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新認識HiFi誤區
原創: Genieli 精靈電腦科技
大部分發燒友認為 「不能真實還原出現場錄音的音響系統」 並不HiFi,他們對這個真實的定義要求很高,無論「聲波、力度、迴響」都要求一模一樣。簡單概括就是1:1克隆出來的聲音才HiFi。
廣東音樂《匠心》《傳承》錄音現場
那麼對於現在的CD音響系統要求還原出「真實」的聲音,能達到要求嗎?為方便大家容易去理解,帶著問題我們以圖像為例來列舉分析說明。
如上圖,我們看到一個場景便用攝像機記錄下來,回家便可以在螢幕觀看了。聲音也一樣,現場收錄完畢後回家可以用音響系統重播。
現在一台4K專業攝像機它能記錄4K的色彩,然而再傳送到家裡的電視播放,由於螢幕色彩的限制圖像被壓縮後可能就只有2K或1080P的色彩效果了!眾所周知壓縮過的圖像會變模糊與原圖是無法相提並論的。就算用現在最先進的3D攝影技術也只是多角度的8K色彩場景,為此要求1:1克隆方式記錄下一個圖像場景是不可能的,至少以現在的科技做不到。
聲音也一樣,就算是錄音棚記錄的聲音,最高規格的也就是64位32Bit的量化文件。但製作成CD聲音就會被壓縮,再到音響系統播放時就只有16Bit的效果了。壓縮過的聲音就像壓縮了的圖像無法還原,CD與原音對比細節少密度薄缺少了原音的質感。所以我們首先要理解,在家重播的聲音場景絕對不會是1:1的原音。
為此,不得不承認這個收錄與重播的過程損耗相當大,當前的CD系統根本無法滿足音樂愛好者的聽音要求!
對於圖像的還原,我們給出的定義是「不變形、曝光度比例正確、有空氣感」這就算是一幅好圖像了,而置於色彩濃淡,光一點暗一點請自行調節!那麼電視台又如何保證在低像素下能夠有更好的畫面感呢?這就需要美術指導的前期布置與後期配色了。有美指的電影與電視劇畫面帶有幾分藝術感,能讓眼睛看著更舒服。
於此類推,那麼在終端對於聲音的重放也一樣,整個聲場的輪廓不變形,每個樂器的發聲比例與原音成正比,樂器定位準確就夠了。錄音前期的配樂與後期的混音做好了,就相當於給聲音做了美術指導;能讓整體聲音重放時更加和諧好聽。
終上所述,圖像的顏色就好比聲音的音色,圖像的光亮度對比度就好比聲音的力度。
那麼我們在終端重播圖像時既然能接受帶有幾分色差的圖像藝術!那麼我們為什麼就不能充許音響有音色的差別呢?
在重新發燒的路上感謝遇見了李小沛老師,李小沛老師是國家首席錄音師。他善意的提醒我們「做音樂要用工業的線材,只有工業標準做出來的東西才能得到最大的平衡,才能被廣泛的認可」
而我們聽音響是在欣賞音樂。不要一味追求某種聲音,而陷入難以自拔的困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