膠州灣隧道是從青島到黃島最短的路線,這條路結束了長期「青黃不接」的歷史。開車經過隧道的時候,最常看到的就是交警的身影,交警市南大隊隧道中隊中隊長紀尚松已經帶領隊員們在隧道兩端把守了X年。這X年一路過來,紀尚松說:「每天最想聽到的一句話就是『隧道裡面沒有事故,沒堵車』。」 隧道暢通無阻,老百姓通行平安,這就是紀尚松最大的心愿。
膠州灣隧道黃島入口是青島駛入黃島的重點路段,為了保障隧道內的交通通行安全,紀尚松特地在隧道口、收費站設立檢查點,嚴查違法犯罪嫌疑人和易燃易爆物品。紀尚松抽調了責任意識強、工作能力強、實戰能力強的民警和輔警充實到檢查站,並在上崗之前進行了強化培訓,有力保障了工作的順利開展。期間,紀尚松每天帶領民輔警認真檢查過往車輛,每天都要工作十餘個小時,用忠誠和奉獻穩穩把住了安全大門。
作為隧道中隊的中隊長,紀尚松還前瞻性地創新管理模式:一是開啟了動態用警,對管理難點和秩序堵點注重警力投入的「量」與「質」,集中優勢兵力,強化停車秩序整治,使沿海一線旅遊景點交通秩序井然有序;二是啟動彈性勤務、實行「彈性」分流、把守分流"閘點"等措施,將「點」與「面」緊密結合;三是加大巡查密度,以高峰站點與機動巡邏相結合、互為補充等方式,加強靜、動結合,既解決了警力不足的困難,又減少了路面的亂點,強化了路面見警率和管事率。由於工作目標明確,措施得當,落實到位,敢於創新,在他紀尚松的組織指揮下,中隊轄區交通平穩有序。
何為「彈性勤務」、「彈性分流」?紀尚松說:「我們按照『1+N』模式,一個民警帶領多名輔警,實行網格化管理。彈性勤務就是重點路段多安排警力,比如說普通轄區一般就是一名輔警帶領兩名輔警;而隧道轄區安排的警力就多一些,隧道兩側都安排了民警和輔警,黃島端是兩名民警帶領六名輔警,青島端一名民警帶領四名輔警。隧道這塊兒的工作壓力相對要大,一旦發生事故要迅速處置,一是對現場的取證,二是勸導駕駛員到黃島那邊的廣場上、或者貴州路上的事故快速處理點來處理。隧道裡面如果長時間占用造成擁堵,容易發生二次事故,後果不堪設想。
至於彈性分流,考慮到周一從青島去往黃島方向的車多,周五或周末下午是返程高峰,車輛主要是從黃島往青島方向,所以我們根據時間、車流的差別合理安排用警。」
據紀尚松介紹,隧道設計的24小時最高流量是10萬輛,進入旅遊旺季後,車流量明顯增加,現在已經接近飽和。「周末的時候車更多,一堵就有網友在網上發帖、或者@官微。
我們理解駕駛員的心情,但是把隧道里的車一輛不剩的全都放過去不現實,隧道當初設計的就3條車道,一輛車不小心發生事故就有可能影響兩條道,3條車道成了1條、2條,必然會出現堵車。」
除了堵車,最讓紀尚松頭痛的還是駕駛員的交通違法行為。前幾天,紀尚松剛處理過一個駕駛員在隧道里一邊開車一邊玩「鬥地主」的案例:「7月3號有網友在微博上發視頻,拍的是一名駕駛員在隧道里玩鬥地主。我們後來問這個駕駛員是怎麼回事,他自己說覺得開的不快,有點兒無聊,自己又是個『老司機』,覺得不會出事。可是,一邊開車一邊玩手機在隧道里多危險!」後來,中隊根據網友提供的車牌號和視頻成功找到這名駕駛人,依法進行了處罰。
在路面巡邏期間,交警經常會遇到群眾求助。從警15年來,紀尚松印象最深的還是4年前發生的那件事。2015年11月10日早上9點左右,紀尚松巡邏至到成武路醫藥店前,看到藥店的玻璃門碎了,一名老人的頭部和面部被扎傷,流血較多,倒地無法動彈。見此情形,紀尚松立刻找來毛巾簡單包紮老人的傷口,並和民警一起將老人抬上了警車送到就近的第九人民醫院。由於第九人民醫院無腦外科專家,經第九人民醫院醫生簡單包紮後,紀尚松立即用警車引導第九人民醫院120救護車,協助將老人轉院到山大醫院,同時安排民警聯繫到了老人家屬。由於救助及時,老人得到了及時治療,擺脫了生命危險。事後,老人的女兒專程到隧道中隊表達對紀尚松的衷心感謝。
為了完成任務,紀尚松以隊為家,常常連續幾天不回家,不是下企業、進社區、走訪居民,就是帶領民警、輔警在路面開展交通整治活動,大家都因此稱他為「拚命三郎」。今年3月份的一天,連續工作8小時之久後,紀尚松又帶隊執行交通夜查任務,由於身體嚴重透支,他暈倒在工作崗位上,被緊急送到青醫附院急救中心進行救治。經檢查發現其血液多項指標超標,血壓也大大超過標準值。雖經緊急搶救恢復了意識,但是腿部、腰部依然麻木酸痛不能正常運動。鑒於病情嚴重,醫生建議住院觀察。 但考慮到中隊許多工作尚待落實,他又拖著病體,不顧醫生和家人的勸阻,於次日下午重返工作崗位。在他的模範帶領和組織指揮下,中隊圓滿完成上級所交代的所有任務,受到上級機關和各級領導的一致好評。
談起家庭,紀尚松坦言很愧疚:「兒子今年上初三了,那天他跟我說『爸爸我現在就是早上能見你一面,平時都見不到。』」紀尚松早上六點鐘出門,晚上回家11點多,家裡人都睡了,確實「見不到」。「 一上任務根本就回不去,單位里這麼多事,一走了別人也沒法弄。交警的工作就這樣,特別是在基層裡面。」紀尚松說。
去年年初,紀尚松的岳父腦梗,現在還住在療養院裡,平時都靠岳母和妻子照顧。妻子在醫院工作,但是與父親住的養老院相距甚遠,工作、父母、家庭,一天三頭跑。紀尚松說:「孩子的教育、整個家庭都是靠媳婦兒一個人,她說過一句話我現在還記得:『以前飯都不會做,現在什麼都會了』。我聽了心裡能是啥滋味?咱也回不了家、做不了飯,啥忙都幫不上。」紀尚松體諒妻子的辛苦,每天妻子早起做好飯,他就給岳父岳母送去。送也是「順路送」:「岳母在馬路邊上等著我,把飯遞給她就走。」就算是這麼短時間的送飯,紀尚松也不能每天都去,隊里任務催的緊,他一周也只能幫上三四次。
作為一名交警,紀尚松心裡最牽掛的還是交通:「我們隧道的口號是『平安隧道』,我們希望所有人走隧道都能平平安安的,『隧道裡面沒有事故,沒堵車』,這是我每天最喜歡聽的一句話。受什麼委屈、吃不吃苦我們無所謂,隧道裡面暢通無阻,老百姓平平安安,就是我們最大的願望。還有就是希望兒子明年能考上個好的高中,平時多體育運動鍛鍊身體,有個健康的身體;還希望岳父身體恢復健康,岳母跟媳婦兒少受點兒累。」
(文/圖 城市信報記者 張盛倩 通訊員 白亮 殷蕾)