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大文學家雨果曾以這樣的筆觸描繪了一座神奇的園林:「一座令人心馳神往的、如同月宮城堡一樣的建築」。這一夢幻般的人間仙境就是我國清代大型皇家園林之一——圓明園。圓明園坐落在北京西北郊的海淀區,早期是明朝的一座故園,康熙四十八年(1709)康熙皇帝將它賜給皇子胤禛(雍正)。此後,經歷雍正、乾隆、嘉慶、道光、咸豐等幾代皇帝的擴建修整,歷經150多年的精心打理,共花費了二億兩以上的白銀才將這座曠世注目皇家園林建成。
圓明園是一座大型的皇家公園,她由圓明園,長春園和綺春園(後改名萬春園)組成,因此也被稱為「圓明三園」。圓明園的面積有五千二百多畝,一百五十多處風景點,其規模之大、建築之精美、豐富的收藏和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蘊,被法國大文豪雨果譽為「理想與藝術的典範」。因此也有著「萬園之園」的美譽。
圓明園彙集了當年中國古代造園藝術的精華,她集江南名園的景貌,融東西方多種建築的風格,堪稱中國園林藝術的頂峰之作。圓明園三園呈倒「品」字形,很多景點取材於中國古代神話傳說,如方壺勝境、蓬島瑤台、武陵春色等,還有取自杭州的西湖十景、廬山的西峰秀色、海寧的安瀾園、南京的瞻園、蘇州的獅子林、杭州的汪氏莊園等。是個集江南園林和國內各名園「縮景」的豪華園林,堪稱集園林藝術之大成。
除了中式建築外,圓明園吸收了歐式的宮苑建築,如俗稱「西洋樓」的「大水法十景」。西洋樓是由當時的西方傳教士設計和督建的,這也是中國皇家園林中首次大規模仿效歐洲巴洛克的建築風格,由六組西洋式建築、三組噴泉和無數庭院組成,當時稱為「水法」,其特點是數量多、氣勢大、構思奇恃。形成諧奇趣、海晏堂和大水法三處大型噴泉群。西洋樓不僅僅仿效歐式建築的建築,同時也在造園和建築裝飾方面也吸取了中國不少傳統手法,建築材料多用精雕細刻的漢白玉石,屋頂覆色彩亮麗的琉璃瓦。在建築風格上體現了中、西藝術和造園藝術的美妙交融。
圓明園始是康熙皇帝給皇四子胤禛的賜園,1722年雍正即位以後,對原有的賜園進行了拓展,並在園南增建了正大光明殿和勤政殿以及內閣、六部、軍機處等諸多值房,每到盛夏季節清朝皇帝便會來圓明園避暑,處理軍政大事等,因此圓明園也被稱為皇家的「夏宮」。乾隆皇帝在位期間又對圓明園進行了增建和改建,並新建了長春園。至此圓明三園的格局基本形成。到了道光皇帝時,清朝國事日衰,財力不足,但道光皇帝寧撤萬壽、香山、玉泉「三山」的陳設,也不去避暑山莊與木蘭狩獵,仍不放棄圓明三園的改建和裝飾,可見皇家對圓明園的重視,那是一塊風水寶地。
園內不僅有精美的裝飾和陳設,還收藏了極有價值的文物、圖書和各種稀世珍寶。可惜這樣一座享有盛名的宏偉園林,在第二次鴉片戰爭中遭受了巨大的屈辱與劫難。1860年,入侵北京的英法聯軍闖入圓明園,大肆搶劫文物和珍寶後又放火燒園,大火整整燒了三天三夜。到1900年,八國聯軍攻占北京時,圓明園再次遭到劫掠,留存的建築基本上被毀,昔日金碧輝煌的皇家園林最終成為一片荒涼的廢墟。
今天,圓明園的中式園林區已了無痕跡,只有西洋樓尚有幾處殘存的遺址。那些殘垣斷壁,仿佛在無言訴說著昔日的榮光,也提醒著後人不要忘記歷史的傷痛。圓明園是個悲慘之地,屈辱之地,更是中華民族受難之地。它是強權政治毀滅人類文明的暴行行為,「火燒圓明園」記錄的是中國近代史上的屈辱史。這樣歷史悲劇決不允許重演,它將作為活生生的教材,激勵著我們富國強民,珍惜今天的生活,建設強大的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