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止將中國式現代化誤解為「爭霸」

2024-07-01     北京日報

吳忠民

就理論層面而言,必須形成對中國式現代化的科學認知,防止出現誤判。從對外交往的維度看,應當防止將中國式現代化誤解為與美國「爭霸」。

「世界霸主」以及相應的「爭霸」一類的概念具有其特定含義,並不符合中國式現代化的實際情況

2022年中國的人均GDP已經超過1.2萬美元,中國已經初步進入世界中高收入國家的行列。無論是從「數量」上看,還是從「質量」上看,中國式現代化的推進仍然保持較好的勢頭。由於國家體量巨大,中國的現代化建設具有巨大的「乘數效應」,中國式現代化勢必會對世界現代化的分布結構狀況產生巨大的影響。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指出的那樣:「迄今為止,世界上實現工業化的國家不超過30個,人口總數不超過10億。」「我國14億人口要整體邁入現代化社會,其規模超過現有已開發國家的總和,將徹底改寫現代化的世界版圖,在人類歷史上是一件有深遠影響的大事。」

顯然,中國式現代化的推進愈益離不開對外開放,愈益同經濟全球化緊密地結合在一起。正因如此,中國現代化與世界現代化的雙向互動必定會愈益凸顯,中國現代化對於國際關係以及世界格局的影響必定會越來越大。這裡便出現了一個問題,即:作為經濟體量居世界第二、現代化推進勢頭較好以及國際影響力日益增大的中國,同作為經濟總量和國際影響力長時期居於世界第一的美國,兩國之間究竟是一種怎樣的關係。對此,一些人作出如是判斷:在目前以及未來的一個時期當中,中美兩國之間是一種「爭霸」關係,具體來說,美國是要保住自己已有的世界霸主地位,中國則力圖取而代之。

「世界霸主」以及相應的「爭霸」一類的概念具有其特定含義,並不符合中國式現代化的實際情況。霸主國家基於「弱肉強食」「叢林法則」「贏者通吃」的零和博弈思維,藉助自己在經濟、政治、軍事等方面的強大力量,以霸權主義的行為方式,強行單方面制定有利於自身利益的不平等的國際秩序,並要求其他國家予以遵守,進而從中獲利;同時,強行輸出自己的意識形態,強行改變他國的基本制度,對不利於自身利益或者是威脅到自己霸主地位的國家進行打壓、封殺、顛覆,直至訴諸軍事打擊,即便毀掉一個國家的現代化前景、使一個國家解體也在所不惜。長遠看,所謂世界霸主,也就是最大的霸權主義國家,實際上是世界和平與發展的破壞者。與霸權主義國家完全不同,在對外交往上,中國基於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理念,奉行合作共贏的交往方式,從而有利於而不是有害於世界和平與發展局面的形成。

中國在大力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同時,致力於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是世界各國人民前途所在。萬物並育而不相害,道並行而不相悖。」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是中國對外交往的基石。基於這一理念,中國「奉行雙贏、多贏、共贏的新理念,扔掉我贏你輸、贏者通吃的舊思維」,以建構新型、平等的國際秩序。雖然中國努力提升GDP總量,以早日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但這屬於正常的現代化目標,與「爭霸」「稱霸」完全是兩回事。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國不走一些國家通過戰爭、殖民、掠奪等方式實現現代化的老路,那種損人利己、充滿血腥罪惡的老路給廣大發展中國家人民帶來深重苦難。」

改革開放特別是近十年以來,中國在大力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同時,致力於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中國之所以信奉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理念,倡導合作共贏的方式,大致出於以下幾方面原因。

其一,和平對外交往的歷史基因。幾千年以來,中國人一直習慣於在中國的大地上辛勤勞作、生活繁衍,而沒有向四周侵略、掠奪他國生活資源和財富的意識。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華民族的血液中沒有侵略他人、稱王稱霸的基因」,「數百年前,即使中國強盛到國內生產總值占世界30%的時候,也從未對外侵略擴張。」基辛格認為,同後起的其他區域性國家相比,中國「對擴張領土並不熱衷」。可以說,作為一種歷史傳承,這種和平的歷史基因對於中國式現代化道路有著不小的影響。

其二,近代史上屈辱、深刻的歷史記憶。自鴉片戰爭之後,中國逐漸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割地賠款、租界裡的治外法權、海關關稅由外國人掌控、外國商品的傾銷以及外國銀行對於中國金融命脈的壟斷等等,不但嚴重損害了中國的國家主權,嚴重妨礙了中國的現代化建設,而且對長時期有著文明自豪感的中國民眾來說,更是形成了一種屈辱、深刻的集體歷史記憶。這種歷史記憶對於獲得獨立並日益走向強大的中國來說,不但轉化為對他國侵略行為的一種本能警惕和抵抗,而且還引發了對其他受到不公正對待的發展中國家的一種同理心。

其三,對於經濟全球化趨勢的順應。在現代化和市場經濟條件下,整個世界在經濟上愈益一體化,各個國家相互間的交流與合作成為一種歷史必然,任何一個國家都不可能置身於經濟全球化之外,否則就會落後和挨打受辱。進一步看,只有基於平等的、合作共贏的相互交往,方能促進各個國家自主、平等的發展,方能確保經濟全球化進程持續而健康地推進。

其四,對於世界大趨勢的判斷。和平是現代化建設的必要條件。長遠來看,戰爭對於每一個國家都是有害的,勢必延誤現代化進程。在改革開放之初,鄧小平就作出了一個基本判斷,認為和平與發展是世界的大趨勢。現在,雖然國際形勢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但和平與發展的基本趨勢並沒有改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和平、發展、合作、共贏的歷史潮流不可阻擋,人心所向、大勢所趨決定了人類前途終歸光明。」

總之,正是基於前述幾個方面的原因,中國合乎邏輯地提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以及相應的合作共贏的對外交往方式,選擇了和平發展之路,而不可能走爭奪世界霸權、侵略擴張之路。

隨著中國式現代化的推進,中國對於世界的和平與發展作出了愈益重要的貢獻

中國始終是世界和平的建設者、全球發展的貢獻者、國際秩序的維護者。隨著中國式現代化的推進,中國對於世界的和平與發展作出了愈益重要的貢獻。這至少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軍隊規模及國防支出均保持在合理限度之內。中國不稱霸、不擴張、不謀求勢力範圍,不搞軍備競賽,只是維護本國的國防安全,也就沒有必要維持龐大的軍隊規模,投入巨額的軍費。「2023年全國一般公共預算安排國防支出1.58萬億元」,「與美國等軍事大國相比,中國的國防支出不論是占國內生產總值(GDP)的比重、占國家財政支出的比重,還是國民人均國防支出、軍人人均國防支出等都是比較低的」。

第二,對於全球經濟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改革開放以來,隨著中國對外開放的全方位、全領域推進以及中國經濟總量的大幅度躍升,中國的現代化與世界的現代化之間實現了良性互動,相互促進,共同發展。一個比較突出的現象是,中國成為世界經濟發展最為重要的推動力量。數據顯示,2013年至2021年,「我國對世界經濟增長的平均貢獻率達38.6%,超過G7國家貢獻率的總和,是推動世界經濟增長的第一動力」。再者,隨著強大經濟實力的形成,中國逐漸擁有了抵禦世界範圍內經濟風險、生態環境風險等各種風險的能力,並作出了相應的貢獻。比如在應對氣候變化風險方面,中國付出了巨大的、極為艱苦的努力,已經從全球氣候變化治理的積極參與者變為重要的「領跑者」。

第三,在促進欠已開發國家經濟發展方面發揮積極作用。貧困、落後是許多欠已開發國家面臨的迫切問題,是阻礙其現代化建設順利啟動和推進的重要原因,也是這些國家容易陷入動盪、戰亂並成為引發整個世界不安定現象的重要根源。欠已開發國家現代化建設的滯後,勢必會對全世界的現代化建設產生明顯的制約效應。中國對外援助政策的基本內容是:「堅持幫助受援國提高自主發展能力,堅持不附帶任何政治條件,堅持平等互利、共同發展,堅持量力而行、盡力而為,堅持與時俱進、改革創新。」基於長遠考慮,中國繼續加大技術和人力資源開發合作等方面援助力度,幫助受援國提升治理能力、規划水平和行業發展能力,對其經濟發展特別是現代化內生動力的增強起了不小的作用。

由上可見,中國並沒有基於「爭霸」的意識而四處侵略、擴張,成為世界和平與發展的破壞者。相反,比之霸權主義國家,中國式現代化的推進意味著中國基於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和與之相應的合作共贏的行為方式,對世界產生了巨大的積極影響。中國愈益成為世界和平與發展的積極推動者和維護者。

[作者為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社會和生態文明教研部教授。欲知詳情,請參閱《中共黨史研究》2023年第6期《應防止對中國式現代化的誤判》一文]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ba51532607d986751f47bedc5d0747c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