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明:「潯陽文史」系列發布老一輩九江文史專家們的文章,為的是使他們的研究成果得以更廣泛傳播。除修訂個別標點,適當添加分段和圖片外,編者不對文章做更多修改。為尊重原作者,文章首發於「潯陽敘話」公眾號,再由編者的公眾號「馮曉暉」轉發。
本篇選自2021年出版的潯陽文史參考資料叢書《潯陽街巷》。
張廷(作者像)
明清時期,從九江府出東門有一條古驛道,過護城河左拐入黃泥塘,上坡便到平嶺。此處原為山崗,人煙稀少,因山頂平緩而得名平嶺。在平嶺盡頭又分東北兩條叉道,分別通往湖口、星子縣。
平嶺是三里街舊稱,原處東門城外。入民國後,九江府城在拆城築路時,曾於城內關帝坡下西南拐彎處,擇有零座標測量點,以後九江城東至各地里程 均以此為基準。 由此地至東門口約二華里,從東門口到平嶺約一華里,城裡城外貫通正好三華里。 而且在古驛道舊基上修築的九星、九湖路,仍然是在平嶺分手。 大約於 1934 年前後,平嶺已形成一處連接城外,通往城裡的必經之道和商貿集市,漸漸人們習慣稱平嶺為三里街。
1949 年後,三里街已是九江城東交通分流、人口出入、商貿交易集散之處。 三里街在建國前夕屬九江縣仁貴鄉,建國初期屬九江縣第七區五里鄉。 1964 年,劃屬九江市甘棠街廬峰居委會轄區。 1973 年,劃屬白水湖公社所轄。 1981 年,又將原國棉三廠至九江機械廠一段街道舊稱「黃泥塘」併入三里街。 1985 年,劃屬九江市潯陽區白水湖街道 辦 事處所轄。
隨著城市的拓展,三里街周邊區域不斷擴大, 這裡曾經擁有九江通用、大華機械廠,九江縣篾器、 木器廠,縣拖拉機站、農機廠、油嘴油泵廠,縣油漆社、白水湖鐵木社、黃泥塘供銷社、大橋五金翻砂社、九江針織廠,三里街小學、九江市第七中學、三 里街派出所、九江師範專科學校等。
如今的三里街,西北起自原九江第三棉織印染 廠大門口。 與潯陽東路相交,往東經黃泥塘,過長虹北路,轉南中交三里街支巷、南湖路,直至潯陽東路南端(九湖、虯九公路交叉口)。 全長 1. 2 公里, 寬 6 米,整段街道呈弧形。 截止 1990 年,三里街有門牌 438 戶,常住人口 1854 人。
時光如梭匆匆而過,一條嶄新的商業貿易街 道,一處興旺的生活居住街區,正迎著東升的太陽, 開啟著一天又一天新篇章。
讀後記:三里街九江人都熟,知道黃泥塘的也不少,平嶺,記得的就不會多了。看張廷老師的文章,平嶺的起點在三里街農貿市場。這裡是緩坡的起點,坡高處,就是現在的長虹立交橋。如此看來,平嶺這個稱呼還是很形象的。
潯陽敘話
記錄贛鄱歷史,講述潯城故事,品鑑風俗滋味,漫記百態眾生。
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