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學者:在中國問題上,短視的是莫迪,買單的是印度

2021-01-16   枕貓

原標題:印度學者:在中國問題上,短視的是莫迪,買單的是印度

尼泊爾特里布萬大學訪問學者、《亞洲時報》專欄作者比姆•布特爾曾在《亞洲時報》發表《印度為莫迪短視的中國戰略付出代價》一文,他認為莫迪在對華戰略上是短視的,如果印度方面一意孤行下去,中國會比1962年時更嚴厲地懲罰印度,買單的最終會是印度。

正如19世紀俄羅斯歷史學家瓦西里•克柳切夫斯基曾描述的那樣:「歷史不會教給我們任何東西,只會懲罰沒有吸取歷史教訓的人。」

自莫迪擔任印度總理以來,印度整體上在往正確的方向發展,莫迪改革者的身份也一直被國民認可,然而莫迪的對華戰略正如比姆•布特爾所評價的那樣,如此的短視。

那麼莫迪為什麼要如此對待中國?印度又會因此付出什麼代價?

莫迪

莫迪憑藉什麼上位?

莫迪及其內閣主要成員均在一個名稱為國民志願服務團的組織任職過。這是一個印度教教派組織,組織成員眾多有近500萬成員,分布範圍廣,有5萬個分會,注重發展青年成員,並進行半軍事化訓練,其實際目的是為了對抗穆斯林組織,成員著統一的服裝,有鐵一般的紀律,絕對服從上級領導。

他們的宗旨是「保護印度教的民族、宗教和文化,具有強烈的排他性和極端主義性質。

1985年,莫迪應這個組織的要求加入了印度人民黨,2014年莫迪競選,國民志願服務團全力協助莫迪。十個站點設一個總負責人,為了防止選民突然改票、無法按時到達站點以外,他們與志願者配合,護送選舉人到達投票站進行投票。

莫迪上台後主張把促進少數派和落後階層的利益放在首位,主張實行民族主義、民主、非教派主義。人民黨在印度教信仰上大做文章,聯合十億印度教徒,排斥其他四億的異教徒。可謂將民粹推到了明面上。

從上文不難看出,莫迪的上位依靠的就是民粹,民眾愛聽什麼,莫迪就說什麼,這就為莫迪對華戰略埋下了伏筆。

莫迪

印度對華戰略明明錯誤為何還要進行下去?

其原因大致分為以下幾點:

一、962年中印戰爭的影響。

1962年的中印戰爭是印度永遠的痛,印度懷揣著世界第三的夢想,卻被中國以極快的速度澆滅,極大地影響了印度在地區的威信,印度對此一直耿耿於懷。

印度方面認為,印度當時打敗仗,是因為當時的印度軍隊真正獨立的時間並不長,軍隊內高層大部分仍然是英國人,同時作戰經驗短缺,而經過幾十年的發展,印度方面認為自己軍隊的能力已經有了極大的提高,急切地想要證明自己,洗刷冤屈,恢復自己世界性大國的地位。

二、新冠疫情的爆發。

這次疫情,在印度政府高層來說,無疑是檢測莫迪改革後印度能力的機會。然而,這次疫情來勢洶洶,印度政府手段盡出,卻還是無力抵抗,結果相當得糟糕。印度政府無力顧及疫情,便通過對華強硬,來轉移國內群眾的視線,主要媒體刊登疫情的新聞有限,而對針對中國的新聞頻繁刊登。

這是提高莫迪支持率的最好方式。對於中國的周邊國家來說,反對中國似乎是提高支持率的最好方式,印度也不例外。同時,莫迪是靠民粹起的家,政治主張就是,聯合十億印度教人民,排斥其他教教徒。

疫情的失控,使莫迪意識到自己的支持率可能會被疫情衝擊,便對華持續強硬,甚至不惜在邊境製造事端。

而這一招的成果也顯而易見,面對抗擊疫情的失敗,莫迪的支持率不僅沒有降低,反而增高了。

三、以地緣政治看中國的結果。印度對「大國」這兩個字非常痴迷,甚至成為了一種執念。成為大國首先要有地區影響力,自1993年起,印度便與東南亞各國加強貿易聯繫,不僅使得經濟得到了增長,在地區的政治影響力方面也有了顯著的提升。

然而,中國自改革開放後,經濟騰飛,最終一躍成為世界第三大經濟體,這讓印度深深地感到了憂慮,同時中國開始實行一帶一路計劃,不僅能拉動周邊經濟的發展,也加大了地區影響力。

在此情況下,印度不得不對華強硬,來維持自身地緣政治的利益。如果服軟,印度縱然成為了世界大國,地位也在中國之下,這不是印度想要看到的。

印度

四、印度在民主、自由價值觀與中國的差異。

印度常常自稱是世界上最大的民主國家,美國是世界上最早的民主國家,那麼印度為何會有如此的自稱呢?

實際上,還是因為要與中國作比較。印度方面最喜歡說的話為「一旦印度成長為一個大國,那他將對中國產生全方面的威脅,印度的民主制度將會得到世界的效仿,而中國的制度將顯得暗淡無光。」

實際上印度與中國的競爭,已經逐漸成為了意識形態的的競爭,印度前駐華大使顧凱傑於9月10號在紐約時報發表題為《中國不是要推翻世界秩序,而是要接管世界秩序》,文章最後一段號召全世界民主國家聯合起來對抗中國。

五、印度想要藉助美國,來實現自己大國夢。

美國為了遏制中國發展制定了「印太戰略」,據美國國務卿蓬佩奧的講話來看,美國「重返印太」的戰略中心在東南亞。這與印度的想法不謀而合。近年來,中美關係持續惡化,這對印度來說是個大好機會,既能討得美國歡心,又能對中國進行打壓,絕妙無比。

同時,對華態度強硬,可與美國其餘戰略夥伴日本、韓國、澳大利亞等國搞好關係,從而更深層次地參與到亞太地區事務中,增強自身影響力,為實現大國夢奠定基礎。

綜上所述,除了莫迪想保持自己的民間支持率,另外就是與印度一直以來的發展理念有關。

印度與美國

印度對華強硬造成的後果

在印度疫情爆發的時刻,印度政府為了轉移矛盾,在中國邊境製造事端。同時購買了總價值高達3890億的巨額武器裝備,然而這些武器裝備至少需要2年才能全部部署完畢,所以此次印度購買裝備的目的,更多地是想在國際上尋求支持。

然而事與願違,各國均忙於抗疫之中,對印度無暇顧及。自入冬以來,印度軍隊在邊境的補給出現了困難,數十萬士兵在前線甚至吃不飽,穿不暖。

《印度斯坦日報》報道前段時間稱:印度軍隊開始從班公湖南岸後撤部分士兵,同時後撤的還有坦克等重型武器。雖然印度軍方聲稱,撤退的主要考量是出於安全的兵力調整,這些部隊僅僅是撤退到更加安全和便於保障的區域。

但,可以看得出來這是印度為穩住民心所扯出的遮羞布。將近4000億的花費,沒有達到預期的結果,這對莫迪的支持率來說是個隱藏炸彈。

莫迪

2019年,印度經濟已經有了後勁不足的表現,2020年疫情衝擊以來,印度經濟持續低迷,2020年第二季度,印度gdp下降了23.9%,創歷史最高。與此同時,印度的外債在急速上升,債務總額約占外儲的250%。

雪上加霜的是,食品領域出現了嚴重的通貨膨脹,農產品價格飛漲。由於中國是印度的第一大進口國,同時又是第三大出口國,對華態度強硬導致了兩國貿易出現大幅度下滑,印度光是尋求中國的替代產品,額外費用已花費超過500億美元。

盲目地對中國企業施加各種禁令的苦果已經出現,2016年-2019年,短短的四年內,中國企業對印度國內的初創企業的投資增長了12倍,從3.81億美元增長到46億美元。

由於一紙禁令,中國對印度的投資大幅降低,投資金額從2019年上半年的12.3億美元,迅速下降到2020年上半年的2.63億美元,萎縮將近80%。在此情況下,印度的許多小公司相繼關門,創業者陷入寒冬。

印度獲得疫苗的難度提升

無論如何的轉移矛盾,府必須越來越嚴峻的疫情問題是印度政得面對的,防控的失敗使得印度將目光投向了疫苗之下。然而這麼長時間以來,印度自主研發的疫苗始終不見蹤影。便把目光投向了世界,印度曾在WTO上提出,已開發國家應該免收新冠疫苗專利費,然而沒有任何國家去響應。

印度錢討好的歐美國家,不僅無視這個提議,更是對印度的疫苗採購計劃也缺乏興趣,畢竟自己的都不夠用。

西方靠不住,印度便將目光投向了中國,據新華社報道,印度記者在中方外交部記者會上詢問中方代表疫苗相關問題。

印度記者胡提問:中國之前承諾在疫苗研發成功之後,會將疫苗當做全球公共產品的承諾是否屬實,中國是否會向其他國家免費提供疫苗。

中國當然會履行之前的承諾,然而現在疫苗作為國際性戰略性物資,稀缺不已。必須先滿足自身的需求,而後才會向其他國家提供,先給誰,後給誰,價格如何,這都是要考慮的問題,印度可能不會太早地得到疫苗。

疫苗

莫迪的短視行為,正在讓其付出代價,疫情失控,經濟低迷,國際影響力在降低。而莫迪最為在意的支持率也在降低。

印度農民不滿莫迪政府,發起抗議,在持續了幾十天的時間的抗議之後,印度農民的抗議活動似乎出現了進一步升級的趨勢,不久後,印度的底層農民舉行了一場規模巨大的集會活動,而活動地點便位於印度首都新德里。

「短視的是莫迪,買單的是印度」無疑是對莫迪對中國行為最好總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