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憶崢嶸歲月!陽江一92歲老兵:「我光榮地參加了遼瀋平津兩大戰役」

2019-08-02     陽江日報

陽江日報(記者/楊國華 張文兵 李景儀) 「八一」前夕的一個上午,迎著一陣急雨,我們在舊城區穿過長長的石板路,繞行幾條狹窄的巷道,在甘泉路屋背街一棟舊房子裡,見到了92歲的洪存學老人,聽他講述親歷解放戰爭的一幕幕往事,追憶戎馬倥傯的烽火歲月。

甫一落座,洪老的小兒子洪勇祥拿出一個袋子。這只不起眼的袋子,卻有著沉甸甸的分量,裡面珍藏著洪老的回憶和過往,一個個勳章、獎章,一本本泛黃的證書,見證了老軍人用熱血和生命鑄就的崇高榮譽。

70年前,洪存學隨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四野戰軍轉戰近半個中國,參加了遼瀋戰役、平津戰役,還親歷了解放海南島戰役,榮立一等功一次、二等功一次。歲月流轉,儘管年事已高,耳朵不太靈光,但洪老依然精神矍鑠。歷經艱險、九死一生,一段段永不磨滅的記憶,一段段刻骨銘心的歲月,在老人的追憶下,歷歷如在眼前。

加入解放軍 血戰天津東局子

「我在漠陽江邊長大,是窮苦的農家孩子。」洪存學說。1927年2月,洪存學出生於江城崗列對岸村。9歲的時候,母親亡故,12歲時父親又去世。唯一的親人哥哥長年在外漂泊,洪存學經常有上頓沒下頓,有時跟著鄰居出海捕魚為生。

1946年秋,洪存學19歲,成為一名國民黨士兵,兩年間輾轉至東北。1948年7月,所屬部隊易幟後,洪存學加入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四野戰軍,番號是44軍132師395團1營3連。隨後,洪存學參加了遼瀋戰役,隨部隊轉戰遼西,解放錦州。未及休整多時,根據中央軍委指示,解放軍四野部隊乘勝進入山海關,準備發起平津戰役。

洪存學記憶中最深刻的一場戰鬥發生在1949年1月。天津戰役發起前,國民黨守軍外圍據點是我軍發起總攻的絆腳石。當時,國民黨守軍有1個團在被稱為「津東屏障」的東局子頑抗堅守。東局子南北長約1公里、東西寬約半公里,外圍築有土牆,挖有外壕,城垣內外布設地雷,每隔30米到40米築有地堡,在一些隱蔽低洼處埋設許多地雷。敵人妄圖憑藉堅固陣地死守,阻滯我軍攻擊天津城垣。

1949年1月7日5時前,洪存學所在的132師395團和130師390團進入指定陣地,準備從南北兩面夾擊。因霧大能見度差,延至11時30分開始攻擊。戰鬥打響後,敵人躲在明碉、暗堡里向我進攻部隊掃射。敵人在暗處,我軍在明處,部隊傷亡很大。

「這場戰鬥打得非常慘烈,我失去了很多戰友和要好的兄弟。」洪存學對當年的戰鬥場景記憶猶新。他當時擔任彈藥兵,親眼見到排長、班長、機槍手在突擊中被地雷炸倒,被暗堡的機槍掃倒。戰友捨生忘死的精神深深觸動著洪存學!沒有了指揮者,他所在9班和隔壁幾個班的戰友開始有些慌了。危急關頭,他站出來大喝一聲「聽我的!」帶領3排剩下的30多名弟兄繼續戰鬥。熟悉槍械的洪存學,抄起繳獲的一挺德國輕機槍,向國民黨兵據守的碉堡猛烈射擊,同時指揮戰友們將手榴彈扔向碉堡,直到碉堡里不再傳出槍響。大家走進碉堡清理後發現,裡面屍橫遍地。洪存學又和其他戰友利用剛繳獲的重機槍,對逃竄的敵人進行掃射。

經過近5個小時激戰,參戰部隊傷亡慘重,最終拿下了東局子。天津戰役的勝利,為迅速和平解放北平掃清了道路。由於在這次戰鬥中的英勇表現,洪存學被授予一等軍功。

跟隨大軍南下 廣州從化再立功

遼瀋、平津兩大戰役勝利後,響應毛主席「打過長江去,解放全中國」的號召,洪存學所屬部隊休整一段時間,在天津過完春節後,於1949年4月拔營進發,過黃河、渡長江,長驅南下追殲逃敵。

這場縱穿中國南北的「長征」異常艱辛。洪存學回憶說,自己的鞋子走壞了好幾雙,等走到長江以南時,已經沒有鞋子可換,只能赤腳走路,腳底長滿了水泡和硬繭。為了趕進度,士兵們要連續走上一個星期才能休息一天,也只有這一天大家才能洗澡洗衣服,有時士兵們穿爛了衣服也沒辦法補給新的。

在槍林彈雨中廝殺隨時可能犧牲,但是在洪存學眼中,戰鬥卻不是最苦的事兒,最苦的是吃不飽飯、餓肚子,還要背著幾十斤重的裝備急行軍,頭暈腿軟是常有的事。「實在餓得受不了,就靠拚命喝水撐過去。當時部隊紀律嚴明,大家寧願挨餓,也不拿群眾一針一線。」洪存學說。

由於能力突出,洪存學深得營長「老溪」信任,被任命為營先遣隊的班長,主要在營部負責通訊保障工作。10月一天凌晨1時多,先遣隊率先到達廣州北部從化雲台山地區,遭到國民黨軍的阻攔。敵軍布置了1個排的兵力,在路旁的山上用重機槍進行阻截。洪存學帶領兩名戰友,背著機槍夜間摸襲,走到距離敵人約50米遠的地方,看準敵人的位置後,三挺機槍一齊開火,很快就把敵人消滅。

洪存學所在的395團,在夜間與敵方展開了7個多小時的激烈交戰,最終500多名敵軍被擊斃或被俘,而他所在的395團1營,共有50名戰士長眠於荒山之中,另有109人受傷。戰鬥結束後,從化縣城宣告解放。此戰之後,解放軍勢如破竹,不費一槍一彈直抵廣州,次日便完成了解放廣州的光榮任務。

在廣州稍作休整後,大軍繼續南下,直逼海南島。「這期間,經過陽江的時候,部隊安排我順道回鄉探望。」洪存學回憶,時隔三年多,他回到對岸村時,家裡早已變了模樣。夜裡,洪存學在二叔家的一張台上睡了幾個小時,第二天天一亮就返回了部隊。

發揮個人專長 解放建設海南島

從廣州出發,經陽江、湛江,1950年3月初,洪存學隨部隊抵達雷州半島徐聞處。渡海登陸前,解放軍在當地徵集大量木帆船,並對士兵進行海訓。

自小生活在南海邊,擅長游泳的洪存學再次得以發揮特長,被安排在海邊教戰友划船、游泳等技能。在他的指導下,不少「旱鴨子」戰友短時間內掌握了海上技能,學會了的戰友再繼續教不會的人。部隊準備妥當,開始大規模渡海,洪存學又參與引導船隻分批渡過瓊州海峽。他則作為最後一批戰士渡海,同船的十餘名戰友全部平安登陸海南島。登島後,洪存學和戰友們對陸地上的國民黨殘兵敗將進行了清掃。

1950年5月1日,海南島全島解放。洪存學所屬部隊奉命留守海南島北部,防範國民黨軍反攻大陸,同時建設海南島。洪存學帶領3排的士兵們修築國防工事,同時招募新兵並傳授軍事技術,這一待就是5年。期間,洪存學立下二等功,並在海南島慶功大會上受到表彰。洪存學至今仍然記得,或許是營養跟不上,有一次自己連續多日高燒不退,軍醫也束手無策,最後是當地群眾連續多天提供了母乳滋養,他才得以康復。

「戰場上槍眼無情,可我似乎得到特別眷顧,儘管衣服帽子常常被子彈打爛,但並未受過重傷。」老人回憶,在天津東局子戰鬥中,一枚子彈貼著他的腰脊擦過,幸而只劃破了表層皮膚,沒有造成大的傷害。還有一場戰鬥中,敵人的一枚榴彈炮突然落至跟前,洪存學心裡暗叫不好。然而,奇怪的是,炮彈遲遲沒有炸響。他扭頭細看,原來敵人忘記拉保險栓了,這是枚啞彈。就這樣,洪存學奇蹟般地撿回了一條命,說起這件事,至今他仍然心有餘悸。

1955年7月,洪存學復員回鄉並結婚,後被分配在陽江縣港務所工作,因為熟水性,被安排在縣沿海大隊開運輸船,從水手到副船長,再到船長。在石覺寺前的商業碼頭,洪存學經常駕駛陽航05貨輪運送貨物,這條船陪伴了他15年,直到「退役」。

「父親很少給我們講他當年的戰鬥故事。但我們知道,那些經歷早已經融入到他的生命中。」洪勇祥說,父親愛吃麵食如餃子等,這是他在北方參戰時養成的飲食習慣,延續至今。老人心中一直藏著祖國統一的夢想,愛聽粵曲愛看新聞尤其是港澳台地區的新聞。對於當下電視螢幕上的一些戰爭片,老人則比較反感:「仗不是那麼打的。電視里幾個人怎麼打都不會死,太假了。」這個時候,老人陷入了深深的思索。

來源:陽江日報(記者/楊國華 張文兵 李景儀)

圖片:李向東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bQF2WGwBUcHTFCnf71ZO.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