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有5萬卷典籍的敦煌藏經洞,是怎麼被發現的,為何沒有被保護?
唐代是魏晉之後書法發展的又一個巔峰,但是因為年代久遠,流傳下來的作品特別少,每一件都是稀世珍寶。直到1900年,敦煌莫高窟17號洞窟被偶然打開,裡面出土了唐代經書典籍、刺繡、絹畫、法器等五萬餘件,但大多數都被劫掠到了國外。
今天我們就來聊一聊這個敦煌藏經洞的前世今生。它是如何被封存的?又是如何被偶然發現的?發現了之後,為什麼當時清政府沒有採取相應的措施對其進行保護,致使大量國寶流出國外。
自西漢開闢絲綢之路以後,敦煌就成了東西方文化交流的核心樞紐,輝煌了千百年,佛家文化也在這裡得到了蓬勃的發展。
景德三年(1006年),信奉伊斯蘭教的黑韓王朝的軍事勢力,直接威脅到了敦煌。敦煌莫高窟的一些僧人為了保護這裡的文化遺產,將數萬件經書典籍、刺繡、絹畫等寶物,集中在一起,封存在了現在莫高窟的17號洞窟,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敦煌藏經洞」。
十九世紀末,道士王圓籙來到莫高窟,面對眼前蒼涼的景象,竭盡全力想要重振莫高窟昔日的輝煌。
1900年的一天,王圓籙和自己僱傭的宮人在清理甬道積沙時,將點煙的草捻子插在畫有壁畫的縫隙里,但是那草捻子竟然全都陷了進去——這證明裡面是空的。
王圓籙
他們觀察牆上的裂縫,發現裂縫的形狀類似一個門洞。當晚,王圓籙手持油燈,掄起鋤頭挖開了藏經洞封存的大門。由此,敦煌藏經洞中的寶物,在沉睡千年後終於甦醒,只不過他們即將要面對的是另一場浩劫。
在發現藏經洞後,王圓籙隨即將其報告給了官府。但當時的社會背景都知道,清政府無力、也無心將這些寶物妥善保護,只是命王圓籙小心保存。
敦煌小楷《德言》
面對這些千年前的古籍文物,王圓籙承受著巨大的心理壓力,但是他能做的只是將洞口鎖起來,並三緘其口。畢竟越少人知道這些寶物的存在,它們就越安全。
1909年,部分敦煌文書傳到北京,被清代著名的考古學家、文字學家羅振玉看到。羅振玉將情況上報,敦煌藏經洞才引起了中央朝廷的重視。朝廷隨即命令陝甘總督將藏經洞中所剩文物,全部押運到北京。
敦煌《因明入正理論》
且不說在押運到北京的過程中,藏經洞中的這些寶物經受了押運人員再次洗劫,在押運之初,當初藏經洞中的大部分文物,早已經被運到了國外。
那個將部分敦煌文書帶到北京的人不是別人,正是法國的「漢學家」伯希和,敦煌文物的重要盜取者之一。
敦煌《妙法蓮花經》
敦煌藏經洞中的文物從被發現到運回北京的這九年間,又經歷了哪些禍端?哪些珍貴的文物又被劫掠到了國外?請您關注我們接下來發布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