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則「親媽暴打30歲未婚女兒」的消息令人怒不可遏。
據中國日報的新聞消息稱,林女士曾多次遭受母親的毆打,
而這一次林某被母親拿鐵棍打至大面積淤青則是母女倆積怨已久的表現。
林某的母親嫌棄她30歲還沒嫁人,沒混出個名堂,太給自己丟臉,
而林某也怨恨的母親,因為她一直飯店給父母打工,而媽媽卻偏偏把所有錢都留給兒子,給兒子買了房。
由此,兩人爆發了激烈的衝突,於是母親直接拿著鐵棍撲到女兒的身上解氣。
這一次,因構成了二級輕傷,林某的母親已經被警方刑事拘留。
在被警方質問的時候,林某的母親理直氣壯地說:我打的是自己的女兒,我怎麼不打別人呢,我打自己的女兒怎麼就犯法了!
為人父母對自己的女兒下狠手打人本來就不對了,而這樣重男輕女的思想更是看得讓人氣憤!
其實在我看來比起身上的傷痕累累,林某被母親的偏愛而傷害得百孔千瘡的心肯定更加痛苦。
前幾天還在網上看到過一個熱議的話題:「父母可以偏心到什麼程度?」
很多留言看得讓人心疼:
都說生二胎是為了手足情深,可是看完這些留言之後,感到的卻是滿滿的心疼。
哪個孩子不希望得到父母的疼愛呢?
而那些被忽視被冷落的孩子,他們只能捂著傷口,負重前行。
其實被偏愛的現象也並非中國獨有。
美國《婚姻與家庭》期刊招募了美國麻薩諸塞州的274個多子女家庭,收集了這些家庭中現已經成年的708名子女信息,以研究父母和子女的關係以及這些關係如何影響兩代人的幸福。
結果顯示,超過85%的子女認為母親更偏愛自己的兄弟姐妹,許多父母也都承認自己更偏愛某一個孩子。
關於父母的偏愛,在有些情況下是公平的,必要的,我們不會覺得有問題。
例如比起大一點的孩子,父母會更關注新生兒;對於生病或身體殘疾的兒童也會給予更大的關注。
在這種情況下,只要父母講出客觀的原因,子女是可以理解,可以接受的。
比如孫儷也是二胎,在妹妹還小的時候,媽媽會對妹妹關注多一點,但哥哥也不會吃醋。
孫儷是怎麼做到的呢?
因為她會經常誇獎哥哥說:「妹妹現在太小,還不懂事,你要多原諒她,媽媽知道你是主動讓她的,你真是好哥哥!」
這樣的誇獎不僅能顯示出對哥哥的尊重,而且哥哥等等也不會覺得媽媽在偏心妹妹。
正是在這樣一種體諒中,哥哥才會更會更加愛護妹妹。
老大經常會因為老二的出生而感覺備受冷落,但是只要父母也能照顧到老大的情緒,他們自然也不會感到偏心。
而除此之外,其他一些父母存在偏袒的原因就顯得不公平。
比如,在以父權為主導的家庭中,可能存在重男輕女現象;
比如,在三胎家庭里,父母可能會偏愛第一個孩子和最後一個孩子,中間的孩子受到的關注較少;
比如,有的母親會更喜歡跟自己性格相近的孩子,或者更容易接受那些長得漂亮的孩子。
在電視劇《請回答,1988》中,家裡的老二德善面對著家人偏心時表示出的委屈,讓所有的人都幾乎看得紅了眼眶。
因為和姐姐的生日相差只有三天,德善十幾年來從沒過過屬於自己的生日,每次都是在姐姐生日那天,吹了姐姐的生日蠟燭後再吹她的。
吃早餐時,媽媽做煎雞蛋,只有姐姐和弟弟有,還安慰德善說豆子也很好吃。
鄰居家送來的炸雞,兩隻雞腿分別給了姐姐和弟弟,德善只有眼巴巴看著。
媽媽的錢包里丟了零錢,媽媽和姐姐首先質問的是德善,德善洗清嫌疑後懷疑是弟弟拿的,媽媽卻勸說德善別去問弟弟,因為怕傷了弟弟的自尊心。
最過分的一次是家裡發生煤氣泄漏,危險之中爸爸和媽媽分別背著姐姐弟弟逃了出來,而德善是自己在迷迷糊糊中掙扎著爬出來的。
德善哭著問爸爸:為什麼,為什麼只有我是德善,為什麼要叫我德善。
爸爸無奈地皺著眉頭說:因為二女兒的悲哀一直是存在的,姐姐因為她是姐姐,弟弟因為他是弟弟,所以都得謙讓著。
電視劇里德善雖然非常樂觀善良,但是在父母偏心這件事情上卻讓她非常難受。
縱使再善良樂觀的人,在面對不公平待遇的時候,也難免心理失衡,感到委屈和壓抑。
《時代》周刊高級編輯傑弗里•克魯傑所說:95%的父母都偏心,剩下的5%只是不願意承認而已。
在我們生活中,偏心的父母比比皆是,有的偏愛表現在物質上,有的表現在精神上,有的兩者皆有。
那些不被父母疼愛,長期被家長忽視和冷落的孩子,心理上會出現怎樣的發展障礙呢?
那些長期被忽視的孩子第一個最容易感受到的信息就是,自己不值得被愛。
如果他想要得到愛,那也是先得把另一個兄弟姐妹照顧好。
在這種心理偏差里,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都得不到基本的保障。
其次,如果一個孩子生命中最重要的人(父母)屢次讓自己失去信任,他也學不會去相信他人,很難和其他人建立親密的關係。
因為從小感受不到存在感,所以長大以後也像浮萍一樣心無所依。
不止於此,如果父母的關注點過分地放到被偏愛的孩子身上,也不利於被偏愛的孩子的成長。
因為他們也會在這種被偏愛中感受到壓力。
因為擔心父母的愛隨時從自己身邊消失,從而變得缺乏安全感。
或者有的孩子乾脆因為被偏愛而變得有恃無恐,性格會更刁鑽,以後在處理人際關係中也容易出現問題。
在多子女的家庭教育中,父母偏心或多或少都會有,很難做到一碗水端平。
但是為了將「偏心偏愛」對子女的傷害降到最低,父母還是應該從思想上、語言上、行為上進行自我克制,儘可能做到相對公平。
只有讓孩子感受到愛的均勻分配,他才能安心地成長,才可以在父母之愛和手足之情中學會感恩、分享、尊重、和諧。
最後希望每個孩子都不再因父母的偏心而感到委屈或者痛苦。
願每個孩子都能成為被愛的那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