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6歲老人筆下的耒陽古村—-石梘

2019-11-15     耒陽生活圈

歷史悠久

耒陽市之西,在青山崇嶺環抱之中,有一個歷史悠久的古老的村莊——石梘,聚居著黃帝子孫歐陽氏的後裔,至今已有五百三十年的歷史。

元朝成宗大德年間(1298)第十八世歐陽景淵由江西下院來到湖南長沙,後攜妻謝氏來到耒陽南鄉清水塘,居住在塘上,故叫陽塘。為耒陽開基之祖。安家創業,繁衍後人,分布全縣四境,鄰近的衡、桂、常、永幾個縣亦流遷歐陽公的後裔。

到明朝成化年間(1485、1487),二十一世子道公與堂兄子先公從淸水塘遷徙到西鄉石梘拓荒創業。從那時算起,經歷了明朝、清朝、民國、新中國四個歷史時代,至今到四十一世了,共繁衍了十九代。

石梘由來

傳說開始不叫石梘,南面叫松山里,住的是子道公一派;北頭叫魁土灣,住的是子先公一派。因住房背靠後龍山,是一片原始松林。後因人口發展了,日子過得美好了,改叫萬樂村。再進一步發展,南面叫上村,北面是中村和下村。因為村人的飲水是從南面的石頭凸上,由一天然的石澗把江水引入村裡。石澗像水槽,村人把這種現象叫「梘」 ,這就是「石梘」 的由來。

可是這條「石梘」 早已消失了。傳說有一年久旱不雨,洞場下首有個姓黃的托福村,我們的水田在上游,他們的水田在下游,水必須通過上游的水田才能流到下游,為爭水灌溉常發生糾紛。這一年他們急了,暗地裡糾集一邦人,將石梘砸斷。這對我村來說,是一個不可彌補的損失。但石梘村的名字己遠近聞名,早已載入地圖冊上。

人才輩出

我們的先祖,在一片荒無人煙,寂靜的原始叢林中,用勤勞旳雙手,一代又一代開墾著自已的家園。在不斷發展生產,創造物質財富的同時,崇向文明,非常注重提高後裔的文化素質,培養為國家服務的有用人材。在清咸豐至光緒年間,村裡陸續獲郡文庠生、邑文庠生及國學、貢土等高級文化人才達34人之多。其中三十三世鍾佐,號輔臣,是其中的佼佼者。他是邑文庠生,咸豐癸丑三年,為湘勇贊助軍餉克服武漢有功,經曾文正公保奏,奉上諭同治丙寅五年特授永州府零陵縣訓導兼理教諭,欽加同知銜,誥封奉直大夫。他素以排難解紛,扶貧濟困為已任,鄉間頌他為化事福星。其長子奇芹,號釆初,直隸同加二級,請封覃恩,誥封五品銜。其次子奇藻,號鑒堂,得文襄公左宗棠擢拔,分發廣東巡檢,頻得戰功,保奏榮升五品銜。其長孫顯達,號允皆,優附貢生,知州銜,候選知縣,歷任本區團練。再有孫順達,號和皆,郡文庠生。他曾投王船山門下深造,學貫中西。廢科舉,興新學時,在本縣杜陵書院高等小學任教習。清庭立憲,舉辦自治,民眾推舉他為省諮議局議員。民國成立,改省諮議局為省議會,他又被推選為省議員。

他們常訓誡兒孫,要以朴誠篤實,博愛濟人,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為立身之本。他們疏財重義,為鄉里興義學、辦學堂、建字爐、修道路、造橋樑、設茶亭、置義渡種種善事,不勝枚舉。他們為國為民、向上向善的高尚道德情操,是我們後裔的寶貴精神財富。

古建築群

過去,從北沿著石板路進入石梘的中灣,映入眼帘的是一個用方石砌的大池塘,池塘之北和東是青磚漢瓦的房舍建築。從北往東排去,每所房舍的門楣上方,分別用遒勁的楷書寫的「文忠第」、「 真學士家」、「 八大家之一」、「 天下師尊之第」、「 龍虎榜第」、「 博士名家」。 他處還有「廬陵第」、「 傳經著史之家」、「 冀方右族」、「 千乘之家」, 整個村裡洋溢著濃厚的文化氛圍。歐陽修是後裔的精神力量,勉勵傳承者去奮發圖強。

這些古建築都是明、淸時建的。「天下師尊之第」 比較早,他是下灣、中灣的正堂屋,安放祖先靈位的殿堂。其次是「文忠第」、「 廬陵第」 等房屋。「真學士家」 和「八大家之一」 建造比較晚,都是三十五世允皆建造的。「真學士家」 從正廳牆角丁字石刻記載,建造的時間是光緒十五年(1889)。「八大家之一」 從外牆丁字石刻記載,是光緒二十六年(1900)建造的,至今也有117年了。

這些房舍具有江南荊楚建築風格。一進是門廳,兩邊是住房,上下兩層。二進是過堂,兩邊是天井。三進是正廳,兩邊是住房。天井與住房之間有一條走廊,走廊兩側設有耳門,可與其他房舍連通。因此,國民黨抓壯丁,往往撲空。天井的作用有二:一是採光,二是排水。下雨吋,通過天井的排水口流入地溝,再通過地溝排入池塘。在建造房屋時,就設計好了一個很科學的排水系統,不管下多大的雨,屋內都不會積水。大門前是禾坪,全是用青石板鋪的,涼曬穀子有較好的效果。曾在禾坪邊上,立有拴馬石和立旗杆的夾石,這是清官員住宅的象徵。

「真學士家」、「 八大家之一」 的建築面積都在一、二千平米,房架高大,寬敞明亮。「真學士家」 屋後,修建一讀書樓,名曰 :「鶴隱樓」, 是和皆潛心於詩文著述之處。「八大家之一」 的後堂,建有戲台和南北兩廂樓。唱戲時,把鐘鼓門卸開,上、中、下三廳連在一起,可擺二十席,容160人赴宴。曾請衡陰春蘭湘劇團來唱過戲,一時轟動。北邊的廂樓是藏書的地方,藏的古籍達萬餘冊,有二十四史,四庫全書,御覽書等,可惜毀於一旦。

再有「冀方右族」 的東側,造了一處花園,旁邊建了一座別致的花園樓。花園裡種有桂花樹、石榴樹、無花果樹、黃連木等奇珍花木。樓堂寬大,用以講經授課,也可筵宴賓客,曾在這裡辦過私塾。天花板是篾編的,上面書有福、祿、壽、喜四個大字,毎字周邊都圈以鎖銅圖案,精緻美觀;樓堂南面洞開三敞大窗,窗欞全屬穿榫製作;面花園一方,下半截,全用木板圍裝;上半截,為漏空窗欞,中間四片窗上,各安裝不同顏色的玻璃,分別為風、雨、晴、陰。如果從第一個觀園景,好象颳風一樣;從第二個看,好象在下雨;從第三個看,是明媚的陽光;從第四個看,則是陰晦天氣。可見精心的設計和製作,都是一流的。

石梘的建築群,有過歷史的輝煌。曾流傳過一首讚歌:「石梘姓歐陽,大門對大塘,白天太陽升,門前稻花香,晚上出月亮,塘中有月光」。

優良風尚

石梘村有傳統的家訓條規,要求遵循祖訓,奮發圖強,為族爭光。要求為官者,清政廉明,光明磊落;從戎者,保家衛國,爭立奇功;任教者,為人師表,培育英才;務農者,克勤克儉,發家致富;求學者,發奮攻讀,一舉成名;經商者,取財有道,公平交易;為工者,殷勤勞作,創造財富。他們重視人倫禮教,敬老愛幼,「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孔孟之道,是行為準則。 兄弟妯娌,和睦相處,團結友愛。每到春節那天,大人帶著孩子,挨家埃戶地互相拜年祝福,整個村子洋溢在一片和諧美好的歡快氣氛之中。正月里,組織舞龍燈、耍獅子、打拳弄棍,和皆的南拳打得十分精彩,博得不斷喝彩。他平時傳授武術,注重青年人鍛鍊強健的身體。平時村裡文化生活也很豐富,農閒時,經常聽到激越的鑼演奏聲,海靑就是很好的鼓手。有些戲曲愛好者,教唱花鼓戲,塔台演出,我最早看的一齣戲就是村裡演的「梁山伯與祝英台」。上灣在達岸、怡人等帶頭組織下,成立了一個花鼓戲班子,除在村裡演出外,還經常到外地演出,遠近聞名。除自已唱戲外,在秋收之後,請唱皮影戲的,在月眀星稀的夜晚在禾坪中央搭台唱皮影戲,小孩最愛看,多是連續劇,一演就是十天半月。從中受到傳統的優秀的民族文化故事的教育。喻教於樂,提高了村民素質。石梘民風純樸,和諧相處,安居樂業,經濟發展,聞名遐邇。

在祖訓的教誨下,現在的石梘人,發場了優良傳統。從政者廉潔奉公有之;參軍者立功授獎者有之;為教者模範教師有之;經商者誠信交易有之;上學者刻苦攻讀有之;做工者艱苦創業有之;為農者勤勞致富有之。優良的風尚已代代傳承。

石梘這個古老的村莊,己經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但我們遠離故鄉的遊子,總是難忘「鄉愁」 !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bbDhcG4BMH2_cNUg1wo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