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帶飯的學生在外面吃飯。圖/新京報我們視頻截圖
據新京報報道,10月21日,湖南株洲光明學校,一段關於自帶飯的學生蹲在外面吃飯的視頻引發熱議。22日學校後勤負責人劉先生稱,此前讓自帶飯的學生在教室外面吃飯是怕交叉感染。目前天氣轉冷,經和家長協商已安排學生進教室吃飯。「之前有學生你吃我的,我吃你的,現在我們把學生都安排到教室吃飯了。」
從學校回復來看,是因為擔心學生交叉感染,才安排學生在外面吃飯。這麼說的話,校方不讓自帶飯學生進食堂,是為學生好?這恐怕難以令人信服。
事實上,學校「為學生好」而不讓學生自帶食品進校園、禁止學生買外餐的「好意」,總是不被家長和公眾所理解,就是因為所謂「為學生好」的理由牽強,反而是「為校內食堂好」和「為校內小賣店好」的嫌疑太明顯了。
比如,同樣是市場上售賣的正規廠家的牛奶、麵包等,學生從校外帶進去不行——存在食品安全風險,那為何同樣的商品在校內小賣店買就行呢?甚至,眼看著學生在校門外一袋一袋喝掉,學校管理人員都不擔心「有食品安全風險」,只要不違反「食品帶進校園」的規定就行,這算哪門子「為學生好」?
如果學校管理的出發點確實是為避免食品安全問題,嚴管當然沒毛病,但是自帶飯不能進食堂算不算正確、必要的嚴管,顯然值得商榷。「交叉感染」概念中確實有食品交叉感染一項,但多指食品加工製作過程中的生熟食品混放、變質食品與正常食品混放、生熟食品處理過程中發生污染等情況。
當然,群體用餐中共用餐具、多人合餐確實存在幽門螺旋桿菌傳染的風險。但這種風險應該以推廣分餐、嚴格的餐具消毒等手段來避免,而不是一伙人在食堂內、一伙人在食堂外。事實上,即便食堂飯菜完全符合食品衛生標準,若吃飯過程存在不衛生用餐行為也有交叉感染的風險。
校方所言「你吃我的、我吃你的」確實不夠衛生,但是很難說,學生在食堂內吃食堂的飯菜就不會出現互吃的情況。這個問題不是轉移用餐地點能解決的吧?
當然,把自帶飯的學生安排到教室里去吃,要比讓他們在外面吃人性化多了,總歸是一種解決的辦法。不過,在教室里吃飯原本就不是什麼「技術性問題」,一開始就該想到,而不該是問題曝光了、媒體介入了才開始「人性化」。
簡單的事情辦起來不簡單,就不能不讓人質疑:自帶飯學生被安排在外面吃飯,是不是一種「有意為之」?
現在,校園食堂管理、校園食品安全方面有一個奇怪的現象,值得深思:一方面是不少學校都「管」得十分嚴格,甚至嚴格到近乎苛刻,比如通過對學生進行搜身來防止把外購食品帶進校園,即便是合格商品也不行;而另一方面,與校園食堂有關的食品安全事故頻發,「鼠頭鴨脖」事件、「臭肉」事件等等。這種分裂的現象讓人懷疑,某些學校的「嚴管」,究竟是「為學生好」,還是在給校內食堂和小賣店站台?
涉事學校當然無須就上面所說的問題對號入座,但為校內食堂和小賣店的生意而一刀切禁止校外合格食品進校園,或是進行歧視性管理的情況也不在少數,這同樣是值得關注的問題。
撰稿 / 馬滌明(職員)
編輯 / 徐秋穎
校對 / 李立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