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福州市民李先生反映,在北京龍威互動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龍威互動」)研發的遊戲聚合APP「233樂園」中,他11歲的兒子用家長的手機往多款遊戲中充值共4800餘元,他向「龍威互動」客服尋求退款卻屢屢失敗,客服要求其提供材料證明錢確實是孩子充進去的,但李先生提供的材料不符合對方要求,面臨「舉證難」。
家長
「熊孩子」偷偷玩遊戲
一天充值近4600元
李先生介紹,他的孩子經常偷偷用他的手機玩遊戲,「有時候以『查資料』為由借走手機,還會趁大人睡覺拿走手機」。而偷偷充值的情況也不是第一次了,今年7月,孩子就偷偷向遊戲「蛋仔派隊」中充值過100多元。
李先生:「因為數額不大,我就沒有要求退款,只是警告了孩子」。
今年8月初,本該收到工資的李先生卻發現自己的工資卡上只剩下10元,查找付款記錄才發現是孩子偷偷往遊戲「忍者必須死3」中充錢。
李先生:「工資是1日發的,我沒有注意,小孩子4日就把錢都充進遊戲里了,充值了近4600元,加上7月份充值的一共4800多元。」
李先生提供的微信和支付寶帳單顯示,2024年7月7日至8月4日,其微信和支付寶帳戶共向「龍威互動科技」支付了4824.99元。
李先生提供的帳單
客服
需提供材料證明未成年人充值
李先生聯繫了「龍威互動」客服,希望能進行退款。客服告訴李先生,退款需要提供遊戲角色信息、身份證、戶口本、交易信息等材料。李先生在客服的指引下提交了這些材料,然而,退款申請失敗了,理由是李先生提供的材料無法證明未成年人充值行為,需補充相關材料證明充值時間內的未成年人充值行為。
客服稱退款需要提供遊戲角色信息、身份證、戶口本、交易信息等材料
那麼,哪些材料能證明是未成年人充值呢?
記者諮詢「龍威互動」客服,對方給出的答覆是:1.充值時間內對應的監控錄像視頻文件(需能看到錄像時間、未成年人以及手機螢幕介面);2.遊戲內帶有語音及聊天時間顯示的聊天記錄(需可以看到對話時間或有證明對話發生的視頻或圖片);3.其他可用於直觀證明是未成年人充值的行為材料。
不過,這讓李先生犯了難。「家裡沒裝監控,小孩在遊戲里不怎麼發言,這些材料沒法提交。」無奈之下,李先生只能將自家小孩與其小夥伴的微信聊天記錄當作材料,希望能證明玩家是未成年人。他又多次撥打客服電話解釋情況,客服則堅持要求提供以上材料。李先生稱,錢款確實是孩子充值的,他希望「龍威互動」能夠儘快核實清楚,退回錢款。
現象
孩子充值簡單
家長取證困難
事實上,李先生的遭遇並非少數。記者在黑貓投訴平台上搜索「龍威互動」,共查到3911條投訴,粗略瀏覽,大部分內容都是關於「未成年人充值遊戲,公司不予退款」,充值的金額較少的有幾百元,多的達數千元甚至上萬元。而近30天投訴量達188件,已完成僅4件。
多家媒體也曾報道,家長在遭遇「未成年人退款」問題時,幾乎都面臨「舉證難」。不同的平台所需要的證明材料也不同,除了李先生遇到的需要提供監控錄像和遊戲內聊天記錄外,有的平台還需要家長提供付款途徑、登錄過帳號的手機準確型號等內容,很多家長弄不明白,難以取證,而證據不足也成為網遊公司拒絕退款的主要理由。
與之對應的,則是孩子充值過於簡單。2019年11月,國家新聞出版署發布《關於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網絡遊戲的通知》,要求實行網絡遊戲用戶帳號實名註冊制度。儘管各遊戲平台遵循規定,在首次登錄介面要求用戶填寫身份證號和姓名,經公安接口核對後即認證成功,但真實用戶是誰並不可知。
「小孩子註冊遊戲時用的是我的身份證,僅僅只是輸入身份證號就被認定為成年人,可以隨意玩。」李先生告訴記者,充值也同樣簡單,「都不需要人臉識別,有些甚至不需要支付密碼,只要輸入簡訊驗證碼即可支付。若平台管得嚴了,情況是否會不同?」
律師
可要求平台返還款項
監護人也需盡到監管責任
李先生能夠追回充值款項嗎?
對此,福建律師海都公益團福建閩天律師事務所沈展昌律師表示,民法典第十九條規定,八周歲以上的未成年人為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實施民事法律行為由其法定代理人代理或者經其法定代理人同意、追認;但是,可以獨立實施純獲利益的民事法律行為或者與其年齡、智力相適應的民事法律行為。本事件中,李先生11歲的孩子系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充值行為與其年齡、智力不相適應,且不是純獲利益的行為,該民事法律行為無效。監護人可以要求平台返還相應的款項,但未成年人的監護人的監護職責並不因此免除。
律師也提醒,作為家長,需要盡到監管責任,防止孩子擅用帳戶進行非理性的消費。
來源:海峽都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