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西洋月刊》曾有一篇文章提到,那些小時候愛關心別人的孩子,長大了可能會更有出息。
善良一度被人們看做是孩子的優良品質,可現實社會中情況比較複雜,很多時候家長又不想讓孩子太善良。
如果在路邊看到一位乞討的老人,你會選擇給他錢嗎?一對母子的爭吵引起熱議,大家對此有不同的看法。
媽媽忽略乞討老人,男孩兒痛哭著和媽媽講道理
一對母子在外出時,在路邊遇到一位乞討老人,男孩兒想帶著媽媽走到老人身邊,希望可以給老人一些錢。
但媽媽當時著急坐車,沒有按照孩子的話去做。男孩兒上車後表現得非常生氣,開始嚴肅地對媽媽講道理。
男孩兒認為,就算是不給那位老人錢去看一眼總是可以的,覺得媽媽直接忽略了老人有些沒教養。
男孩兒越說越激動,大哭起來,還賭氣地不理媽媽。媽媽也覺得自己做得不對,並沒有當場反駁。
後來媽媽向兒子承認自己做得不妥當,並承諾以後出門時會帶零錢,遇到乞討的老人,不會再忽略他們了。
這位媽媽是臨時有事,沒有時間去關心乞討老人。有些家長是故意讓孩子遠離乞討者,這對母子的做法引起熱議。
男孩因媽媽忽略乞討老人大哭,是善良還是好騙?
很多人看到男孩兒的反應,第一時間是覺得他年齡小太好騙了,因為在生活中許多乞討者都是假的。
有些乞討者是利用人們的同情心,消耗人們的愛心,孩子輕易對乞討者心軟,可能在以後也容易被騙。
但也有人覺得,孩子能有同情心和善良心並不容易,家長應該維護好孩子的這種品質。
那位媽媽表示,兒子之所以批評她,可能是覺得她有些冷血。因此她並不覺得男孩兒這種想法是錯誤的,才會答應孩子以後帶些零錢的要求。
這件事情最後還要回歸到對孩子的教育上,那些乞討者是真是假,許多人無法準確分辨。
但對於孩子來說,這是對同情心和善良尺度,一次很好的教育機會。
善良的尺度很重要,對孩子的影響深遠
哈佛心理學家研究表明,約80%的青年人覺得,父母很少重視他們是否會關愛他人,只是關心他們的成績或個人是否幸福。
善良感和同情心會讓孩子的生活更幸福,而缺少善良感的孩子,雖然不會有太多損失,但本質上並不快樂。
例如,在一個集體中有人受傷,有善良感和同理心的孩子會表現出關心並對此惋惜。冷漠的孩子不僅毫不關心對方,甚至會竊喜自己多了一些機會。
可怕的是孩子這種心理會慢慢地從對待陌生人,轉變到對待自家人身上,對家人的需求和感受也比較冷漠。
當孩子的世界只剩下學習,和絕對的利己主義,對他自身的學習和工作發展也是有一定限制的。
缺少同情心和善良感,在與人相處時,往往會以自我為中心,不顧及他人感受。交不到朋友是其一,給別人留下不好的印象人際關係較差。
家長該如何告訴孩子,善良的「尺度」
家長不想讓孩子太善良,不代表家長是壞的,只是他們不希望孩子吃虧、被騙。既想讓孩子保持些善良感,又不吃虧,家長可以這樣引導他。
不用自己的善良去填「無底洞」
我們可以善良和大方,去給其乞討老人零錢,去幫助他人,但要注不必去讓自己金錢和感情,都去填了別人的無底洞。
當孩子因為善良去幫助乞討者,可以在順路、偶然碰到的時候去幫助。那些嫌棄一元,兩元零錢索要更多的乞討者,是沒有義務去給他更多錢的。
另外就是不要填情感上的無底洞,有些人只會利用孩子的善良。讓孩子幫忙撒謊、頂罪,卻不以同樣的善良和同情心對待孩子,那麼這種情況就可以讓孩子停止他的善良。
自己的安全很重要
孩子出於善良,幫助他人,前提是保證自己安全,不受委屈,不消耗自己的價值,否則將變成冒險和討好。
例如陌生的成年人請求孩子幫忙,在沒有家長陪伴的情況下,不能跟著陌生人走,因為人們不會向比自己弱的人求救。
糖果媽媽心裡話:
家長能為孩子的「善良感」,做得最簡單的一件事,就是接受孩子的幫助。相比夸孩子「你真善良」,父母這樣做,是對孩子善良感最自然的支持和認可。
【今日話題】你的孩子有哪些善良的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