觀看和通話時提供了「懸停視頻」功能,內屏半折下,可以在豎直的那半邊顯示視頻內容,方便觀看或者對話;而平放在桌上的那一面則會息屏,並提供滑動/點擊控制的功能。
拍照方面也是類似,半折 vivo X Fold 我們還能得到一個方便在低角度拍照時使用的「腰平取景」功能,一半螢幕顯示取景介面,另一半則是顯示快門和相冊的快速預覽;而自拍也能利用這種半折形態,不需要手機支架就能實現解放雙手的自拍。
當然,像這種功能適配在 vivo X Fold 上還有很多,比如懸停閱讀及輸入、炒股預覽等等,可以探索的玩法還有很多,這裡就不一一細數了。一言概之,OriginOS 的適配和功能足夠讓你暢享摺疊屏形態,軟體優化已經達到了優秀水準。
大屏下,更優的性能發揮
再來談談它的性能吧。vivo X Fold 理所當然地搭載了目前主流旗艦統一標配的全新一代驍龍 8 移動平台,超過百萬的安兔兔跑分在我們手裡也得到了驗證,室溫跑分可以輕鬆達到 101 萬,可見比較大的機身在性能釋放上表現確實有一點優勢。
在遊戲實測之中,它的表現也還算是比較不錯的,在《王者榮耀》限制最高 90 幀的前提下,它能在半小時遊戲測試之中達到 92.2 的平均幀率,在中間重開了一把的前提下還能超出上限,可見它在高幀率遊戲中的性能釋放還是穩定而可靠的。
在《原神》之中,它的半小時遊戲幀率就達到了 56.9 幀,這個成績甚至超越了同樣搭載全新一代驍龍 8 的某些主打「電競」體驗的機型,可見摺疊大屏形態下的散熱確實有優勢。此外,它的發熱位置集中在後蓋一側,手持外屏的時候甚至還能遠離熱源,長時間玩耍依舊手感清涼。
中規中矩的續航,充電器值得好評
儘管上面都是在表揚,但 vivo X Fold 在內外雙 120Hz 高刷屏的「壓榨」下,續航無疑會成為一個讓人擔心的隱患,因此我們也對它進行了模擬使用的續航測試,實測結果如下:
補充說明一下,我們的這一次續航測試是僅用大屏的,如果你常看微博這種瀑布流訊息 APP,使用外屏的體驗可能會更好一些,實際使用時可能會更省電。可以看到,大屏確實給續航帶來了一定的壓力,相比一般的直板旗艦,它播放 4K 視頻和瀏覽社交媒體的耗電會可觀一些,與遊戲的耗電差距並不如直板旗艦那麼大(不過以往我們測試視頻播放一般都是使用 1080P,而它在《王者榮耀》里也被限制到了 90 幀)。
不管如何,綜合算下來,它的續航還是挺不錯的,或許是整體優化不錯,也或許是有 LTPO 可變自適應刷新率的功勞,總而言之,帶著它出門大機率是不用太擔心續航問題的。何況它還有 66W 的有線快充和 50W 的無線快充,能在沒電時快速回血。
另外,值得點名表揚的是 vivo X Fold 的充電器,小巧、可摺疊插腳和雙插口設計,這些特性在官配充電配件里出現是足以讓人感到驚喜的。此外,它的最高功率為 80W,能滿足 60W + 20W 的雙接口輸出,加上對 PD 快充的支持,出門帶著它是真的能節省充電頭的。
不打折扣的全焦段旗艦影像
似乎是為了給摺疊形態讓步,以往我們接觸的不少摺疊機型多少在影像方面都會有一點讓步,但 vivo X Fold 似乎打破了我們的固有認知,帶來了 GN5 大底傳感器領銜的旗艦級全焦段四攝模組,大底廣角主攝、超廣角主攝、50mm 等效焦段人像鏡頭和潛望式長焦鏡頭覆蓋了日常的絕大部分拍攝場景。而且它依舊與蔡司進行了深度合作,T* 鍍膜鏡頭、Super RAW 和自然色彩算法等等軟硬體亮點也能在這套影像模組上找到。
它的實拍表現自然也是完完全全的旗艦水準。白天光線較好時,它們的成像風格都非常接近,白平衡調校的水平意外地好。至於畫面解析力,這 5000 萬像素的廣角和 4800 萬像素的超廣角傳感器大家看樣張也能明白了,雖然不能說「數毛」,但放大看也是經得起驗證的。而潛望式長焦鏡頭的畫質也是相當不錯,遙遠的廣州塔也能清晰記錄下來。
廣角鏡頭白天樣張
超廣角鏡頭白天樣張
人像鏡頭白天樣張
長焦鏡頭 5 倍變焦樣張
當然,只看白天顯然還是很難在這個「神仙打架」的旗艦市場裡脫穎而出的,真正拉開差距的點,還是在夜景場景上。毫無疑問,vivo X Fold 的夜景表現確實也是旗艦水準的,廣角和超廣角兩枚主攝都有著非常優秀的夜景畫質;而人像鏡頭和長焦鏡頭帶來的焦段拓展也讓人感到驚艷,雖然畫質不如白天,但依舊能清晰記錄下夜晚的各種光影。
廣角鏡頭夜景樣張
超廣角鏡頭夜景樣張
人像鏡頭夜景樣張
長焦鏡頭夜景樣張
注意,vivo X Fold 的夜景表現除了優秀畫質和自然色彩值得盤道,還有蔡司光學鏡頭強大的抗眩光能力不容忽視。我們特地挑選了一個「地獄」級別的場景,拍攝沒有多少光照的建築下的這個大熒幕,但它依舊能在算法和鏡頭的加持下,實現對熒幕的燈光壓制和對暗部的細節還原,關鍵的是熒幕周圍的眩光影響非常小,畫面依舊澄凈。
廣角強眩光夜景樣張
總結
在完整地體驗了一段時間之後,我發覺 vivo X Fold 在產品思路上還真挺不一樣的。如果說別的摺疊旗艦是在摺疊形態上「儘可能地堆料」,那 vivo X Fold 就是在已經非常全面的頂級旗艦配置下,「額外」給出了一個可以摺疊的形態——或許正是因為如此,我們才難得地能見證這麼一台「全無遺憾」的摺疊旗艦,自稱為「摺疊新時代」的代表作,確實不算過譽。
儘管是 vivo 旗下的首款摺疊屏手機,但憑藉著頂級的配置和全面的適配,vivo X Fold 無疑已經是一款相當成熟的產品。在這樣強大的配置下,我們完全可以無視它「來得晚」的小槽點,甚至從另一個角度來說,我們還應該期待在這樣的產品推動下,略顯停滯的大屏和摺疊應用交互生態是否會有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