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農村,很多公雞會被閹,被閹之後你知道有哪些好處嗎?

2022-09-24     動物奇趣社

原標題:在農村,很多公雞會被閹,被閹之後你知道有哪些好處嗎?

我小的時候,在我們贛南農村,閹豬、閹牛、閹雞十分常見,特別是公雞,農村人只會留一兩隻做種,其它的公雞都會被閹掉,變成線雞。

閹雞

雖然現在的年輕人,對閹雞有點陌生,但它其實是一門老手藝,在我國的華南地區,已經有3000多年的歷史了。

民間關於閹割文化的歷史。

在殷商的甲骨文中,就已經有關於豬的閹割的記載。而在《易經》中,也有記載「豶豕之牙吉」,就是說閹割後的豬,會變得性格溫順,牙雖鋒利,但不足為害。

此外,在《禮記》中也有「豕曰剛鬣,豚曰腯肥」的記載。意思就是未閹割的豬,由於皮厚、毛粗,叫做「豕」;而被閹割後的豬,則長得膘肥體壯,叫做「豚」。

閹割,又稱「割騸」,在古代江湖行幫當中,屬於「搓捻行」,從事此行當的人,供奉漢未名醫華佗為祖師。並逐漸形成了南劁北騸,即南方以豬、雞、貓、狗等小型禽畜為主,俗稱「海棠活」;而北方則以騾、馬、牛、羊、駱駝為主,俗稱「圈子活」。

關於被閹後的家禽家畜,也有特別的名稱,如:馬叫騸、牛叫犍、豬叫豶、羊叫羯、狗叫猗、雞叫閹等等。

手藝人正在閹雞

農村公雞被閹後,有什麼好處?

閹雞,農村人又叫它熟雞,線雞、騸雞、剦雞、太監雞、落(音)雞等。等公雞長到一斤左右,會打鳴之時,由專業人員通過外科手術摘除了睪丸的公雞。

閹雞有風險,如果天氣太熱、太冷,或技術不過關,很容易閹死雞。像我小時候,我們村的閹雞師傅,技術就不咋地,5隻雞當中,一般都會死一隻。

既然閹雞有風險,為什麼農村人還要閹公雞呢?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原因。

1、公雞也叫生雞。在我們這的農村,認為公雞是發物,吃了易上火,特別是養久了的公雞,很少人會吃,價格低。

2、農村人一般會養一兩隻公雞做種,做種的動物很少人會去殺或賣,認為不吉利,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吃公雞的習慣。像我們這裡,只有在祭祀、結婚祭轎、白事的時候,才會殺公雞,以陽克陰。

3、公雞被閹後,肉質更細膩、鮮美和不柴,口感更好,養一兩年都好吃。

4、公雞被閹後,比較文靜,不愛打架,活動量減少,容易育肥,吃得少,長得更快、更大,能長到七八斤。

公雞

閹雞口感好、分量足、營養高,是南方人逢年過節的必須品,大人小孩都愛吃。閹雞這一行當現在已經瀕臨失傳,只能在南方的一些小城鎮和農村才可以看到。這主要是因為現在農村散養的雞少,專業飼養風險大,經濟價值不高,因為公雞閹後,最少要養三個月以上才能吃。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ba07e3168f2526e9002109b8bf4b5d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