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年喬布斯奉為聖經的神秘雜誌,現在你也能看了

2023-12-31     果殼網

原標題:當年喬布斯奉為聖經的神秘雜誌,現在你也能看了

最近,矽星人發現老牌雜誌《全球概覽》(Whole Earth Catalog)開放下載了。你可能沒聽過這本雜誌,但你一定聽過喬布斯的那句經典名言:

Stay hungry,stay foolish

這句後來被無數人當做人生座右銘的話,最早就出自1974年《全球概覽》最終篇(Whole Earth Epilog)封底的告別辭。

喬布斯對這本雜誌的評價那叫一個高,2005年在史丹福大學畢業典禮演講的時候,他甚至用「我們那一代人的《聖經》之一」來形容它。

《全球概覽》的創刊最早要追溯到1968年,正刊一直更新到1971年。

出版周期也和它「反主流文化」的定位一樣非常隨性,不固定,大約每半年到一年才出版一次。中間出過幾期增刊,後面也發行過不少副刊。

《全球概覽》發行過的幾種副刊

總之一共加起來得有小兩百本。

這些雜誌大部分都在2000年左右停刊了,在網上基本也找不到完整的電子版,以至於它漸漸成了網際網路極客圈的一個傳說

直到一個叫Barry Threw的人提出了一個大膽的想法——

把所有雜誌掃描下來放到網上。

Threw對外的身份是舊金山藝術團體「灰色地帶(Gray Area)」的執行董事兼藝術總監。

從網站的介紹來看,「灰色地帶」也是個挺有嬉皮士精神的組織,非營利,希望用反學科的方法參與改造灣區的技術和文化,目標是「實現更加公平和再生的未來」。

Threw自己也沒少在各種角色之間切換,管理者、策展人、技術專家、設計師、社區組織者、文化製作人……

不過看起來他為人不是特別高調,社交網站上的動態一個月也發不了幾條。

其實早在五年前慶祝《全球概覽》創刊50周年的活動上,Threw就已經萌生了要做一個《全球概覽》數字版匯總網站的想法,以供教育、研究和學術使用。

雖然他也知道這可不是個小工程。

《全球概覽》有很大一塊內容都是關於對當時一些產品的評論,而它的內容組織邏輯是「只增不減」,也就是當中提到的產品不會被替換,而是會隨時間推移一直積累。

等於說1968年第一期里的所有產品,都能在1971年正刊最後一期里找到。

所以到1971年,《全球概覽》已經有448頁之多,收錄了1072件產品,數量比創刊時增加了近10倍……

《全球概覽》當年的工作室

這還只是正刊的內容,加上當時的印刷版內頁字號非常小,還有很多圖片,掃描和傳輸技術怎麼說也不能太差。

其實在Threw之前,也有人動過把所有《全球概覽》掃描上傳的念頭,但最後都不了了之,即使是曼哈頓的現代藝術博物館也只是掃描了很小一部分。

如果沒點耐心和能力,這還真不是一般人能完成的事。

作為這個項目的主持者,Threw後來又找到了美國另外兩家非營利的文化組織恆今基金會(Long Now Foundation)和網際網路檔案館(Internet Archive)合作,終於在今年《全球概覽》創刊55周年之際上線了所有正刊和相關雜誌的數字版

這些數字版雜誌都匯總在了一個域名是wholeearth.info的網站里。

網站一共收錄了和《全球概覽》相關的6種雜誌,按出版順序顯示了每本期刊的封面,光是看這些平鋪開的封面還挺賞心悅目的。

細看雜誌內頁,各種圖片和文字也都非常清晰。

你可以直接在網站上看每一本雜誌(它甚至提供了不同的閱讀格式,比如逐頁閱讀、像看書一樣兩頁並排閱讀等),也可以直接下載PDF放到各種閱讀器上看。

更關鍵的是,不管是在線看還是下載PDF,全 都 免 費

這一上世紀末的文化遺產,終於能以一種更快速的方式和年輕的讀者見面了。

這也是現在讀者能獲取到的最全、最方便、質量最好的《全球概覽》的版本了。

有意思的是,最初報道網站上線消息的是《連線》(Wired)雜誌。

好巧不巧,《連線》的第一任主編凱文·凱利,也就是那本著名的《失控》的作者,早年也做過《全球概覽》的編輯。

《全球概覽》對凱文·凱利最直接的影響可能是讓他放棄了繼續讀大學的打算。

他在高中時非常痴迷《全球概覽》,用他的話說,這本雜誌讓他相信一個人可以使用獲得的工具創造屬於自己的教育、工和生活。

雖然聽起來足夠讓很多父母跳腳,這卻代表了《全球概覽》在當時引領的一種思潮。

凱文·凱利後來評價《全球概覽》:

「它就像專屬那個時代的一面鏡子,讓當時的人窺視並看到一個新興世界的影像……早在博客出現之前,它就創造了博客空間」。

所以,這本影響了喬布斯和凱文·凱利等等一代人的雜誌,到底有什麼來頭?

其實就像上面提到的,《全球概覽》的誕生跟1960年代美國社會的反主流文化運動關係很大

當時的嬉皮青年都非常推崇一個叫巴克敏斯特·富勒的建築師兼發明家。

巴克敏斯特·富勒

很多年輕人在當時都非常厭惡冷戰時期美國的組織制度和意識形態,於是開始往前追溯能支撐自己感受的理論,發現富勒的理念正中下懷。

雖然60年代中期反主流文化運動開始的時候富勒已經70歲了,但這並不妨礙年輕人們相信,每個人都能依靠自己的技術和知識創造美好的生活

這其中就包括《全球概覽》的創辦人,當年的嬉皮青年斯圖爾特·布蘭德。

年輕時的斯圖爾特·布蘭德(左二)

1968年《全球概覽》創刊時的封面靈感,就和富勒有點關係。

封面上的這個地球來自1967年11月NASA的ATS-3衛星拍下的全球第一張完整的地球彩色照片——

不像我們對地球已經非常熟悉了,當時的人都還不知道地球是啥樣子。

ATS-3衛星拍下的第一張完整的地球彩色照片

1966年,布蘭德28歲,有一天他滴了200微克LSD,幻想自己在100米的高空俯視舊金山城,腦海里突然出現了富勒的一句話:

人類之所以覺得地球上的資源用之不竭,是因為他們認為地球是平的。

接著他就想,政府主導的太空探索已經過了十年,普通人都還沒看過地球的照片

執念從此開始了,「一旦普通人看到從太空拍攝的地球照片,一切將會改變。」

現在看來布蘭德還挺瘋的,他後來甚至做了上面寫著「為什麼我們還沒看到過一張完整地球的照片」的徽章到伯克利大學去賣,結果被一個系主任驅趕,成了《舊金山紀事報》的新聞。

除了在《全球概覽》創刊時用了一張靈感來自富勒的地球照片,布蘭德對富勒還崇拜到在創刊號的第一頁就大篇幅對他做了介紹。

不過布蘭德真正有做一本雜誌的想法,還是在1968年開著一輛道奇卡車遊歷了一圈新公社之後。

這一趟也不光是為了玩,他會搜集自己在各個公社看到的各種信息,比如一些產品的促銷廣告、獲取方式和用戶評價,最新的科學藝術理論和書籍出版物等等,做成目錄跟新朋友交換。

有時候還會拿一些樣品和書籍來賣,據說一個月賺了200美金。

這其實也印證了凱文·凱利的那句話,「對於反主流文化運動來說,信息是一種珍貴的商品」。

公社之旅結束之後,布蘭德就在加州的門洛帕克開了一家卡車商店。

不過他沒再像之前那樣把各種產品和書籍直接賣給客人,而是決定以產品目錄的形式讓客人自己挑選。

這個卡車商店也被認為是《全球概覽》的前身。

就像商店給了「用戶」以充分的主導權那樣,這種做法後來幾乎也貫穿了《全球概覽》的始終。

你大概可以這麼理解《全球概覽》的內容,它的目錄被分成了七塊,分別是:關於整個系統的介紹,住房和土地使用,工業和手工藝品,通信,社群,遊牧文化,還有學習。

而每個部分都列出了一些對當下的書籍、工具和產品的評論。

其中涉及的具體類目就包括了出版書、地圖、專業期刊、課程、園藝工具、木工和石匠工具、焊接設備、鏈鋸、玻璃纖維材料、帳篷、登山鞋,甚至還有早期的合成器和個人電腦……

說到這你大概就能理解為什麼凱文·凱利會說《全球概覽》是一面鏡子,而喬布斯也把它比作是「軟皮包裝的谷歌」。

布蘭德自己也說,「在新左派呼籲草根政治權力的時候,《全球概覽》迴避政治,推動草根的直接權力——工具和技能」。

另外這本雜誌的審美也很特別,比如用了很多不同的字體,紙張選的是糙面紙,而不是主流雜誌愛用的銅版紙,各種圖片、文字塊和評論看起來也都是隨意地堆在上面……

按照一些人的說法,這些都是在致敬反主流文化之下的「迷幻、懷舊和實用風格」。

不過這些還不是這本雜誌最特別的。

最特別的是,《全球概覽》中出現的各種書籍、工具和產品的評論,基本上都是讀者寫的

也就是說,比起一本雜誌,《全球概覽》其實更像一個「系統」,讓每個讀者都能通過這個系統分享產品的使用體驗,也能直接在這個系統里推薦產品。

等於說改變了人們對於工具的認知,在那個網際網路尚未普及、且多數出版物都由作者單向輸出的年代,提供了一個允許所有人參與進來的共建平台,讓每個個體都能在這個平台展現自身的能力和創造力

不得不說這個做法簡直太超前了。

而對於這一切,布蘭德都是有意識的,

「(希望讀者能在這本雜誌)找到自己的靈感,塑造自己的環境,並與任何感興趣的人分享他的冒險經歷。」

2020年的布蘭德

他也因此把「獲得工具(access to tools)」作為雜誌的slogan,放在了每一期的封面上。

雖然後來隨著布蘭德觀念的轉向、慢慢不再崇拜富勒,《全球概覽》正刊只發行了短短四年就停刊了,但這本雜誌卻實實在在影響了許多人。

到這裡好像也突然理解了Threw把所有雜誌掃描上傳的意義。

Threw在和媒體解釋為什麼要做這件事的時候說了一句話,「在布蘭德還活著的時候做這件事似乎是個好主意」。

雖然有點玩笑的意思,細想其實還是挺扎心的——

萬一看過這本雜誌的人都離開了,那是不是意味著《全球概覽》徹徹底底就「淪為」傳說了?

作者:李禾子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矽星人ProID:Si-Planet),如需二次轉載請聯繫原作者。歡迎轉發到朋友圈。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bcaaaf653294ddd70414a4e4698bb7d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